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把握全文的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分析】重点: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难点: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
【教学方法和策略】情境激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
一、 导入
出生于台北的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陈传兴在一次访谈中形容自己初到巴黎时思想成长的状态(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我就是把我自己像哪吒一样重新拆解掉,把自己真的血肉骨头全拆了,然后在晚上掉眼泪,再慢慢地一块一块地接回去,然后再拿个针线慢慢缝、慢慢缝,我就像一个制造科学怪人的科学家,也是科学怪人。”(好、谢谢)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学者思想的脱变重生。
而在俄国有一位作家、思想家创作了一篇名为《复活》(PPT)的小说,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这个作家就是托尔斯泰(PPT介绍,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小说(PPT《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三、情节介绍
我们今天要研读的文本就节选自这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5),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
第二部分(16——70),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第三部分(71——78),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四、深入文本
活动一
预习活动交流: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学校广播站《名著人物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拟几个访谈问题。
(请同学彼此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选出你认为比较好的问题推荐一下并且简要谈一谈理由。)
小结:感谢大家的推荐,我们发现大家都关注到了,创办这个栏目的目的在于“为听众普及世界名著的鉴赏知识。”作为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是最关键的元素,不可回避,所以大家都把握住了这一点来进行推荐。
老师根据大家的预习作业,挑选了三个问题做范例。
问题一:读者们注意到,和玛丝洛娃的交流中,您对她的称呼发生了几次改变。您能解释一下您当时内心的想法吗?
问题二:您是在救赎玛丝洛娃,还是您自己,您觉得在这里是谁被复活了呢?
问题三:有评论说,您其实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你的故事其实是他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您认可吗?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三个问题分别属于小说四要素的哪一个呢?人物;主旨;主题)
(接下来我们要为聂赫留朵夫编写他的回答)
活动二: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为聂赫鲁朵夫撰写对话稿。
范例一:读者们注意到,和玛丝洛娃的交流中,您对她的称呼发生了几次改变。您能解释一下您当时内心的想法吗?
1、首先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文本改变称呼的地方
A. 第4、5小节,在“您”与“你”之间犹豫。
B. 63-70小节,忽然对玛丝洛娃改成“你”。
C. 71—78小节又变成了您
2、称呼的选择和转换分别体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呢?
第一处,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第二处,原本可爱的玛丝洛娃,现在却完全变成了一个轻浮的风尘女子,这让他怀疑自己赎罪的意义。魔鬼与人性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定不再遮遮掩掩,犹犹豫豫,他要跟眼前这个女人明明白白立场坚定的说清楚!
第三处,看到了玛丝洛娃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眼神,他又有了一些犹豫,将求婚的话语咽了下去。但是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经不再犹豫矛盾了,他表示“我还是要来的!”
分析了以上信息之后我们知道,给聂赫留朵夫编写对话稿时,要体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心理的发展。
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参考答案:
“您知道,当我在铁栅栏前看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人儿的时候,我的内心多么犹豫害怕,甭管我昨晚想的多清楚,见到她的一刹那,那种拉扯就又开始了。利己的我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我展开了激战;当我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魔鬼告诉我:“这个女人死了”,拯救没有意义。但是我犯的罪,我的人性和良心告诉我,我得负责!我得赎罪!”
活动三:小组合作,从问题二、三中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想探究的问题,研读文本,为“聂赫留朵夫”写一段回答。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且当堂展示)
示例:
五、课后作业
1、为三个问题润色,注意问题之间的承上启下。
2、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从本单元其他作品中选取一个人物,作为下一期《名著人物面对面》的嘉宾,拟写一篇对话稿。
《复活(节选)》学生活动单
编制人:计 丹
【资料补充】
一、作家及写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二、情节介绍
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5),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
第二部分(16——70),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第三部分(71——78),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三、聂赫留朵夫介绍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
【学生活动】
一、活动背景
前段时间腾讯视频出品了节目《此画怎讲》,这个节目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的口吻,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
江阴高中广播社社长受此启发,筹划了一个访谈类节目《名著人物面对面》,准备用名著人物的口吻,以访谈的形式,为听众普及世界名著的鉴赏知识。
二、活动过程
(一)课前预习:
本次“邀约”人物为部编版教材《复活(节选)》中的聂赫留朵夫。
请同学们预习文本,根据节目目标,模拟主持人口吻向聂赫留朵夫发问。
主持人提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持人提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活动:
1、小组合作,从问题二、三中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想探究的问题,研读文本,为“聂赫留朵夫”写一段回答。
聂赫留朵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给我们完成的三段对话排列访谈顺序并说明理由。
1、为三个问题润色,注意问题之间的承上启下。
2、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从本单元其他作品中选取一个人物,作为下一期《名著人物面对面》的嘉宾,拟写一篇对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