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荣维东丨功能语篇写作:一种统整性阐释和分类教学框架 2024-09-1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写作。本文拟提出“功能语篇写作”的概念,对它们予以统整。“功能语篇写作”认为,写作是基于特定的情境任务,面对特定读者,基于特定目的,围绕特定话题,以一定角色和口吻,采用合宜的体式和语言进行的语篇构建和意义交流活动。它可以涵盖从基础写作到实用写作、创意写作、思辨写作,再到跨学科写作、跨媒介写作、项目化写作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功能语篇写作”旨在建立一个统整性阐释框架,倡导基于不同的任务类型,遵循其各自语篇赋形规律,开展多功能、多类型语篇写作教学,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多类型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功能语篇写作;统整阐释;分类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中,写作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存在。我们发表过几篇论文,对义教新课标中写作的内容、类型和要求作过一些梳理,诸如义教新课标背景下写作教学怎么教,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和建议。①但是,很多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解决,比如义教新课标中实用性、文学类、思辨性、创意类、跨媒介等不同类型的写作,大多处于分散、零星和附庸状态,写作知识、能力要求不清晰,缺乏具体、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是否可以提出一个上位的、统整性的阐释框架——相当于写作教学的“大观念”,以统摄中小学不同类型的写作教学,这是本文提出“功能语篇写作”概念的初衷。
一、“功能语篇写作”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2010年,笔者曾在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中提到过“交际语境下的功能文体写作”“基于具体语境下的功能写作”“功能性写作”等理念,提出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各种具体语境下灵活、高效、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1]这些设想,可以被看作“功能语篇写作”的雏形。何谓“功能语篇写作”?就是指写作要从真实、具体的语境出发,围绕特定话题,基于特定目的,面对特定读者,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采用一定的体式和语言,进行语篇构建和意义交流。它与笔者曾经提出的“交际语境写作”或“功能性写作”等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发展、完善。在过去几十年里,写作教学理论经历了巨大变革。从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和交际写作,这一发展轨迹揭示了人们对写作本质认识的深化。“文章—结果”导向的写作观主要从文章学角度看待写作,关注“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语篇结果。但写作不仅仅是写成一篇文章,还是作者大脑中的思维发生、信息加工和思想情感交流活动。于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兴起“过程写作运动”,关注“如何写作”的步骤、程序和策略。可是,“结果写作”和“过程写作”仍没有回答写作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为什么写”。交际语境写作除了关注写作的结果和过程,更关注写作的交际功能,认为写作即特定语境中的语篇赋形。“功能语篇写作”与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是一致的,就是既关注写作的结果(语篇),又关注写作的过程(策略),还关注写作的目的(功能)。统而言之,关注不同任务情境下语篇写作全过程的机制和规律。从“功能语篇写作”角度看,写作是面向特定交际语境进行的语篇构建和意义交流活动。这里的“语境”与“情境”“任务”的内涵基本一致,但“语境”更适合语文的学科情境。“语境”一般包括狭义语境(上下文)、交际语境(话题、目的、读者、角色、文体)、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宏观语境)等。语境影响并塑造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语篇就像是语言活动的各种内外语境要素孕育出的“胎儿”。功能语言学、语用学、情景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等理论都可以对此原理和机制进行阐释。目的和功能的变化会带来语篇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化。义教新课标提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2]。这里的“目的、对象、需要”大致相当于“交际语境”。“语篇”不同于“文章”“作品”“作文”,它指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相对完整的功能性文本,可以将各种应用场景下长长短短、形态各异的文本包括进来。此处的“功能”笼统地指写作某一语篇的目的、作用和效果,即“为什么写文章”“写文章作什么用”。“目的”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的意图,而“功能”则是语篇所产生的效果。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任何写作都有一定目的,在一定语境中,实现交际需要。基于此种认识,中小学写作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学习、工作中各种情境任务所需要的不同类型功能语篇的写作能力。[3]“功能语篇写作”可以被看作写作课程与教学的上位概念,涵盖诸如基础写作、实用写作、文学写作、思辨写作、创意写作、跨学科写作、跨媒介写作、项目化写作等各种不同的写作类型。作为一种理论,它对一切类型的写作具有概括、统摄和阐释作用。写作目的和功能决定着语篇的不同内容和形式。比如,实用写作以传递信息和解决真实问题为主要目的,故要求语言简明、格式规范以便于交流;文学写作以审美为主要目的,故讲求感性直觉;学术写作以生产知识和传播学术为主要目的,故要求遵循学术规范,客观冷静、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并讲求逻辑;跨媒介写作需要融合音频、视频、文字、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实现多媒介环境下的交流。总之,写作目的和功能是语篇赋形的外在力量,通过作者头脑中的认知语境影响并塑造着语篇的特定形态。
二、写作的不同功能类型及其关系

