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2021-01-25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吴喜喜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执教时间:2021-01-2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劝学》模课

吴喜喜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在校园里面,我们常会看到很多激励大家努力学习的名句,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劝君惜取少年时”,这样的句子,都是在鼓励大家一定要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正是两千多年前的荀子给予各位的谆谆教诲。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一些怎样的求学的道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荀子。请大家根据预习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钱浩: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

师:好的,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许梦钰:他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世人尊称“荀卿”。

师:嗯,大家说的都是综合拓展教程中给我们提供的资料,看来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很好!相比孔子、孟子而言呢,大家对荀子比较陌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曾到各国游学,他还曾担任过齐国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领袖,学宫是名士云集的高等学府。作为老师,荀子“桃李满天下”,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一个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一个是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被封为丞相的李斯。正是由于荀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他在教育上的体会,才会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才让我们读到了他的一些教育理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劝学》。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师: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劝”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劝勉、鼓励。

师:嗯,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劝勉、鼓励人学习。那么作者是怎么来劝勉、鼓励人学习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师生齐读课文。

朗读中纠正字音错误:学不可以已(yǐ),木直中(zhòng)绳,其曲(qū)中(zhòng)规,虽有(yòu)槁(gǎo)暴(pù),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jǐ),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qì)而望矣,假舆(yú)马者,假舟楫(jí)者,君子生(xìng)非异也,锲(qiè)而不舍,非蛇鳝之穴(xué)无可寄托者。

师:大家通过预习和朗读,对本文的中心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中心句是哪一句呢?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来翻译一下?

王妤溦: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师:好的,很正确。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那这句话中的君子是什么人,这样说有什么作用吗?

王妤溦: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样说是为了增加观点的可信度。

师:大家以前学过《陋室铭》,里面有这样一句:孔子曰:何陋之有?哦,孔子就是这么说的,那么这句话就有了权威性、说服力。本文中用君子曰,也是一样的效果。王妤溦理解得很到位。我们再来看后面这句“学不可以已”,请问一下大家,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啊?大家可以回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来帮助理解这句话。

胡越: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胡越:学海,就是知识的海洋,无涯,就是没有尽头。学习知识是没有尽头的。

师:嗯,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学无止境,是吧?很好!还有吗?其他同学说说。

缪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才能有收获,这是在谈正确的学习方法。关于学习,我们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领袖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大家看,伟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天都不可以停下来。《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就像小船在水中逆水而上,如果自己不努力前进就会被水推着往后退。所以学习不能停止啊!那么荀子在文中,是如何解释他的这个观点的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三、细读课文,分析探究

师:本文一共四个自然段,那么作者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证?请大家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交流。

师:张怡琳这边几个同学讨论得比较大声,那我就请张怡琳来说一说吧。

张怡琳:我们结合拓展和自己的讨论,认为后面三个自然段每段写了一个方面。

:哦,那就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分别是哪三个方面?

张怡琳: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

师:大家认为她说的正确吗?

王妤溦:最后一段是方法和态度。

师:王妤溦认为最后一段还谈了学习的态度,张怡琳你认为她说的对吗?

张怡琳:嗯,是对的。我漏说了。

师:好的,那么我们把两位同学的答案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明确了,本文中,作者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这几个方面来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各部分是如何论述的。请大家把第二段齐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注意刚才我们纠正过的字音。

学生齐读。

师:大家都读对了,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段一开始就直接谈学习了吗?

华烨:没有!

师:华烨说没有谈学习,那在谈什么?

生:是在谈学习。

师:啊!又有好几个同学说是在谈学习。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说?

张昊妍:作者这一段都是在说学习,但是他一开始用了比喻的手法,没有直接说学习是怎么样的……

师:昊妍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说了,那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里用了哪些比喻,与论述学习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思考后填写。

师:大家都填得差不多了,来,我们一起说说用了哪些比喻。

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师:一共有五个比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个比喻分别在说什么样的情况,与学习有什么关系。第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大家耳熟吗?我们平时怎么说?

