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也读了余华老师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如果说余华老师的小说让我们看见了他眼里的中国社会,那么这本杂文集便是让所有喜欢他的人看见了余华老师本身。
这本书在我看来可以归纳为三个内容:第一,是以我们生活在巨大的落差里为代表的给他巨大震撼的人和事所带来的成长经历;第二,是他的阅读洞见和写作分析,其中列举了非常多优秀的对他影响深刻的作品;第三,是他的游记随笔,还有给儿子的信。在第一部分,余华老师解答了几个读者对他提出的问题,比如说他回答了,为什么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血腥和暴力,这是由于时代特殊的背景给他留下了心理的创伤,而后呢,一个梦又让他停止了对血腥和暴力故事的延续,他不写血腥和暴力了,但是依然写社会的真实,因为他看见了生活的差距,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上世纪90年代电视台采访不同地区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北京的一个小男孩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而一个西北的女孩却怯羞羞的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余华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里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
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落差里,这是余华老师在揭示社会的差距。在这种巨大的落差里,我们每个人又要如何清醒认识自己呢?余华老师在书中提到希望我们发展的速度可以慢下来,希望每个人在个人价值和家庭价值之间能够找到平衡。离余华老师写下这段话,其实已经过去了10多年,这10多年里社会依旧在大步的向前,落差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希望而有所减少。寻找个人价值,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显示出了疲惫不堪,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放弃,因为这是我们卷土重来的那口气力。
余华老师说一个作家的写作会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如同阳光影响植物的生长一样,重要的是植物在接受阳光照耀,而生长的时候,并不是以阳光的方式生长,而始终是以植物自己的方式生长。也就是说这些影响只会让一个作家越来越像自己,而不是像其他任何人。这让我想起了教育,老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品德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多样性、独特性,作家的作品要从独特出发,最终抵达的是普通,而教育的目的是呈现出学生自我的多姿多彩,而非千篇一律的模板。
个人生活的不平衡则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经历中。有的人生活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而有的人则饱受孤独、压力和挫折的困扰,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这种不平衡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中的差距无处不在,当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地位和未来感到不满和焦虑时,心里的不平衡就会悄然滋生。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人们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走向极端行为。这些不平衡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巨大差距,使得我们的梦想也呈现出天壤之别。面对这样的差距,我们不能选择逃避,更不能任由其继续扩大。我们需要正视这些不平衡现象,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差距的存在,才能努力去缩小它,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平等的环境中寻求平衡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