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长泾中学 时雪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小说的特点。
2.多角度赏析这篇小说的内涵与语言特点,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读写拓展,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认识正确面对现实。
二、教学重点
1.把群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违背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图片
18岁出门远行会遭遇什么?出发前的憧憬想象和出发后的各种意外,哪一个更让人感慨唏嘘?(暖场)
【情境设置】
学校将举办“金秋读书推荐会”,作为读书爱好者的你跃跃欲试,极力想向同学推荐余华这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却发现不少同学对这篇文章不感兴趣。请大家各自说明理由。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我”)初次出门远行 的经历。“我”的心情如何?
任务一:请从情节角度说明推荐理由或不喜欢原因。
学生交流讨论过后教师小结,突出“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本真”之间的关联。
可以结合书后P66页余华自己的话,以及课件上若干余华的话进行理解。
对于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同样要关注到,询问如果让他们写16岁的经历,会怎么来写?是写奇怪的惊奇历险,丰富人生体验;还是写遇到的艰难坎坷,侧重培养精神品质;或者写遇上的好人好事,表达感恩?
任务二:追踪溯源,探究主旨
介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差别,先锋小说的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露社会矛盾,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西方文化与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认为文学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模仿,而是提倡从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思考人的存在和本质等哲学命题。
先锋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从自我存在出发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文学思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模仿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股创作潮流被称为先锋小说。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推荐作品: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点拨总结本篇小说的主旨。
任务三:品味新奇独特的语言
活动1.学生交流活动过后教师点拨小结。
活动2.比较阅读将余华的作品语言和铁凝的《哦,香雪》进行语言风格的比较辨析,找出异同。指出余华写青春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暴力、险恶、残酷,从而揭示现实社会的真实本质;而铁凝的作品则呈现出一派清新的文艺气息,着力展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以及山村姑娘们之间纯真的青春友情。
读写拓展: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一些遭遇,更深层次地发现本文的优点,丰富推荐理由。
总结:
去远行,在山野间追风;去看世界,等候黄昏与黎明。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祝福同学们前路虽远,步履不停;在路上认识世界,在途中遇见自己。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路上。
板书:
荒诞、不合理 本真
“我”(孩子视角)
隐喻、象征 现实(成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