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漆志忠、李惠军: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二)——整合与重组_体系建构的逻辑机理和问题意识 2023-09-2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2021年第21期                           历史教学                              总第874期

No.21,2021                                               History    Teaching                                                           Sum     No.874

 

 

·新教材深描 ·

 

 

 

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二)

——整合与重组:体系建构的逻辑机理和问题意识

   ¹      ²

(1.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2.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上海200333)

[摘 ]本文鉴于历史课程单元教学在理解层面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歧义和偏差,提出了单元建构的 若干类型和三大原则——通感通性、生成体验、分解渐进。探讨了单元拆分、重组的依据和遵循,从而提出了 高中历史新教材单元重构的若干组合方式,其中包括通过对单元界面之间历史现象的疏通集成,形成跨越 单元的统合性知识;通过对中外历史同一时代横向的归类综合,形成空间贯通的关联性知识;通过对课程结 构间诸历史要素的检索编程,形成通史专题的交叉性单元,等等。最终结合案例阐释了问题驱动下的单元推 进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单元建构,单元组合,单元设计,高中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21)21-0003-06

 


从理论层面上看, 一般课程意义上的单元 教学理念和范式,与历史学科的特征、史学编纂 体例之间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适切性。它为我 们有效实施高中历史课程,落实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提供了重要途径。但是,从实践层面看,我 们依然停留在“高举单元教学的旗子,走着单课 教学的路子”定式当中。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 从历史课程单元建构的类型与依据,单元组合 的机理,以及单元学习的问题化意识等方面做 进一步的探讨。

 

一、单元建构的形态与依据

 

我们这里所讲的单元,是指有组织、有联 系、有系统的若干历史知识的集合体。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无论是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抑 或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 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均以若干单元学习主题进行编排。就《中外历史  纲要》而言,其单元建构以时序为历史演进主


轴,结合学界关于历史分期探讨的主流观点,充 分考虑了单元内部历史知识的逻辑机理和配比 关系。就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而言,其单 元建构则以历史专题为轴,将中外历史相关知 识进行类属整合后,按时序加以展开。历史教科 书的单元建构,为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个相对 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教学单位和学习微课程,也 为我们开展单元教学提供了最直接和最基础的 设计与实施路径。

但是,也必须意识到,由于文本呈现方式的 诸多特殊性,历史教科书的单元建构主要着眼 于显性的历史知识的整合。事实上,许多相关的 历史知识在教科书中处于散点形态。于是,发掘 并整合散见于不同单元的相关历史要素,将教 科书中的“隐性单元”转化为教与学的组合型单 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历史课程单元建构的 面相出发,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两大形 态:作为常态化教学单位和学习微课程的教科 书既定单元,以及基于特殊学情和教学评一体 化思考而建构的重组单元。

 

3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一种单元形态的建构,依据是课程标准 和史学研究的历史分期(必修)、专题分类(选择 性必修)。但是,即便教科书有了明确的单元划 分和组合,并不代表可以萧规曹随般地轻拢慢 捻。我们需要通过对单元本体内部历史内容的 拆分重组,呈现合乎逻辑的整体性知识。要站在 单元高度,宏观把握教科书单元的核心概念,找 到本单元众多历史知识要目的最大交集,抑或 是统摄本单元知识要目的关键词或者中心思 想。在此基础上理顺单元核心概念与单元内各 单课或单目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及单课或单目 之间的横向关系。只有这样,教科书既有的单元 结构和系统,才能在老师的解读中得以显现。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为例。此  单元由4课构成——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  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  文化”。教科书的单元导言,在概括了辽宋夏金  元时期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和三 个发展阶段后,分别指出了宋朝中央集权、社会  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成就突出、军事力量不  振等;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 稳定;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 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  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显然, 无论是单元课题,还是单元导言,都没能提炼出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或者核心思想。因此,教师必 须基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表述,站在这段历  300余年历史的高处,从单元系统的大局出 发,在精研本单元各课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找到  统摄全部内容的交集点。那就是:

从多元并立到多元一体,完成了从“小中 ”到“大中国”的转变,从多元交互到社会渐 变,凸显了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在这一主题的统摄下,可将本单元4课内 容视为诠释大主题的不同视角——多民族政权 的并立与更迭;多民族政权的建制与彼此借鉴; 多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与发展;多民族社 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如此,也就理顺了4 课之间的横向关系。


再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  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依据时序沿革  和主题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和实际教学的需要, 可将原有3课加以拆分,组合为“明清易代与君  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  ”“文化的昌盛与迟滞”。《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  的演变”,可以从“战争与世界革命运动”“战争  与国际秩序演变”“战争与民族民主运动”等观  察视角,对跨越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中期错  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加以宏观总览,对原有的4  课内容重新谋篇布局。

