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同成长
——读《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有感
江阴市新桥实验幼儿园 朱一丹
在还未真正进入此书的章节内容前,通过“序”、“前言”与“导言”便让我对生成性课程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生成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问题开始的,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它就像没有剧本的即性表演,既灵活又开放,还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它还像“开盲盒”游戏一样,令人充满期待,又充斥着挑战。
在翻阅书本正式章节的过程中,“探究循环”与“COI”这两个词一直反复出现,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帮助我较为系统的梳理了生成性课程具有动态性、灵活性的特点及实施路径,同时也让我感叹到儿童对于世界的观察度、探索欲是远超成人的。反之而言,儿童才是课程内容的创造者与建设者,教师需要做的只是跟随儿童的需求,与他们一起思考、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世界。在边阅读边联想实际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对拓展生发性课程内容的契机点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事件联结
事件联结是指从一个活动的发生过程中根据因果联系不断连带出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具有拓展延伸,在探究循环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如书中提及的垃圾焚化炉项目就具有这样的效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有敏锐地开放性思维,懂得追随幼儿兴趣、把握活动契机,从而促成深度探究的生发,助推幼儿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这便让我联想到日常工作中的一些片段,如大一班的孩子在探索水墨画的神秘时不小心将墨汁溅在衣服上,老师便顺势推进了探究如何清洗墨汁的活动,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分析,并在与孩子们共同尝试清洗的过程中又源于孩子们对泡泡产生兴趣,生发了泡沫形成的活动,这类相互有联结的事件在孩子们的兴趣中步步推进,既体现了孩子的的主体地位,又凸显了活动的丰富性与探索性,这也是活动的生成性策略体现。
二、场域联通
我园在活动场域上有许多选择空间,并存在一定的联动性。如我园在东操场场域上种植了无患子树,大一班的孩子在户外游戏时对于落满在地的无患子果子十分感兴趣,教师便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相应的活动。而在野战区里,我们还饲养了小鸡、小鹅等动物,每次孩子们散步时也会对饲养的小动物十分有爱,关注它们的成长度,此时教师可以把场域环通,以“尊重幼儿主体性”为原则,灵活变通地扩展课程联动及生成性。因此,只要教师具有生成课程的意识,再结合丰富的环境和良好的互动状态确把握生成课程的教育契机。
三、追问探究
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在各种场合中会时不时抛出无数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蕴藏着教育契机。因此善于回答幼儿的问题、有效追问、拓展思维、支持解决问题的路径都能激发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的内驱力,是推动课程生成的源泉。如某天户外游戏时孩子们发现我园攀爬区有一个木梯已损坏,为了给更多人安全提示,在解决此问题中又会遇到其他问题:用什么方法既能起到提示作用,又美观呢?怎样暂时性修补更加稳固,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一系列的追问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同时也撬动了孩子们的思维,不断生成新课程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要始终以发现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孩子提供有效问题支架,便能有效推动活动发展。
在与孩子们共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其实教师与孩子便是一组学习共同体,是在相互成就中共同成长的。追随孩子兴趣点、分析孩子需求点、读懂孩子思维点、助推孩子生长点,把活动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感受与发现,而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也提升了对课程的敏锐度与专业性,是一场同生共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