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共读书目《班主任专业化基本功》读后感(王银珠) 2023-09-2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爱是教育中的一道光

——读《班主任专业基本功有感》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  王银珠 

摘要】厌学心理是目前低年级学生学习障碍中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两个厌学的案例,分析引起低年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提出解决低年级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共同促进低年级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厌学心理 低年级学生  爱的教育

正文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有70%以上的低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地厌学心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这里面有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原因。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下,作为班主任,我们更有责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更是他们的“重要他人”。那么,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呢?我认为,爱是基础,只有我们用爱走进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一、案例呈现

案例1:小骏是一个一年级的男生,平时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对学习兴趣也不大。主要表现为:时不时地旷课,不愿意进学校上课。上课后很少举手,作业字迹马虎,读和背的作业尤其拖拉,需要不断提醒才勉强完成。有时在学校也愿意和同学交往,但是朋友很少。在与父母交流后了解,他是一个早产儿,小时候经常生病。由于体弱多病,所以幼儿园经常不去上学。后来,与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渐渐地就迷上了手机,手机成了他的伙伴。再加上父母要上班,家里没有老人照看,偶尔会留他一个人在家。幼儿园时父母迁就他,不去批评他,他表现得乖巧听话。上一年级后,只要父母打骂批评他,他就会发脾气反抗,甚至离家出走。在学校他是文静敏感的男生,在家里就变得易怒暴躁。每次老师找他谈话,他基本上回答一两句话。父母说话,他有时直接就不听,很少会回答。亲子关系比较糟糕,而且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改善。

案例2:“老师,你快到厕所那边去看看,曦曦洗手快10分钟了,半瓶洗手液都被她用完了!”不用去看,我都知道这是曦曦能干得出来的事情。她和同学交往、劳动,吃饭样样行,但是只要开始读书、写作业,她就各种各样的磨蹭。上课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做小动作,不管什么东西到她手里,她都能玩半天。最后导致学习跟不上,成绩越来越差。因为学习,亲子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不好。父母很无奈,最后只能送到培训部去辅导。

二、案例分析

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厌学定义为在学习中学生产生消极状态,厌倦学习、厌烦学习。从心理学角度看,厌学是指学生被动地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在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对学习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案例1中的小骏由于身体的特殊原因,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和缺少陪伴导致厌学。在小学之前,他不上学还能理解为是身体原因。但是上了小学后,父母对他提高了要求,再加上小学的学习任务开始加重,他开始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其实,他进入校门,开始上课后,也没有表现对学习有很大的抵触。他也能很快地适应,融入班集体中。父母的不放手和他对自己的否定导致出现了一时的厌学心理,小骏不是真正的厌学,他的内心其实很渴望学习,渴望交流。父母的缺少陪伴和一手包办让他逐渐迷失了自我,对自我认同的偏失。这样的孩子情绪容易不稳定,自我表达不自然,缺乏自信,害怕尝试新的事物,出现自卑、逃避等行为。交往方面也难以建立良好关系,对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他人的评价也过分在意,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案例2中的曦曦是一个活泼开朗、爱交朋友的女孩。但是同时也是一个爱“惹事生非”的孩子。她的性格就像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课上和课后都很爱玩。尤其是喜欢玩各种小玩意,比如衣服上、书包上的拉链、裤子上的绳子等。她的胆子也大,有一次还把小珠子放到了耳朵里。她容易受别人影响,也影响别人。刚开始我们都以为她只是调皮好动,注意力暂时不集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和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是学习越来越困难,需要家长和老师不停地提醒。越来越多的行为表明她有一些问题,所以二年级时家长带她去医院检查后确诊是多动症。

多动症又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表现为注意持续时间短暂,难以专注。另外课上小动作很多,没有自控性,多动和冲动不分场合。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学习困难。一般多动症主要是父母缺少有质量的陪伴,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从而导致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缺失,学习困难后产生厌学心理。

以上两个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其中厌学原因各不相同。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教育,厌学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案例反思

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的心理?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使得学生从厌学变为好学呢?

1. 家庭方面

1)用爱教养,改变方式

家是爱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方方面面。家长在教育时应该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不是溺爱,不是纵容,不是包办。家长可以是孩子的老师、朋友、伙伴等。教育孩子时,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需求为主的教育方式。

时代在变化,家长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如果家长把父母当初教育自己的方式用在现在的孩子身上,那么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利的。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家长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以爱为前提,和他们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孩子出现了厌学的心理,家长要及时和教师沟通,尽早地帮助他走出困境。

(2)用爱减压,合理期待

由于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孩子已经得到了满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身上寄寓了家长的希望,甚至是整个家族的使命。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让孩子透不过气,这就导致孩子的厌学心理。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小学生得抑郁症的比例有10%,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增加。现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非常重要,更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计划,设立目标,不要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很高的目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在孩子获得自信心时逐步提高一点要求,让孩子不断进步。家长也要给予他们运动、休闲、娱乐的时间,缓解孩子的疲劳和压力。同时也要观察孩子,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独一无二的个体。

2. 教师方面

(1)用爱指引,耐心等待

低年级学生天性单纯、活泼可爱、好奇心强。进入小学后,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学习和交往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一些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不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所以出现了厌学的心理。此时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用爱心、耐心来陪伴他们。案例1中的小骏每次不想来上学,在校门口哭闹着不肯进来时,家长都会打电话给我求助。不管多忙,我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情,直奔门卫。有时候是二十几分钟,有时是一个多小时,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跟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并开导孩子。不记得是第几次去接他了,我记得那天早上,风特别大,我们站在校园的广场上僵持着。不管我们怎么说,他就是不肯让爸爸离开。看着瘦弱的小骏背着书包站在那里哭,那只书包好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压在他的肩膀上,他显得那么无力和无助。我把他的书包拿了下来,放在了我的手臂上,想让他舒服一点。也许是我们的谈话起了作用,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也许是某个瞬间走进了他的内心,他信任了我们,接下来的两个月他竟然一次都没有旷课,而且书写也越来越端正,课上举手次数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耐心等待终于有了好的结果,现在的他有了朋友,笑容也常常挂在脸上。

2)用爱沟通,积极评价

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双向的沟通,建立价值平等的对话性关系。尽可能和学生建立接受和信任的关系,如果学生有情绪,先安抚好情绪后再沟通。在沟通时要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平时要提高倾听、表达和提问的技巧。案例2中的曦曦如果不谈学习,是一个性格开朗、善于交往的学生。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天早上,我一进教室,就听到“老师,这是送给你的!”她立马把两包糖果塞进了我手里。我很意外,忙问:“这是哪里来的糖?”“我弟弟的,他一周岁了,我们回老家办酒的。”“这么快,弟弟都一周岁啦!谢谢你还想着老师!”“不用谢,我妈妈让我带给你的。”“谢谢你妈妈,也要谢谢你。一会儿跟同学们分享你弟弟的糖果。”她开心地腼腆一笑,接下来一天的学习她都很认真。真诚友爱的沟通能够让学生接受你、信任你,沟通就会事半功倍。

3.社会方面

1)认真监督,营造友爱的环境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政府和相关媒体应该多发布积极向上的言论,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和管控不良信息和不当言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用心宣传,加强文化的建设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联合社区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用心宣传、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活动更能锻炼他们。通过活动,学习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复杂多样,厌学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百害无一利。社会和家长、以及学校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用“爱”为孩子筑起一道防护墙,陪着他们沐浴阳光和风雨,伴着他们一起成长。

  • 阅读(7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