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述】此课的教学任务要以“阅读文学作品,探究情感世界”为核心,从任务群的这一核心目标着眼,注重情景的设置和任务的统领,要让学生结合北宋和南宋不同时期的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比较三个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从而对自我人生道路的追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行思考。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学科素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难点:探寻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一、导学案
1、课前预习
(1)整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相关文学知识点,罗列重要信息
(2)根据诗歌内容,理清三首诗的行文思路,并画出每首诗的结构脉络图。
我的疑惑:
|
任务一
探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的心境,感受其炼字的精当。
【活动一】预习背诵词作,感知作者复杂的情感。
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46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赤壁矶的壮丽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此词。
2.创作于特殊背景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露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有怀想古迹而产生的“人生如梦”的伤感之情,有对比传颂英雄之业绩而萌发的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之情,更有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的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3.“感奋和感伤”是这些复杂情感的两个侧面,请分析哪个是诗人情感的主流。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沉溺于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同时,从意境壮阔、风格豪放的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因此,“感奋”是诗人情感的主流。
【活动二】分组锤炼字词,欣赏词作语言的魅力。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的语言魅力表现在哪里?
一是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壮丽雄奇的图景;二是诗句中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三是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雪”比喻浪花,“惊涛”有拟人色彩,“穿空”用夸张手法,使场景更加形象生动。
2.试以“乱”“穿”“惊”“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这里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字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任务二
探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的心态,把握其用典的深意。
【活动一】自主吟诵词作,了解作者矛盾的心态。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66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而且,辛弃疾对北伐有自己的看法,但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因此,当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2.诗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怎样矛盾的心态?
辛弃疾一方面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借刘裕金戈铁马,北伐收复失地的壮举表达了这一心态。但是,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这一心态是借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来表达的。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此词的主旨句,诗人借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作者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活动二】自主研读词作,探求词中典故的内涵。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语言含蓄蕴藉,主要表现在诗人善于引用典故上,请分别找出词中引用的五个典故。
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②人道寄奴曾住——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④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击败宋文帝。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2.诗人在这首词中用的五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
①孙权的典故: 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丰功伟业的赞叹,也表现他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②刘裕的典故: 怀念古人的业绩,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表现自己北伐的决心。③刘义隆的典故: 反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担心草率出兵会导致失败。④拓跋焘的典故: 以古喻今,表伤感之情。⑤廉颇的典故: 诗人自比廉颇,表达虽愿为国效劳,却报国无门的愤闷。
任务三
探知《声声慢》中作者的心绪,欣赏其用词的巧妙。
【活动一】自主吟诵词作,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
1.《声声慢》一词最能表现诗人情感基调的是哪个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声声慢》一词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基调的是“愁”这个词。 具体表现: 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失家之痛,国愁——亡国之恨。
2.《声声慢》是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具体解说。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急风——秋天的寒风渲染愁情;秋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如今孤苦飘零的晚境;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活动二】自主赏析词作,挖掘语言的独特魅力。
1.《声声慢》开篇的叠词表现了怎样的语言魅力?
开篇的叠词从形式上看,具有音乐美、音韵美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从表现的情感看,“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漂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晚年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七个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2.《声声慢》三个“怎”字,是怎样层层推进地表现词人的“愁”情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这个“怎”字,表达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这个“怎”字,表达了词人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这个“怎”字,表达了词人那哀愁已达到了顶点。这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是一层比一层强烈。
任务四
分析不同词作中的形象,比较不同词作呈现出的风格。
【活动一】集体研讨词作,把握词作不同的风格。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能成为豪放派的典范之作?请从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品主旨的角度简要分析。
从景物描写来看,诗人描写的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从人物刻画来看,诗人怀念的是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从主旨来看,诗人抒发的是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的风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诗人对孙权和刘裕等英雄人物充满崇敬、仰慕与向往的豪情;诗人以廉颇自况,也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诗人选用“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句,使此词的意境充满豪迈之气。
3.从《声声慢》选取的典型意象可以看出此词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
李清照的《声声慢》选取了“晚风”“雁”“黄花”“细雨”“梧桐”等具有秋天凄凉特质的典型意象。《声声慢》选取的典型意象表现出此词婉约的风格特点: 首先,这些意象绘成了一幅触目皆冷的凄凉的秋色图,渲染出柔婉凄楚的意境,因而显示出婉约的风格特点;其次,这些意象触发的是诗人哀怨婉转的愁绪,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因而也显示出婉约的风格特点。
【活动二】专题探究词作,比较词作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苏辛”,同属“豪放派”领军人物。请说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词豪放风格的异同点。
二词豪放风格的相同点: 词的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词的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抒建功立业之情怀。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3、课堂评价
二、练习案(作业/测试) 作业:完成《凤凰新学案》第9课练习
三、反思性教学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