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平凡的,但事业却是宏大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静默地奉献和无私的牺牲。老师的职业崇高而神圣。
在我们的心中,老师应当是:
一个胸怀幻想,充溢活力的老师;
一个充溢爱心,理解学生的老师;
一个勤于学习,充溢自我的老师;
一个关注命运,注意素养教化的老师;
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在这本书中最喜爱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的几句话:“你或许不是最漂亮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或许不是最聪慧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或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溢;你或许不会最顺当,但你能够最乐观……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精彩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超的医生;你若是老师,就要当最负责的老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或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够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一般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我’,强调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断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我的职业中到达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从事教学工作期间有许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原委应与学生坚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应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我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仅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化学生时才能处事
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化”,“在老师素养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同等之心、职责之心等老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化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
着完备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所以,老师的职责首先在于发觉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终排挤掉自我缺点的杂草。假如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化都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化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探讨对象,心态就安静了,教化也从容了。但教化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化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肃穆的纪律。教化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将来一生的负责,所以这种爱必定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处,“爱”“理解”、“敬重”、“同等”与“职责”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老师的气度,老师的魅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恒久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错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岂不知“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胜利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伤。他没有打着他所厌恶的人,便似乎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哀思。”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平常我觉得自我是爱学生的,但读了这段话,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我的差距还是太大,我的这种师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发出的。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我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美丽的、不美丽的、聪慧的或是不聪慧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多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假如有了母亲之心,我们就会发觉,原先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没有最好的老师,仅有更好的老师”,我们应当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探讨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需能用爱心暖和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必需能不断提高,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