第二种单元形态的建构,主要是针对教科 书原有单元存在的缺陷,以及教学需要的一种 拆分重组。我们知道,教科书的编者大都是学界 著名专家,无论是他们的学术造诣,还是编写智 识,无疑都体现了相当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 是,鉴于教科书编写的篇幅限制和诸多规范,单 元建构也很难覆盖历史知识的多维联系。我们 有必要在遵循教科书单元建构的基础上,着眼 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对历史学科单元建 构的类型和依据进行深人研究和思考。

在此类单元建构中,要充分考虑以下三个 原则:

一是知识建构的通感通性原则:将大历史 观与大单元有机结合起来,从历史的长时段、大 空间、多领域,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传承性、交 互性、趋势性、规律性着眼。

二是认知过程的生成体验原则:坚持以学 生为本,在强调单元整体性、逻辑性的同时着眼 于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思维和价值判断 能力。

三是目标质量的分解渐进原则:在单元重  组建构中,要始终关注课程标准关于培养学生  五大学科素养的目标,以及水平划分的层次要  求;要始终关注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言中的内容  要求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业质量水平层次要求。 要适时、适切、适度,循序渐进地将上述目标要  求融入单元重组建构之中。

基于此,我们又可以将高中历史课程视为


 

4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个整体,将这种形态的单元建构,分解为三种 组合方式。

1.通过对单元界面之间历史现象的疏通集 成,形成跨越单元的统合性知识。

例如,基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奋斗的历程,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困 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 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道路,中华民 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线索出发, 我们可以将相关问题加以集成,疏通《中外历史 纲要(上)》第六到第九单元。

再如,纵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 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兴起与拓展,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 成,及其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所孵化出的思想解 放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我们可以 基于教材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外历史纲要 (下)》第三到第六单元进行跨单元统合整理。

2.通过对中外历史同一时代横向的归类综 合,形成空间贯通的关联性知识。

例如,将视域置于15到19世纪大转型时 代的中国与世界,我们可以基于《中外历史纲 要》,从“西欧社会的演变与晚明大变局”“欧美 社会转型与康乾时期盛衰的大镜像”"工业化 大潮下的东西方大碰撞”等观察角度,建构起 跨越《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和下册之间的全新教 学单元。

再如,从20世纪中后期世界格局和国际秩 序变化的大势之下,回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中外关系变化,我们就可以从全球视野下 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洞察国际风云,审 时度势、运筹帷幄的外交智慧和外交政策了。

3.通过对课程结构间诸历史要素的检索编 程,形成通史专题的交叉性单元。

例如,可将选择性必修I 《国家制度与社会 治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 ”中关于先秦、秦朝和两汉政治制度的专题性 表述,植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时序 性演进中,从必修课通感的基础上升到通识的 高度加以理解和解释。


再如,将《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影 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与选择性必修Ⅱ《经济与社 会生活》中人类的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交通 等问题加以对接,不仅可以洞观工业革命在世 界经济与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打 通本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单元组合的机理与遵循

 

单元内容的组合,其要在于历史知识的整 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其妙在于学习过程的聚 焦性、驱动性和进阶性。只有驻足历史的高处俯 瞰,才有一览众山的大格局;也只有着眼于学生 的发展意愿,才有引路入境的大智慧。

首先,就教科书既定单元组合的机理而言, 它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人类历史动态发展的基 本路径,融入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方 法,承载了史学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思想,体现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只 有领会教材单元组合的内在机理,才有助于梳 理单元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探索出合乎历史 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智慧。

例如,选择性必修Ⅱ第四单元“村社、城镇 与居住环境",尽管在单元导言中对本单元所涉 及的三大知识要目,做出了总体性的归纳和概 述,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片面追求具体 概念、基本知识,如住宅、仓廪、地窖;集镇、城 邑、城市;结构、建材、形制,等等,缺乏大历史的 时空观念和大单元的结构意识,因此也就很难 从宏大叙事和微观洞察的视角,将那些琐碎的 知识放在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的核心概念和主 题之下去组合建构,并由此从时间维度的进化 和空间维度的差异中,领略人类居住形态变化 演进的阶段性和多样性特征,及其所折射出的 生活观念的变化。可见,解读教科书原有的单元 组合的历史逻辑和编写逻辑,是开展单元教学 的首要前提和关键环节。

