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 共育共长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 寇仙霞
我们都知道,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学校教育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氛围,起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家校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双方的配合与协调,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
十几年的班主任亲身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班集体就像一首诗,一幅多彩的画,像一座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百花园。在这之中,班主任是灵魂,是园丁,但作为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要形成教育的合力还必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协调与配合,构建教育网络,才能保证对学生教育的真正落实,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学校和家庭如何更有效地协调与配合,如何在家校结合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纽带作用,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由此可见,只有与家长密切合作,学校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有一方面薄弱,我们的教育则会产生内耗,会形成事倍功半的状况。对于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联系,只有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均衡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充实家长学校的内涵,同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班主任可以采取家长会,微信群,qq群,家长学校等等方式来进行,每一种方式都有适用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的家长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心理差异很大。学生的家庭形形色色,有些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层次的,相当部分影响甚至是负面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有少数甚至是可能是根本对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联系,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校联系是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做好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通常我们了解的只是学生在校的表现,看到的是他们比较积极的一面,或者有时片面地看到学生不足的一面。要全面了解学生,搞好班级工作,班主任首先应当搞好家校联系,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 加强沟通,深化家校合作的意识
沟通,首先不可忽视的是家访。这是比较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教师和家长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谈,所以班主任最好提前和家长预约,防止扑空或给家长造成不便。家访的优势是双方面对面谈,开诚布公,时间较自由。家访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告状式,要知道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于是即使是针对问题学生,我也本着爱护学生自尊的原则,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分别查找教育的弊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和家长共同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对于某些学生来讲恰倒好处的施展。
二、加强创新,丰富家校合作的内涵
家长会,是广泛联系家长,解决普遍性问题,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家长会是广泛联系家长,解决普遍性问题,吸引家长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
我利用家长会动员家长参与到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中来。家长和学生一样需要激励,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从而进一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个合格的监督员。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模子,所以父母应时刻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之上,家长的家庭教育才能做到实处,才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
我有时还把家长会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展开。成功的例子予以宣传,困难可以提出来共同讨论,引发共鸣。班主任利用家长会把问题提出来,和家长一起找对策。这样一来,有这方面不足的家长就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意识到和为了让孩子复习功课自己连手机都不看的家长相比,自己确实没有尽责,孩子的错,首先是自己的错。
总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氛围,起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家校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双方的配合与协调,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社会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们恐怕再难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每时每刻的新变化在向我们的旧有观念挑战。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的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唯有一颗博爱之心才是探索路上永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