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权名师工作室成员——刘秋东公开课设计 2023-10-07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刘秋东 所在单位: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执教时间:2023-02-03 执教地点: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执教内容:烛之武退秦师 参加对象:无锡市语文教师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 赏析说辞艺术,理清烛之武的说理思路、感受其说理技巧。

3.探析文本的细节疑点,学会质疑,提升思辨力。

学习重难点:

理清烛之武的说理思路、感受其说理技巧,提升思辨能力。

学习过程:

情境任务

《文史春秋》的经典记忆栏目将围绕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开辟专栏。本刊专栏将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写作。专栏设置故事·悦读”“人物·印象两个板块。

作为本刊编辑,请你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搜集历史资料深挖细研,完成下列活动,为撰写专题稿件做好内容研究。

活动一:梳理分析故事情节

请用简洁的句子分别概括出故事情节(字数尽量相同)。

示例: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退秦师

……

郑伯请求烛之武劝退秦师

烛之武善用智谋劝退秦师

晋侯分析局势后被迫退兵


活动二:探究事件疑惑点”

为了给故事·悦读板块撰写导语,编者首先要对事件进行全面把握,分析情节中隐藏的细节,探究事件背后的疑惑点

请你反复阅读文本,找出你有疑惑的地方,然后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背景链接,一起来思考理解。

我的疑惑:


背景链接一:

重耳过郑

重耳(晋文公)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瞻劝告郑文公说:“晋公子贤明,他的随从都是栋梁之才,又与我们同为姬姓。”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拒绝对重耳以礼相待。叔瞻说:“您若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掉他,免得成为咱们的后患。”但郑文公对叔瞻的劝告不予理睬。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结果楚军大败,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因之前无礼于重耳,所以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国战败后,郑文公内心恐惧,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成为盟主,郑国也参与此次会盟。但晋、郑之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国既出兵帮助楚国,又盟于晋国,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的“贰”。

背景链接二:

秦晋之好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即晋惠公。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最后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于是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晋之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为故事·悦读板块撰写一段导语。要求:理清秦晋郑三国关系及各自处境,扼要说明烛之武退秦的主要举措,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超过150字。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群雄争霸,战争纷起,外交频繁,诸侯国形势错综复杂。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成盟军,围困郑国。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郑国危在旦夕,存亡之际烛之武挺身而出……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看烛之武如何拨开表象迷雾,洞悉国家局势,巧借三寸之舌,纾解国难,智退秦军。


活动三:聚焦人物说理艺术

前人曾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据前期调查了解,在跌宕起伏的事件当中,读者最想得知烛之武究竟是如何凭借三寸之舌,成功消弭一场战争的。专题报道中要对烛之武的游说才能进行展示,为人物·印象板块积累素材。

请细读文本,划分层次。从“烛公辞令”“言外深意”“游说智慧”三个方面梳理烛之武的说理思路、赏析其说理技巧。

思考烛之武的这番话究竟高明在何处?


烛公辞令

言外深意

游说智慧

(示例)秦晋围郑,郑已知亡

目前形势上郑国脱困无望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示弱)

越国鄙远,

亡郑陪邻

地理位置上攻郑有害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述害)

舍郑无害,

共其乏困

长远战略上舍郑有益

替秦着想,拉拢利诱(陈利)

秦为晋赐,背信弃义

历史:晋国过河拆桥

以史为鉴,挑拨秦晋(引史)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未来:晋国贪得无厌,

恐将阙秦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申患)


背景链接:

惠公背约

(晋献公之子)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於是()缪公许之,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夷吾谓曰:“诚得立(立为君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

——《史记·秦本纪》

(晋)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史记·晋世家》


活动四 :思辨质疑

专题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讨论热潮,专栏为此特地开辟了“互动·释疑”板块,下面是一位中学生在信件中提出的问题,请查阅相关资料,以编辑的名义就此问题进行回复。

读者问题:秦穆公听完烛之武的劝谏后选择退兵。烛之武游说成功,仅仅是靠巧妙的辞令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编者回复】

亲爱的读者朋友:

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也感谢您参与互动交流。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确实,烛之武能成功劝退秦军,除了其辞令技巧外,更关键的在于他敏锐地抓住了秦晋和谐的表面关系下引而未发的矛盾——争夺霸权。

秦国历史上曾多次帮助晋国,秦晋两国在晋惠公时期发生过战争,惠公被俘,在秦穆公帮助重耳成为晋文公后,秦晋保持密切关系,此间没有发生战争。但在秦晋围郑前两年(632),晋文公在践土之盟上受周天子册命,成为霸主,秦强晋弱的形势已经悄然改变。而亲历了从晋惠公到晋文公这段历史的秦穆公不可能没有想法。烛之武的高明之处绝非仅仅是设辞巧、口舌利。他深刻洞察到大国关系的实质,在劝说过程中直击秦王心中的“隐忧”,这才是烛之武成功的关键。

再次感谢您的积极参与,希望我们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背景链接:

践土之盟

秦晋围郑前两年(632),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

  • 阅读(5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