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中心 李浩然
《鹿角和鹿腿》出自《伊索寓言》。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文章篇幅不长,但是都寓意深刻,寓言中的形象深入人心,总体来看,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是充满兴趣的。除了学习和感悟故事的深刻道理,寓言故事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一、紧扣单元阅读目标
第二单元的导语页有这样一句话——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何谓“镜子”,那必然是能够从中深刻认识自己,了解细枝末节的一步,这也提醒了学生,读寓言故事时要联系生活,联系自身,再加以感悟。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比较短小精悍,从《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两篇课文开始,学生开始逐步尝试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池子与河流》除了感悟真理外,更需要引导学生对于相左的两种意见想法进行辩证的思考。而《鹿角和鹿腿》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一次不小的提升,可以说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更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课题引入,梳理故事情节
在学生们往常所学到的寓言故事中,一般都以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为题,比如这一单元的《陶罐和铁罐》、《池子与河流》,又或者在低年级时学到的《乌鸦与狐狸》等。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鹿与狮子,但题目却将鹿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拆解,让人一读题目,就会发现,在“鹿腿”和“鹿角”之间形成了一种冲突,而学生们更能借助这样的题目读出文章的寓意。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鹿在喝水时发现了自己倒影非常美丽,它欣赏自己的角,却嫌弃自己的腿太细,而后来,当它遇到狮子的袭击时,鹿角被树枝挂住,险些害它丧命,而被嫌弃的双腿却助它狮口逃生。揭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从结构上来看,《鹿角和鹿腿》一文是以鹿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推进情节发展的,因此,由鹿的心情变化了梳理情节的变化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针对题目,初读课文之后,便可以由这样的问题引入“最初,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分别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怎样的变化?”以此来圈画出鹿态度前后变化的词句,而这样的变化形成的冲突,正是情节引人入胜的关键。
在狮子来袭前,关于鹿“对镜自赏”的描写非常有趣。文章第2小节中“咦,这是我吗?”一句中的语气词“咦”和“?”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鹿的惊讶。而这样的语气词和符号,后文中还有“啊“!”等,这也更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了鹿发现自己美丽后内心的满足和陶醉,语气词“哎”则表现了鹿抱怨鹿腿时的沮丧。像这样的语气词和符号,都是学生比较容易发现的,也是朗读课文时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而这部分课文的细节描写也增添了故事的情趣,比如第4小节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通过这样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鹿此时的心情。
在狮子出场后,鹿逃生的过程节奏非常紧凑,随着鹿心情的变化,这一部分的情节也更加紧张,让人忍不住为它捏一把汗。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串联起了鹿波澜起伏的心情。从惊恐到害怕,以为逃生成功的暗喜,再到“鹿角被树枝挂住”那一刻的绝望,最后终于得以挣脱,劫后余生的幡然醒悟,心情的每一次变化都像浪潮一般,一潮一潮地翻涌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带着感情来朗读,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就能清晰地梳理出故事的情节。
三、辨析真理,层层深入
理解故事的寓意是寓言故事教学的灵魂。相对于《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铁罐》这两篇寓言故事,本篇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学生感悟的过程,是一次难度的提升。鹿作为本篇寓言最重要的主人公,学生难免会以鹿的视角来感悟真理。最初,鹿认为“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美丽的角。”故事的最后,鹿幡然醒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让我送了命,而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如果代入鹿的视角,这种前后的反转会让学生对于所揭示的真理的把握陷入一种误区,认为美丽的角没用,而难看的腿才是有用的。这就要回到单元导语中所提到的这句话“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鹿腿和鹿角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在思考这个问题前,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和生活实际,更要理性地把握事物地两面性。课后习题中的两种说法引人深思。学生也许会根据课文的反转提出:美丽的角没有用,只会让鹿陷入险境。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更巧妙地,更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一步步思考辨析,加以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储备。“美丽的角真的没有用吗?”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也许会发现,鹿角也是有很多实际的用处的,可以御敌,有药用价值等。只有在这样的辩证思考下,才能得出“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的结论。在不断的启发和反思中,这则寓言故事才会真正变成一面镜子,让学生审视自身,明白看问题不能盲目下结论,生活中的我们看待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不断的反思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