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佳校长的《从“隐性饥饿”走向“供需平衡”》有感
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顾华梅
当下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看似学得很好,实则正如刘佳校长所说的教师的供给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失衡与失魂,学生呈现严重的“隐性饥饿”症状。在教学中,更多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价值取向,忽略了对学生数学能力、方法和素养的培养,强调如何帮助学生取得更高分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在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课程目标由原来的“双基”变为了现在的“四基”,在原来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之后,又紧接着添上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继承和发扬“双基”这样的显性知识的同时,更明确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思想感悟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数学素养也会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在教育供求关系中,学生是需求主体,教师是核心素养提升的供给方。通过对《从“隐性饥饿”走向“供需平衡”》一文的阅读和思考,我觉得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延伸教学内容
为了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所用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思考的数学能力。我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能够在课堂之外寻求拓展,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加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本身就是一堂安排在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后的综合实践课,教材编排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面图形的相关特征,体会区别与联系,巩固认识。但同时也是一堂充满乐趣的数学游戏活动课。学生经历了“比比想想”“想想拼拼”“拼拼说说”三个环节,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小小的七巧板不仅拼出了认识的平面图形,更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图案。学生参与热情高,在操作化、游戏化、生活化、自然化的数学游戏活动中,激活思维,形成素养。
2、渗透数学思想
刘佳校长把整个数学知识比作一个“冰山模型”,“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就是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等显性的数学信息,而藏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就是指那些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的数学基本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显性知识,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内在因素,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学习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中。二年级学生初学九九乘法口诀时,没有方法,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如果我们加入函数的思想,忘记“五六三十”一句时,就可以利用上句或下句,想想“24+6=30”或“36-6=30”,这种帮助理解乘法的记忆方法,包含了函数和变量的思想。在帮助学生有效背诵乘法口诀的同时,有效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3、简化教学形式
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都朝着可喜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教学中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屡见不鲜。课堂上多表面的热闹,小组的交流,多从头到尾一味的顺畅。少冷静思考,独立反省,少曲折的探索过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简化形式,凸显数学本质。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5<26,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但存在优劣。这时可以让学生想一个这样的问题:( )里最大可以填几?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最大应该填5,这一发现让很多困惑的同学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找到了解题方向,紧接着发现要使原题成立( )里填的数字都比6小 。上述案例中,教师及时的追问成就了一片天,让本来处于无序思维的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最优的方法,同时省略了繁琐复杂的写算式的过程。
要改变当前学生呈现的“隐形饥饿”状态,作为“供给方”的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改革我们的供给,充分关注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更好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供给的质量,实现真正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