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缝隙:观察、定义与运用 2021-05-0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计丹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执教时间:2021-05-0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无奈的问题:似乎总有学生主观要好而客观上无法踏实刻苦,抑或是总有学生似乎不曾偷懒成绩却不见成效,或者还有语文课堂问题抛下之后,出现群体沉默无人回应等等,除却哀叹学生不努力、天赋不足、不够活跃,我们还能做什么?《聚焦素养:重构学习与教学》一书的作者亚瑟·L.科斯塔、贝纳·卡利克提醒我们:关注缝隙!

什么是缝隙?作者给出了解释:“我们所谓对21世纪的教育基本要素的评价与我们实际对教师、学生、学校,甚至是国家的教育系统的评价之间的差距。”作者极力提醒我们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真实的思维素养水平之间的差距,引导读者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行为表现背后真实的思维素养。

根据作者的表述,学生的行为表现反映了该生需要培养的思维素养,比如不尝试就轻易放弃其实是该生缺乏毅力的表现,而常以“谁在乎”“真无聊”回应事件则是缺乏惊奇与敬畏之心。在这样的阅读收获下,再去思考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无奈情况:主观上求进取但又时常被外界环境影响或者内心情绪困扰,注意力分散,常以“我努力了,但是……”为口头禅的行为表现背后对应的是“坚毅”思维素养的缺乏,而这样的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专注任务,全神贯注,思考并采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而那些不曾偷懒但收获不大的学生极可能有不注重学习策略,忽视做事效率,对自己常用的认知过程说不出所以然的行为表现,而这表现则是自我思维意识即元认知素养的欠缺,而这类学生要向“具备全面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实践中能记录过程,描述进程,能描述思维认知的过程”的目标发展。可以说该书将我对于学生行为的简单概括引向了更本质的地方,对于所观察到的学生行为的定义走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

“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人民——孩子和成人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理解全球性重大事件并表现出创意和创新,需要特定的知识、概念和素养。由此可见素养健全的人才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更能理解教育改革为何越来越强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教育正通过改变高考的模式及试卷的结构引导师生和社会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将成为所有人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命题。首先是观察,电子档案袋、游戏、列清单、随笔日记等都可以是观察学生行为的窗口,学生每一个不太令人满意的表现背后代表的是某种思维素养的薄弱甚至缺失。其次是评估,可由他评和自评,通过评价表实现,每一种优良的表现都体现了学生优秀的思维素养。除此之外,学校文化对于助推素养学习也非常重要。

读完全书,我重新思考了“学生课堂反应不积极活跃”这一行为表现背后的思维素养。自然一个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一些学生反应冷漠的原因是“惊奇与敬畏心”的缺乏,有一些学生内心纠结犹豫见其他同学无人回答,便也失去了勇气,缺乏“敢于冒险,承担风险”的素养,而一部分想发言而又实在说不出所以然的同学恐怕是“不能应用所学知识”抑或是不能“使用清晰并且精确的语言”。而这些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这一课堂表现,需加以积极的教育干预和引导。对应的策略可以是:1、设置课堂问题时可以将一些行为导向型问题转换成思维导向型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思维,长期思考,获取相应素养。2、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引导学生坚持关注完善自身思维素养。3、反复强调,常提不懈,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强化给学生,督促学生不断练习。

当前的思维素养目标与我们实际对教师、学生、学校,甚至是国家的教育系统的评价之间确实存在缝隙,但是新高考、新课改对于核心素养的强调正体现了对于此前存在的缝隙的关注和重构。当然,要想彻底地消除缝隙,使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评估之间“天衣无缝”,应该还需要对方面长时间的努力。波莱特·艾伯特说“文化难以改变。这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你坚持心中所想,坚持实际贯彻,就有可能实现。以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亦是如此吧。

  • 阅读(14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