孙祝华《教育,从看见开始》读后感 2024-09-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真实的“看见”——德先行

读《教育,从看见开始》有感

 江阴市实验小学 孙祝华

   时间的车轮总是裹挟着我们一路前行,在历史长河中,总有被我们遗忘后又被我们回忆起的东西。缓缓打开历史的卷轴,追寻着儿童的印记,我们能从法国学者阿利埃斯关于儿童历史的研究中窥见:早在中世纪被成年人所忽视的儿童,伴随着个人主义的觉醒,核心家庭的出现,情感关系的紧密联结,儿童显然已经成为了单独的个体被成年人所看见,被成年人所关注,甚至被专业人士所研究。

假期前,当我第一次读到“教育,从看见开始”这一个标题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好几个问号:为什么要看见?如何看见?教育该怎么做?根据我的本能可以断定,看见的对象一定是我们教育主体,儿童。但“为什么要看见”这一问题困惑了我许久。在儿童史的研究中,儿童明明老早就登上了历史大舞台,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强调?翻开这一本书,简简单单五个章节,对话五个教育大家的文字中,我渐渐找到了答案——真实的看见。

历史从不会停下更迭的脚步,在21世纪的今天“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口号深入人心,这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关注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教师。真实的“看见”,就是要从“德”抓起,带着“德”的 眼睛,用心观察每一位儿童。  

一、真实的“看见”造就理解。

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喜爱航天航空的同学小王,总能听到他下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侃侃而谈。在家中更是痴迷航空航天,总是捧着一本杂志看到废寝忘食,更别说作业了。对于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家长们果断重拳出击:第一步,没收各种杂志;第二步,将航空各类模型锁在柜子里;第三步,打电话联系老师。这一套连招,切断了小王的快乐源泉,打破了小王的良好形象。在掷地有声的“爸妈都是为你好”中,航天战争正式打响,叛逆期的小王咆哮着“这才不是为我好”将自己锁在了房间。家长有苦难倒:明明是为了自己孩子着想,可为什么演变成了歇斯底里的现场?

“儿童的天性本是注重事实的,欢喜自己去做的,凡是合他们天性的,他们就愿意知道它,学会它;与他们天性不相谋和的,他们就不想知道。”对于小王而言,比起学习,航空航天才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我愿意花心思去研究。但是对于父母而言,航空航天是祸害,是阻碍小王学习的绊脚石。同一样事物,站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和儿童都已然站到了对立面,这显然不是真实的看见。真实的看见源自儿童视角,“蹲”下来才能看到一切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是理解就诞生了。

二、真实的“看见”直击心灵。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非常佩服这样一位家长。他是一位军人爸爸,由工作的原因,平时都不在小赵身边照顾,只有节假日才难得有时间回家陪伴儿子。作为一名父亲,父爱的缺失无疑会对儿童的成长带来影响。但是小赵却成长得很好,正直善良又有男子汉气概。家访时,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虽然爸爸时常不再身边,但是爸爸对儿子的爱却是任何距离都无法隔绝的。在军队的生活中,爸爸每天都会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保存好一些具有纪念价值的物。放假回家的时候,就是他的主场。小赵,妈妈三人围坐在茶几边,听着爸爸讲述军队的生活,在爸爸艰苦的训练中,小赵知道了“坚持”;在爸爸强忍泪水从不喊疼中,小赵明白了“坚韧”;在爸爸义无反顾保家卫国中,小赵理解了“爱国”。小赵告诉我虽然爸爸不在身边,但爸爸在做什么我都知道;虽然我很想爸爸,但我们的国家更需要他。

“儿童的需求并非只是身体的需求,心智与人格上的需求也同样重要,甚至更崇高。”和平年代,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已经告别挨饿受冻的时代,每个孩子基本都可以吃饱穿暖。新时代下的看见,已然不是仅仅看到物质的儿童,更要透过外在,窥探儿童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心灵。儿童通过互动,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是心灵的吸收力。真实的看见源自于精神世界的碰撞,有爱的互动交流往往直击心灵。

“教育是附丽于人后显出它的作用的,离开了人,也就没有教育了。”所谓真实的看见,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关注儿童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分析儿童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解决儿童言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而这一种看见一定是以德为先的,否则都是打着爱的旗号的“伪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