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微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系统”单元为例 2024-09-1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64 2024/9 现代教学教学研究 · 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微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系统”单元为例

文 /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翁晓静

【摘 要】 本文以“生态系统”单元为例,从整体构思、境脉创设、支架搭建、信息化交互和评价设计等角度提炼了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实施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围绕真实问题的解决,开展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微项目化学习

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浓缩版,以学习为中心,指向学科单元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和能力,是学生围绕有一定挑战性、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在课堂内持续投入于学习实践,用学科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和解决问题,并展示和交流成果的深度学习。微项目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为境脉,以进阶式的任务为驱动,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工具,使学生沉浸于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对核心知识的建构、迁移、运用与转换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高阶思维,促进合作学习中的沟通协商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生态系统”单元为例,进行微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一、研读课标,构思整体设计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指引,自上而下构建项目主题,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中的分级概念、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梳理出核心知识。教师由此梳理出“生态系统”单元的核心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提炼出本质问题,并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再进一步拆分为有递进关系的子问题,而后厘清各个子问题解决所要达成的素养目标,对微项目进行整体的构思设计(见右图)。二、创设境脉,启动入项探索入项是微项目的开端,成功的入项境脉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围绕问题解决持续投入,开展深度学习。选择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的真实性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设置有一定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情境问题,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主动入项探索的强烈内驱力。“生态系统”单元的入项为播放一段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村庄去欣赏和认识睡莲品种中的香水莲的视频,请亲历学生说出参观后的设想:把香水莲种到学校池塘里来,让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欣赏到它的美。想法得到了学生的赞同后,教师出示学校池塘照片,提问:目前池塘的现状可以直接把香水莲种进来吗?学生看到杂乱的池塘后,觉得无法直接种入,提出了改造池塘。于是教师以“怎样改造池塘,将香水莲引种进来,让池塘焕然一新”为话题,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列举引莲入校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香水莲的特征及其生长习性是怎样的?目前学校池塘的现状如何?如何设计改造方案?三、搭建支架,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解决微项目子问题要经历的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推动者和促进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现代教学 2024/9 65教学研究 · 案例分析困难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支持。教师应基于情境、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搭建支架,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建构。1.子问题 1“香水莲为何依水而生?”学生对香水莲较陌生,为了让学生认识这种植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与水生相适应的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物、图文、数据等较为丰富的资源支架。但是当学生自主开始探究活动时,却迷失在各种资源中找不到头绪,或只盲目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常忽略或无视其他资源。因此,为避免低效学习,教师又提供学习实践支架,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具体步骤的、清晰的流程。同时,教师利用概念支架,指引学生有侧重点地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结果及时记录和整理,以便为问题的应答和解决留下证据。表格的支架形式,帮助学生将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一一对应,便于梳理、归纳和总结。多个支架不仅指引学生提炼出了香水莲结构与功能的特征与其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也提升了学生的观察、阅读、分析等能力。2.子问题 2“校园池塘生态系统现状如何?”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池塘进行实地观察。学生在观察时较多关注的是看上去较为明显的生产者,忽略了其他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调动已学过的生态系统知识,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角度去完整地开展观察。因此,教师通过提问来提供学科实践支架和概念支架,引导学生依据对生态系统组成的回顾和结构化梳理,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基本确定了池塘中的各种组成成分。但学生仍有不了解或疑问的部分,如非生物成分中的水质,教师启发学生寻找对策,学生想到除了肉眼观察外,还可以用 pH 试纸检测、显微镜观察等方式来进一步观察,既复习和巩固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从多角度、以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3.子问题 3“该怎样调整校园池塘里的动植物?”这个问题的解决指向微项目最终的成果,也是最为复杂的任务。在解决前两个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确定了要把香水莲种进学校池塘,最需改造的是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一般景观池塘可以适养哪些动植物缺乏经验。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设计,教师在课前邀请了自然水景专家对池塘景观生物做了一个简介,并罗列了“池塘已有水生生物”和“池塘备选水生生物”两张表格作为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克服了不必要的困难,更轻松地聚焦于设计池塘生态系统的问题本身来思考、分析和相互碰撞。四、信息融合,助力交互展示课前,教师用希沃白板制作了校园池塘和水生生物简图,学生只需在平板上拖动对应图片,就可模拟投放或替换池塘生物,简化了设计过程,增强了趣味性,也便于设计的改进与优化,提升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平板和一个大屏幕用希沃白板互切,将个人或小组的活动同步向全班可视化展现,也利于教师在巡视小组自主活动时,随时捕捉和记录差异,以使不同观点都有机会得到表达。左右两个大屏分别同时呈现多媒体课件和学生成果的投屏影像,让学生在展示和说明成果的过程中,同步在课件屏幕上进行圈画和标注依据,回应与联系教师所提供的资料,不只满足于对成果的直观呈现,更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路径的再现。五、设计量规,引领以评促学评价量规是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微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工具,是判断学生表现和成果的标准,其目的并非在于区分优劣,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针对学生的参与度、贡献率等学习行为的表现,可以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规来明晰要求,促进反思。针对学习成果,可以成果所蕴涵的知识或能力,所体现的价值等为纬度,指引学生更有目标和方向地开展微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物的适应性、池塘容量、生态系统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生物成分的食物链关系,池塘景观欣赏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去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设计成果评价量规。微项目化学习以梳理核心知识、形成本质问题、提出驱动性问题、细分子问题、厘清素养目标为路径来构思整体框架,使得课堂学习更有规划和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微项目化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的学习,易出现一些生成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关注和发现,并加以排除或利用,以更好推动微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本文编辑:龚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