义教新课标要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写作实践”,各部分提到的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包括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诗歌、小小说、研究计划、研究报告、文学作品、读书笔记、文学短评、问卷、调查报告、策划方案、海报、调研报告、故事、日记、便条、留言条、短信息、书信、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活动设计方案、策划书、观察手记、小论文等。义教新课标中的写作类型体现了写作与真实生活接轨,培养真实写作能力的新型课程理念。不同的写作类型具有各自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和教学路径。本文选择几种常见的写作类型作简单梳理。

1.常见的写作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基础写作:这是中小学最基本的写作类型,比如,“写话”“作文”“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它以语言学、文章学为知识主体,将写作视为字、词、句、段的组合训练。注重“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4]。学习、模仿与运用常见的语言表达和篇章结构手法是教学重点。认知写作:也叫学习型写作,包括笔记、摘要、缩写、扩写、改写、研究性小论文等形式。它主张“用写作来学习”,强调写作在学习、探究和求知过程中的工具作用。义教新课标提到的“能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调查,从多方面获取活动各阶段的材料,并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记录学习活动过程”“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5]认知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主动探索知识,发现和总结学习内容,促进深度理解和认知结构的形成。实用写作:指为完成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务而进行的各类写作,比如,便条、书信、合同、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报告、总结等。它注重写作的实用性、交际性、规范性。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读者,一般都会有固定的格式和写作规范,要求使用准确、简练的语言,避免使用错误或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要求以读者为中心,内容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并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具备规范性、客观性、条理性、清晰性和准确性等特点。交际语境写作:认为写作不仅仅是自我表达,更是一种书面交流的工具。它关注写作的实际效果和读者反应,注重写作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文体意识、交际意识和功能意识。在交际写作中,作者需要明确写作目的、功能,确定读者的背景、需求和阅读习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文体和表达方式,确保信息传达的得体性和有效性。创意写作:这是一种以创造为核心,以文学创作和文化创造产品制作为主要形式,以产生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表现力的作品为目的的写作类型。义教新课标提到的“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就属于创意写作。它不拘泥于固有的写作规则和框架,强调个性和创新,需要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作者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各种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创意写作不仅包括文学创作、剧本创作,还包括创意文案制作、非虚构写作、记事写作、新媒介写作等。思辨写作:要求作者对某个主题或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基于证据开展分析、推理、评判、反思等,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写作。义教新课标提到“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6]它强调对资料、信息、观点和证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判断;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和分析;在阐述观点或提供证据时,作者要确保论据的合理性和说服力。这种写作形式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归纳和演绎等能力。研究性写作:这是一种以学术探究为目的的写作类型。它要求作者深入研究某一领域或者专题的知识,搜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个人情感和主观判断,论点明确,证据可靠,逻辑严谨,论证有力。需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引用格式、文献标注方式、避免抄袭等。要求使用专业语言,以准确传达信息和避免歧义。义教新课标提到的“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运用多种形式分享学习与研究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等内容[7],尽管与正规的学术论文还有一定距离,但基本属于研究性写作的初步尝试。跨媒介写作:这是一种基于新技术环境,融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介的写作类型。在当今时代,跨媒介写作具有媒介融合、注重互动、直观生动等特征。义教新课标提到的“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等[8],就属于跨媒介写作。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媒介表达和数字化交流能力。跨学科写作:这是一种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知识、资源,以问题解决和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写作类型。义教新课标提到“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学习设计问卷、访谈、统计、分析,撰写并发布调查报告”“制作海报,记录活动过程,运用多种媒介发布学习结果”。[9]它要求作者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项目化写作:这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驱动,整合相关学习资源,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写作类型。它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将“写作”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工具或手段;二是将“项目化学习”作为“写作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它契合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有助于联通生活、落实课标、统整课程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种种写作类型,可以被看作是“功能语篇写作”的亚类或者分支,有着不同的语篇特征和要求。

