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智慧《扁鹊治病》 ——学习新课标,设计新任务 2023-10-0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扁鹊治病》文本解读

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陈筱妍

一、以“编者”视角解读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扁鹊治病》位于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三篇课文,既有文言文,也有根据古代经典改编的现代文,讲述了古代一些很经典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能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教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围绕这一语文要素进行了精心编排:《扁鹊治病》引导学生提取表示故事发展顺序的关键词句,练习简要复述。这是从横向上看《扁鹊治病》的编排。

从纵向上看,教材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于是我们会发现,《扁鹊治病》被安排放在这里是基于对单元目标、学段目标和总目标的综合思考,安排得恰到好处。

二、以“读者”视角解读文

1.从课文内容解读文本:

《扁鹊治病》故事情节生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原文见《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性:名医扁鹊几次拜见蔡桓侯,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侯坚信自己没有病,认为扁鹊在骗人,最终病重身亡。整个故事以时间为序,以蔡桓侯病情发展为线索,讲述了扁鹊和蔡桓侯四次见面的情形,通过两人的不同神态、语言,刻画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尽职尽责,蔡桓侯的骄横自负、不听善言。故事以蔡桓侯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故事很有条理,有不少表示事情先后发展顺序的词句:“过了十天”“十天后”“又过了十天”“五天之后”表明课文在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故事;“皮肤上有点儿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等词句,写出蔡桓侯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对左右的人说”“很不高兴,没有理睬”“非常不高兴”“觉得奇怪”“派人去请”等词句,写出蔡桓侯对扁鹊的话从不信到生气,再到相信的变化过程。文章中,扁鹊与蔡桓侯的前三次相见,都是按“指出病在何处一蔡桓侯的态度一扁鹊告退”的顺序来写的。

2.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乃发愤著书立说,以求闻达。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这些著作中也透露了韩非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如:“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又如:“世异则事异”(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我们再来看看《扁鹊治病》所蕴含哲理: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对比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扁鹊治病》的道理,我们不难发现,这根据事物的改变来变化行事方法的思想主张与防患于未然,及时改变缺点、错误的寓意简直不谋而合。

作品的寓意文由心生,一篇作品的寓意一定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紧密相连的,韩非子的主张就蕴含于《扁鹊治病》的故事中,而故事又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故事背后道理的生成与作者的思想主张必定的紧密相连的。

3.从人物形象分析解读文本:

在《扁鹊治病》这篇文章中,围绕“治病”一事,韩非子设置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医术高超的扁鹊,一个是讳疾忌医的桓侯,两个人物在身份地位、遇事见解上的不同,使他们在对待治病这件事的看法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两个人物的不同反应,也在一步步助推着整个事情的发展。下面,我们结合文本,具体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

人物一: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他在是整个事件的主推者,于是韩非子在开篇便对他进行了刻画。文中的“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便是一个细节。扁鹊为何“站了一会儿”?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蔡桓公身上的病症。这是事情发展的起因。那他为什么只“站了一会”就能知道蔡桓公身上有病的呢?原来,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望就是看气色,闻就是听声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按脉搏,在四诊法中,扁鹊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扁鹊在站的那一会儿,其实就是在对蔡桓公进行望诊,韩非子的用心可见一斑。这也为后来“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已经发展到肠胃里”等一系列的观察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而后文中“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也再次说明了扁鹊被称为神医并非浪得虚名。这种前后对应的构思对于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从扁鹊的一系列行动变化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韩非子的别有用心。在文章中,扁鹊的动作从“又退了出去”到“连忙退了出来”再到“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我们可以发现,扁鹊在拜见后的每次反应都在升级,我们在走进故事时,面对扁鹊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反应,自然会疑惑:蔡桓公为什么不接受扁鹊的意见呢?扁鹊在几次拜见后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些疑惑都在引领我们进行深入阅读。

人物二:蔡桓公

面对扁鹊的一次次劝解,蔡桓公哪能听得进,他的回应也在层层升级。从刚开始还说话辩解到“听了很不高兴”到“非常不高兴”再到“觉得奇怪”,最后到“病死了”。他的反应读来不禁让人感到揪心、着急甚至有些许的愤怒。于是,韩非子便在悄无声息中将他思想表达了出来。

细读文本我们还会发现,整篇课文中,蔡桓公只开口说了一句话,就是:“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而在临死前蔡桓公也终于俯身相请于扁鹊:五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这样的安排既是事情发展的合理需要,更是韩非子的有意之为。同一君侯两种不同气质的强烈对比,又是作者构思上的妙笔生花,这种构思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微妙而到位。

扁鹊、蔡桓公、韩非子,两个是故事的主角,一个是故事的导演。他们或将自己的思想或将自己的性格在《扁鹊治病》一文中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

三、以“教师”视角解读文本

《扁鹊治病》这则历史故事文字简练形象,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深刻。文章语言生动,以层层递进、不断发展的情节安排模式。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

在很多历史故事的教学中,往往流于说教,学生很难从有趣的故事中进行分析”判断”推论,悟出故事背后的道理!所以,教学时,关键看教师导学的智慧,看教师怎样把学生带到故事所蕴含哲理的深处。

四、以“学生”视角解读文本

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教师要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读懂学生,了解学情,才可驾驭文本,驾驭课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阅读板块的学段目标包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方法:利用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把一些认为有用的词句画下来,有感受的可以旁边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的学习难点包括: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故事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考虑这些学习难点,有利于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此文,除了让学生学习一些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人物心情、态度的变化。还要通过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故事的发展,感受讳疾忌医的后果。对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扁鹊创造的“望、闻、问、切”的四大诊法至今还被中医界沿用,对我们的中医有很大的贡献。有助于学生走进中医,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