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被人们所重视,这其中又以培养“责任意识”为首。责任意识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德才兼备、有责任感的学生才能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添砖加瓦。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小学道法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小学道法的教师,我们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天天学习,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来树立学生正确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培养策略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就在于 “立德树人”,其中“树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的培养则影响着学生的性格、人格、道德等方面。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优秀品德,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同时也是影响其未来成人、成功、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但可以使其从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无形中形成为他人着想、心胸宽阔、助人为乐、积极友善等优良品质,从而推动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有利于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还能够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意识,进而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存在溺爱等行为,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懂得感恩和孝敬父母。同时,部分学生内心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有体会父母的辛劳。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体谅父母、对父母和家庭负责的情感,做到遇事先与父母沟通,并养成尊老爱幼等品德,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有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仍旧采用传统单一、古板的授课式教育手段,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极其不利。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也已经固定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直接导致学生将课堂上所接触的知识淡忘。当然,单一化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严重阻碍他们思维框架的建立。
(二)课程设置认同度低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将责任教育渗透其中,可以有效提高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效果。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课程设置认同度较低,难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一)落实生本理念,激活责任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就要结合新课改的最新要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作用,有效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激活责任意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时,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走到哪儿都会有规则的约束,如在医院禁止大声喧哗、在商场禁止吸烟等,那谁知道我们班级中制订的班规有什么作用呢?”以此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在思考片刻后,有的学生会回答“为了使我们好好学习”,“为了我们更好地交朋友”等。通过问题驱动,可以使学生对班规的作用形成初步认知。然后,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事例,如“今天上课之前,我看到小王同学在教室里奔跑撞到了其他同学,把别人的胳膊都撞红了,但是小王同学并没有道歉,你们有什么看法?”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他们就会逐渐明白班规的重要性,意识到只要规定了禁止在班级内奔跑打闹,就能够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组内制订出一至两条班规,再由教师进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明白“只要制订了符合实际需求的班规,我们就要遵守”的道理,还可以使其在自己制订的班规下,主动履行每一条班规,敢于担当,从而自觉树立起责任意识。
(二)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培养责任意识
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为了减轻理论学习带来的乏味感,有效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话题,或者以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并充实课本内容。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们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这样更具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时,为了有效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最近的社会热点视频或新闻报道等资料。如“街道有人遛狗时不拴绳,吓坏了过路的小朋友”“有小孩在高铁上乱喊乱叫,别人好心劝说却被家长骂了一顿”等事件,并将网友的不同观点展示给学生,将其作为讨论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行为对不对?你有何看法?”“如果是你,你怎么化解这些冲突?”等问题。在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公民意识,认识到在公共场合自己要及时站出来指出这些不文明现象。此外,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实践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基于教材系统教学,深化责任认知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向学生系统讲解责任意识的内容,并加以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以此不断深化学生的责任认知。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首先,教师要以“你们认为家庭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家庭中获得什么?”“你又能为家庭带来什么?”等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家庭责任的内涵,正确认识到责任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其次,教师通过具体典型案例的展示和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责任意识的外延,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正确理解“责任与付出”和“责任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如“说好帮妈妈扔一个月垃圾,结果一周都坚持不了”“爸爸给了你一周零花钱,结果你一天就花完了”等现象,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活中的责任担当无处不在。同时,这也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懂得如何将责任意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四)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公民参与感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树立学生今后成为社会主人接班人的责任意识。作为教师,从培养责任意识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给学生一些需要负起责任的实践任务,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了解责任,学习责任。
以《为父母分担》章节为例,课程内容都是围绕子女如何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责任意识的。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其帮忙做家务的行为,分担的不仅仅是家庭工作,也是一份孝心和责任心。分担的行为就是有责任的行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做一件具体的家务事,以此来分担责任。并在第二次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分担家务的,阐述自己的心情。这样重复几次后,学生就能从一次次的分担行为中,学习和体会对自己、对家庭文明、和谐的负责态度的重要性,并最终培养成日常的行为规范。
结语:责任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而慢慢养成的。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持续输出责任意识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学习榜样的好行为,一次一次的模仿,也让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这样学以致用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道法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责任意识的具体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形成正确三观的路上越走越顺,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也是国家栋梁之材需要的担当。
【参考文献】
[1] 陆宏英 . 课堂深度对话:内涵、特征及教学建构——以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 [J]. 上海教育科研,2021(12):87-90.
[2] 吕心静 .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8):2504.
[3] 陶艳秋 . 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J]. 中国新通信,2020,22(04):201
[4]赵瑞英.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19:193.
[5]王丽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中)》,2018: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