2.不同类型写作之间的关系

上述不同类型的写作具有不同的功能,互相之间也有联系。基础写作毫无疑问是中小学写作的根基,此类写作教学主要集中在语言、段落、篇章的基本训练上。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可以作为两个基本类型,学生需要重点把握其特征。在实用写作中,可以延伸出认知写作、思辨写作、学术小论文写作等;在文学写作中,可以延伸出创意写作(广义的创意写作包括实用的、文学的、媒介的等)。跨媒介写作、跨学科写作、项目化写作,属于综合应用层面,是指向解决学习、生活真实问题需要的写作类型。这类写作可能不像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那样有一个具体的功能,但跨学科学习、跨媒介表达以及完成某一个学习项目,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综合功能,同时也具有其语篇特征。下面用表1呈现各种类型的写作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些不同类型的写作,在不同学段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小学阶段可以基础性功能语篇训练为主,渗透交际语境写作意识,区分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的不同;初中阶段重视各种规范性文体写作、学习性写作,同时加强写作中的思维和过程写作训练;到了高中阶段,则以思辨写作、研究性写作为主。[11]从基础写作到实用写作、文学写作、思辨写作、跨学科写作,是一个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和写作能力发展,需要逐步提升、循环进阶的过程。当然,上述这些类型划分,由于切分视角、概括层面的不同难免会有一些局限。其他如文学写作、文化写作、学术写作等类型,在此不一一分析。
三、“功能语篇写作”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1.树立新型写作观,培养“功能语篇写作”教学意识

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写作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功能语篇写作”认为“写作是特定语境下的语篇构建和意义交流”,这样一种写作思想,有助于摆脱过去那种单纯为作文而作文的被动写作局面,从而找到写作的意义感、真实性,实现写作教学理论从结果、过程取向,向交际、功能取向转变。这既是写作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也是写作课程面向复杂、真实、多样的社会生活所作出的合理而必然的选择。既然任务语境决定着语篇内容和形式,那么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分析写作任务蕴含的具体元素和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的目的、对象、话题、角色以及应用场合等。比如,为什么目的、以什么角色、写给谁、在什么场合、实现什么功能等。如果写一篇关于旅游的文章,那么应该是说明文或记叙文,重点在于介绍旅游景点、行程安排、旅游心得等方面的内容,要使用描述性语言介绍景点特色,使用条理性强的结构安排内容等。而不同的受众(如写给老年人、外地人、年轻人)也会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树立语篇功能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写作任务,提高写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分析写作的功能类型,遵循其各自不同的语篇赋形规律

义教新课标中的写作类型已经与真实生活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不同写作类型的规范、规律、任务目标和价值功能。每种类型的写作都有其独特的语篇构造规律,或者叫写作规范与要求。基础写作的目的是让低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因而要注重字词和常见句式的准确运用、段落组织和章法结构规律的基础学习。实用写作的目的是满足特定实际应用的需要,其写作要领是遵循特定的格式和结构要求。文学写作的目的是满足审美鉴赏的需要,注重感性的表达,要遵循审美的陌生化原理,因而不能像实用写作那样遵循外在的格式规范。思辨写作是就某个话题或问题提出观点,并通过论证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其写作要领是明确提出论点,并在整篇文章中保持一致;提供有力的证据和逻辑推理来支持论点;考虑反驳可能的对立观点,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而跨媒介写作因为不同的写作媒介及其内容的差异,也有不同的语篇表现形态。总之,正是不同的目的功能,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写作表达、呈现方式及语篇表现。写作教学要从写作任务分析出发,研究不同类型的写作规律,开展符合规律和规范的写作教学。

