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单元整体,实施有效教学 2022-02-1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2-02-1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着眼单元整体,实施有效教学

——“费洁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祝塘中心小学  缪君

6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育研训室组织的小学语文“着眼单元整体、实施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这次教研活动也是无锡市魏星名师工作室、无锡市倪凯颜名师工作室和江阴市费洁名师工作室的联合教研活动。

在活动期间,我认真观摩了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陆信老师、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平芳老师、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运河分校冯佳老师这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见识了名师风采,感受到了非同凡响的教育教学艺术,受益匪浅。

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们的课堂。可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形态应是什么样,我们又该如何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活动任务群,进而实现语文深度学习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非常关注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而今天三位名师以统编教材五上第四单元为例,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范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堂课虽然背景不同,文体不同,但都很好地落实了这一语文要素。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关注资料的查找、理解,课上通过适时的资料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纵观这三节课,有好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深入解读,精准定位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它所描写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毁灭,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如果不去了解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学生只是阅读文本,那就是囫囵吞枣,更别谈真切的感受了。《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一篇文言文,而且相较于学生三四年级学过的小古文,理解难度大了不止一点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共情、共鸣,形成对话的阅读体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古诗三首》教师是否应在教学时避免平均用力,引导学生以一首为例细致学习,发现这类古诗的共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些方法?三位老师深入解读课文,目标定位准确,从现场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有法,有效习得

三位老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时候可谓是匠心独运,教学有法。

如陆信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首先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接着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引导他们找到最触动内心的词语写体会,从而感受英法联军的恶行。学生在理解了文本中所说的“统统掠走”“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和“任意破坏、毁掉”后,陆老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时间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在了解到大火连烧三天,圆明园的一切化为灰烬后,老师又相机补充出示了资料——《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让学生的愤怒达到顶峰。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陆老师适时地运用资料,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让他们加深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对中国文化损失的痛惜之情。

《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虽然兼具白话文的特点,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时代相隔久远,要想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内容,还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我想这个教学方法我们老师都能想到,但如何取舍和布局却比较难,毕竟补充资料只有在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位置出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课伊始,平芳老师首先出示了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写成的这篇文章,为后面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课文第 2 自然段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再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想想这些事物象征了什么。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讲解传授,那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是浮于表明,教学也是味同嚼蜡。平老师以读促讲,第二段有很多押韵的四字词语,她便采取重新排列文字内容的方法,将整齐的句式、统一的韵脚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很自然地促使学生们读出了节奏感。之后,又采取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每句话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学习“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这一句时,平老师首先让学生理解“乳虎指小老虎,百兽指众多猛兽”。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老虎在山谷中仰天长啸,所有的野兽都胆战心惊。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深入理解“乳虎象征少年中国,百兽象征帝国主义列强”,从而体会到这句话象征的是“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合作探究,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情感,明白“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与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后,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读出味道,从而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古诗三首》的教学方法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古诗可以这么教。说实在的,在没有听课之前,我一直在想,这节课老师准备上掉几首诗?三首?不是没有可能。但未免容量大了些,老师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吗?可事实证明,我无疑是多虑了。因为方法巧妙,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教师也显得轻松大气。原来冯佳老师合理地设计了课前自主预习单,通过三个巧妙的问题:“《  》是谁在什么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对谁说的话?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在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地、逐一地解决了课堂上繁琐的写作背景介绍、诗意理解等。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交流的环节,自信满满,理解和感悟也在逐渐加深。我想这么独具慧心的方法,只有在老师充分了解了学情,知道学生当前“在哪里”,才找到的一条更适切的学习路径吧。这样事半功倍的教学谁又不想效仿呢?

总之,今天的听课让我收获满满。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由一篇走向了一类,促进了学生对相关主题思想内容的全面了解与把握,深化了教学效果。对于我们听课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 阅读(9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