其次,就基于特殊学情和教学评一体化的 重组单元而言,我们要充分关注和吸收史学史 上经典的编纂体例和记事范式,充分运用历史

 

5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教科书已有的知识要素,针对学情特点、学习阶 段和认知水平,本着覆盖性原则(教材内容摄取 的最大化)、合理性原则(调节古今中外的配比 权重)、拓展性原则(适切补充教材文本的缺 )、科学性原则(历史知识组合的严谨性)、规 避性原则(避免同义反复和重叠)机动灵活地重 组一些刚性教学单元,配备一些柔性的自主学 习单元。下面为大家提供几则上海历史老师开 发的案例:

项目性主题探究单元:以中国古代对外经   济贸易政策和关系为核心,以“丝路通津到闭关   锁国”为探究项目,运用教科书内容重组一个学  习单元,下设“凿空西域与汉唐丝路梦华”“市舶  之利与宋元外贸盛况”“朝贡虚荣与闭关之殇” 三个子项目。以“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观念   的演进”为学习主题单元,结合《中外历史纲要》  和选择性必修Ⅲ的教材内容和近代历史的阶段   特征,梳理出“‘夷'与‘洋'的称谓之变”"从‘中  体西用’到‘走向共和’”"‘德先生’‘赛先生’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节首尾相顾的单课内容,  在高二学生的历史学习中探究“近代中国思想  观念的演进"。

长时段纪事本末单元:南宋袁枢的《通鉴纪 事本末》开创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纪事本末修史 体例。布罗代尔在继承年鉴学派“整体历史”的 基础上,提出三种历史时段(长、中、短)理论,这 是历史认识论的重要方法。时间是历史演绎的 载体,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时间“不仅是人的生 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①上述史学成 果和科学论断为历史课程的单元建构提供了一 种途径和依据。于是,就有了诸如:

“中国社会性质嬗变的百年沧桑”学习单元 1课 屈辱: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阵痛 2课 抗争:民族的光复与人民的解放  3课 选择: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

“风云变幻的世界秩序与国际格局”学习单元 1课 瓜分狂潮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课 战争与国际秩序的重构


3课 从两极世界到多极化趋势

大空间横向综合单元:空间是历史事物衍  生和演变的环境。将历史置于特定空间中加以  观察、分析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意识。历史  的空间意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定位或者地名  辨析,它还应该从地理环境与文明形态间的关  系、全球视野下历史现象在不同空间的独自特  点和相互关联、从不同地理空间承载的历史事  件彼此影响或交相互动等视角进行历史解释。 由此,老师们开发重组了诸如:

“世界:从多元分散走向多元相关”学习单元

古国-帝国的扩张与多元文明的

 

中古时期区域文明的交融

大航海时代与人类走向整体世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与第三世界崛起”学 习单元

1课 殖民压迫与民族抗争

2课 亚非拉的觉醒与民族民主运动

3课 第三世界崛起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上述单元组合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 就是观察的大视野和建构的大界面。进一步观 察,我们会发现要彻悟两种类型单元组合的内 在机理,必须从下面六个切入点精研细磨。

1.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微言大 —— 目标遵循

2.精准洞察单元导言“学习水平”的层次要 ——质量遵循

3.高位疏通单元体系“知识概述”的交互关 ——逻辑遵循

4.纵向梳理单元与单课、单目之间的从属关 ——逻辑遵循

5.横向链接单元内单课、单目之间的排列关 ——逻辑遵循

6.充分关注学术动态和文本表述的微妙变 ——学理遵循

有了这样的组合智慧和基本遵循,我们就 有了开启单元组合的一把钥匙。唯其如此,我们 才可能在合理的单元整合与重组前提下,推进


 转引自李怀涛:《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211页。

6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历史学科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天地之 间不断地超越低阶认知,实现高阶思维发展。

再以前面谈到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  单元为例,由于我们提炼出了本单元的核心要  ——从多元并立到多元一体,完成了从“小中  ”到“大中国”的转变,从多元交互到社会渐  变,凸显了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于是,我们就可以由上而下地“俯瞰”每个单课  内容。而在具体的单课设计中,就有了在单元框  架内自下而上地“仰望”单元要义的意识。比如,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的教学构思中,扣住两  宋在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大空间和300多年的大  时代中,制度建设、民族关系、边境国防等方面  的建树和变化,进行教材内容的组合和教学流  程的谋划。以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围绕“重文  轻武”的改制、北宋中后期围绕“富国强兵”的变  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一南宋偏安为主轴,将  碎片化的内容加以整合,在教学环节上厘清:从  五代十国到局部统一,从武人乱局到文官政治; 从内重外轻到积贫积弱,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  法;从靖康之变到绍兴和议,从偏安一隅到南海  崖山。