3.基于不同类型写作的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义教新课标基于素养导向、情境认知、统整取向和实践路向,重视听、说、读、写的融合,以及目标、内容、资源、方法的整合,但面对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我们仍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基础写作,需要重点关注字、词、句、段、篇的基本训练,以及常见写作手法的学习、模仿与训练。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结合课文,讲授相关的语篇知识。第二,结合范文,进行篇章的仿写训练。第三,多读、多写、多悟,掌握基本的语篇方式。对于认知写作,可以在各科学习中灵活进行,圈点、勾画、概括、阐释、列表、记笔记、做实验记录、做论述题等都在此范围内。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基于学习内容随学科、随文、随学习需要的方式灵活进行。第二,根据需要提供写作的规范和要求。第三,用学习结果检验认知写作的效果。对于实用写作,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明确写作目的和格式。指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书信、计划、研究报告等的格式和规范。第二,提供模板和范例。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用写作的规范和要求,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模仿范例来学习。第三,注重语言准确性和规范性。第四,通过模拟情境、案例分析、实践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对于交际语境写作,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创设真实语境,分析写作的读者、目的和要求。第二,基于具体的交际语境选择写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三,针对具体的写作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给予指导。对于创意写作,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独特视角。第二,帮助学生开展创意思维活动,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拓展思维和激发创意。第三,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对于思辨写作,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关键。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明确问题,界定概念,明晰观点,搜集材料,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合理论据。第二,注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表达,重视阐释、论证、比较、辨析、分析、推理、批判、评估、反省等技能。第三,强调写作的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广博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特征。对于研究性写作,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帮助学生发现并选择一个值得研究的有意义的问题或主题。第二,围绕该主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性分析。第三,得出初步的结论,用材料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第四,遵循学术规范,撰写成文,发布交流。对于跨媒介写作,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引导学生理解跨媒介写作的概念、特点、优势和价值,学会根据写作目的和受众选择合适的媒介。第二,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新闻稿、广告文案等设计多元化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跨媒介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制订写作计划、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头脑风暴等,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第四,鼓励学生与校报、校园电视台等合作,共同策划和完成某项跨媒介写作任务,提高跨媒介写作的能力。对于跨学科写作或项目化写作,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第一,明确跨学科写作或项目化写作主题。如,“拯救流浪猫”可以涉及道德与法治、科学、语文等学科。第二,引导学生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学生可能需要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环境污染的原因,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讨论环保政策的影响,用语文技能来有效传达他们的观点。第三,提供写作支架。对跨学科写作或项目化写作,学生常常会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因此,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写作支架,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或写作模板,以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和信息,通过合作完成写作任务。第四,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跨学科写作作品。

综上所述,“功能语篇写作”将写作视为特定语境中的语篇构建和意义交流活动,既强调写作的功能性、目的性,又对不同类型写作的篇章规律予以应有重视,对我国的写作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功能语篇写作”的大观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写作任务情境,掌握不同类型写作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不同任务情境下的真实、得体、高效的写作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素养导向的创新、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注释:①如,荣维东、曾杨丽娜的《“新课标”背景下写作教学怎么教》,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年第7期;荣维东、周胜华的《“表达与交流”教学应走向能力进阶和统整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表达与交流”解读》,见《福建教育》2022年第7期;荣维东、杨鸿霄的《“任务群写作”怎么教》,见《语文建设》2022年第8期(下);荣维东、王浩的《任务群背景下写作应该分类并教》,见《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9期;等等。
参考文献:

1][10]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31194195196195196.

2][4][5][6][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63940431631313536171616354034~36.

3][11]荣维东.写作课程的功能取向与应然路向[J.语文建设,20206上).
荣维东:西南大学)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2(上半月),图片来自千库网]



【推荐理由】

从理论层面来看,荣维东教授的这篇文章对功能语篇写作进行了深入的统整性阐释。它清晰地梳理了功能语篇写作的概念、特点和价值,为写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功能语篇的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本质和目的,即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更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

在教学框架方面,提出的分类教学框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根据不同的写作功能和类型,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种分类教学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写作,明确不同类型写作的要求和特点。

此外,这篇文章对于当前的写作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功能语篇写作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它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促进写作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功能语篇写作:一种统整性阐释和分类教学框架》一文不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写作教学框架,而且强调了写作教学的动态性和适应性,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实践、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文章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非常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推动写作教学改革和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