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地貌教学设计 2024-09-11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张雪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9-11 执教地点:无 执教内容:风沙地貌 参加对象:学生

【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风沙地貌,能够描述其形态特征。

2.了解风沙地貌与人类的相互影响,树立人沙共生的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观看航拍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航拍中国——新疆魔鬼城》,视频展现的是位于准噶尔盆地有魔鬼城之称的乌尔禾,在这个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观?城中有魔鬼吗?

学生活动:描述所见景观,根据视频猜测魔鬼城的名称由来。

教学环节二:明细概念,动态生成

教师活动:展示风沙地貌概念,明确主要作用力“风”和物质组成“沙”,以“大风起兮云飞扬”形象描述风蚀作用之吹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磨蚀作用,从而引出以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风蚀地貌——雅丹、风蚀蘑菇、风蚀壁龛。

由于雅丹的形态描述较为困难,教师展示典型雅丹地貌图片,引用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龙城”的比喻,讲解并在图中描摹出“沟槽”和“垄脊”,从而呈现雅丹地貌“沟垄相间”的地貌形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尝试描述风蚀蘑菇和风蚀壁龛的形态特征,并猜测成因。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对风蚀蘑菇的描述为“上部宽大下部窄小,像蘑菇”,对风蚀壁龛的描述为“整体像一个核桃,表面像马蜂窝一样,有大大小小的洞口”,对成因的猜测基本正确。

教师活动:呈现描述的三个方面“成因、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并以雅丹地貌为例展现地理人的描述方式。以遇阻碍物风速减小承转到风的堆积作用,呈现由风力堆积为主形成的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等,简单解释新月形沙丘的成因(讲解加视频),让学生探讨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描述形态特征“呈新月状,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

教师活动:在野外能够根据新月形沙丘的形态判断主导风向吗?

学生活动:先依据坡度的特征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主导风向与沙丘链是垂直关系,进一步判断主导风向。

教学环节三:风沙与人,辩证认识

教师活动:沙丘根据其特性可以分为流动沙丘和静止沙丘,通过静止沙丘的沉积纹层可以分析古气候环境,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但流动性沙丘对人类的威胁是巨大的,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名称由来意会,塔克拉玛干的维吾尔族语含义为“昔日的家园”,从中理解流动沙丘吞噬村庄、摧毁道路等危害。

教学环节四:识别风沙地貌,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活动:展示桂林山水、敦煌雅丹和米林丹娘沙丘,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识别风沙地貌。

学生活动:指出敦煌雅丹和丹娘沙丘为风沙地貌,识别出丹娘沙丘的重要原因是“沙丘”。

教师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但湿润与半湿润地区也有风沙地貌,不能根据地理位置直接判断,要综合考虑其主要作用力和物质组成,以综合性思维去判断。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较为流畅,但在成因上侧重较多,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识别”与描述,识别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例如在各种地貌形态中辨别出风沙地貌,这是宏观识别,在雅丹地貌中识别出雅丹、风蚀蘑菇等等典型风蚀地貌,这是微观层面的识别。此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整节课的暗线,乌尔禾的各个自然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其成为典型风沙地貌,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较为湿润的雅鲁藏布江也存在高大的丹娘沙丘。

 

 

  • 阅读(1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