历史学科的单元建构和单元教学最重要的  特征就是宏大叙事,强调大视野、大格局和系统 性、结构性。但是,它并不排除洞察秋毫的微观 探究。历史的智慧往往萌发于在长时段、大空间  视野下对个体历史现象的察变观风、磨勘贯通。 单元建构和单元教学恰恰倡导的是,将具体的  历史课题放置于总体历史坐标中加以考量,让  看似独立的知识成为系统知识结构的元素。

 

三、单元设计中的问题意识

 

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微课程,单元建构更 强调基于学生立场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设 计学习过程,力求单元教学设计与学科素养目 标的准确衔接。因此,单元教学往往通过学习主 题的引领,借助任务驱动,在单元知识累进增长 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同前面所提及的“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思想观念的演进”主题学习单元,我们不仅要从  历史线索和知识体系的视角,从“‘夷’与‘洋’的  称谓之变”"从‘中体西用’到‘走向共和’”"‘德 先生’‘赛先生’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个时序  相承的逻辑出发,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还  要将诸如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  素养植入单元设计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  程中在思想方法上由浅入深的进阶发展。通过  本单元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观念是  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折射,而思想观念的  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没有了 时代的依托,思想便会成为海市蜃楼;没有环境  的烘托,思想便会成为过眼烟云。反过来说,当  社会在经历了阵阵剧痛后,当人们蓦然回首和  渐悟觉醒时,思想的光芒和力量才能得以闪现, 而当一种伟大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时  候,往往预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拍打而至。进而  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真切感悟唯物史观的相关  原理。

因此,历史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 虑在让学生“学会什么”的同时,关注学生“何以 学会”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要达到上述单元 教学目标,教师的问题意识尤其重要。我们以历 史高考试题中两道跨单元的试题为例阐述:

其一,“1860年代的诞生”(2007年上海卷 38题)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 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 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 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 政治家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 会紧随并支持你们;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 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 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 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 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 述。

 

7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其二,战争与和平的抉择(2013年上海卷第 39题)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标志着德 意志民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德国近代以 来的历史发展断裂巨大,某些模式一去不复返 了。以“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为主题,叙述德国20 世纪以来的发展之路。

把这两道题代入今天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 观察,前者跨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五单  元,考查特定时代不同空间多个领域的历史知  识;后者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六、七、 八单元,考查特定国家不同时代特定历史现象  的变化轨迹。由两道试题反推单元设计和实施, 我们不难发现,假如仅仅聚焦于知识体系的建  构,忽视了问题意识——如1860年代的历史意  指是什么?1860年代何以诞生?1860年代呈现 出怎样的历史大面相?1860年代的概念语境与  历史进程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德国为什么 会在一个多世纪中不断陷入战争的怪圈?德国 为什么会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对战争的思考大相  径庭?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留下了哪些历史启示?  等等,我们就很难在问题驱动下达到认识的突  破,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历史思维方法。

问题意识是思维活动的逻辑原点,也是历 史学科单元设计的联动节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 认知起点。因此,主题引领下的历史学科单元建 构与实施,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借助 问题和问题链,推动历史学习的过程。 一位老师 在设计“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这一教学单 元时,借助几个首尾相顾、前后衔接的大问题:

历史何以选择革命?——反顾近代中国强 国御辱之路的困境;

如何走上革命之路?——危机之下两种救 国方案的激烈博弈

真的是旧邦新造吗?——从千年帝国到中


华民国的变与不变;

仅仅是极暗时刻吗?—— 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的进化与钝化。

如此,不仅揭示了本单元的核心要义,而且 从跨单元视野下贯通了近代中国历史60多年 社会渐进历程,厘清了各单课和各子目的历史 逻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大问题的导引,让 学生带着问题去检索教材,解读史料;在探究问 题的过程中体悟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提升思维品质。在全身心参与中体验成功的 获得感,享受有思维价值的学习过程。

当然,如何让问题更具思维价值,驱动作用 和历史意蕴?如何巧设问题的视角,拿捏问题的  梯度,察觉问题的机缘?设计问题本身就存在着  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问题的问题,我们还  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结合具体单元和单课案例, 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治学有 “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此为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 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在我们看来,这其实就是强调学人善于登 高望远,勇于孜孜以求,最终才能豁然开朗。对 于新课程背景下单元教学的讨论和实践,才刚 刚开始。

 

【作者简介】漆志忠,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 学院副教授。

李惠军,中学特级教师,原上海市晋元 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8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阅读(4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