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嗯,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来的。那么大家对它的理解是什么?

缪苗:这句话是说徒弟跟着师父学习,到后来会本领会超过自己的师父。

师:嗯,那么你认为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关于学习的什么意义?

缪苗:学习可以让我们提高自己的水平。

师:好的,大家都记下来了吗?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那下一个比喻呢?

缪苗:我认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跟前面这一句说的是一样的。

师:这里两句都是从学习能帮助我们提高自己来说它的意义。非常正确!那第三个比喻呢?一根很直的木头,“中绳”,像用墨线量过的,把它烘烤弯曲后,它的弧度弯得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原来是直木,后来弯成了车轮,这是在说什么?

生:学习能改变一个人。

师:对,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而且这种改变很彻底,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再拿去暴晒,也不会变回直的了,彻底地被改变了,是什么造成的啊?

师生:輮使之然也。也就是学习。

师:后面两句怎么翻译?我请周琳来说一下。

周琳:木材用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直了,金……

师:文中这个指的是金属制成的刀剑。

周琳: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打磨过就锋利了。

师:这是在比喻什么?

周琳:还是在说明学习能够改变自己。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整理归纳一下:本段一共用了五个比喻,前面两个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后来三个是在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让我们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变成更好更优秀的人。大家赞同荀子的这个论述吗?

生:赞同!

师:这里老师补充介绍一下。荀子和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他们两个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而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让人由转变。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关矣。这一句就直接谈学习了,它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翻译一下。

师生: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可以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师:广泛地学习,对应了中心论点,既然是广泛地学习,那么要学的就很多,学习就不能停止。通过这样的学习,再及时反省自身,就能让我们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学习是多么重要啊!让我们再一起来把这一段朗读一下。

师生齐读。

师:了解了学习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分析一下学习的作用。这一段同样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我们首先还是来梳理一下这一段中的比喻。请大家速读这一段。

学生速读,完成表格。

师:好,我们请课代表吴松昊来说一说。

吴松昊:这一段也用了五个比喻句,分别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 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师:嗯,他把这一段去头去尾读了一遍,当然,这五个比喻句找得是对的。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一段的头尾在说什么?开头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看到这里的,大家想到刚才有同学说的一句话了吗?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嗯,这是缪苗同学刚才说的。当然,原话是孔子说的。那么这两句和文中荀子的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作出判断很容易,怎么解释?

许心蔚:荀子说的是学习很重要,而孔子……

师:没关系,别紧张。其实孔子的话,说的是思和学之间的关系,而荀子则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这两句并不矛盾。我们再来看这一段的最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又提到了君子,他的本性既然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为什么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了呢?

生:借助外物。

师:什么外物?

生:学习。

师:很好,大家对文本的把握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大家为什么没有回答我借助舆马”“舟楫

许心蔚:这里是比喻论证,也是在谈学习。

师:好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段的比喻论证。“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不如登到高处看得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登高望远,脚再怎么踮,都没法和登到高处看出去比,登到高处,你的手臂没有变长,但很远的地方的人也能看到你,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但别人听得很清楚。大家看,我们人的先天条件有很多的局限,我们不够高,手臂不够长,声音不够大,但借助外物,我们也可以看得很远,让别人看到你,听到你。作者其实就是在说什么呀?

刘庄敏: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弥补本来的不足之处。

师:是的,文中还有两个比喻句,也是这样的意思。王妤溦来翻译一下。

刘庄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走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师:说明什么?

生:通过借助外物,我们可以做到自身原来做不到的事情。

师:嗯,好的。作者在这两段的十个比喻,分别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现在我们知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所以,学不可以已啊!下面,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可以说是作者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刚才大家已经概况过了,有方法和态度两个方面。这一段,老师不让大家找有几个比喻句,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段可以分成几层。大家自由朗读,然后讨论一下回答我。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讨论好了?来说一说。

王广明:我认为有三层,一是学习要积累,二是学习要有恒心,三是学习要专心。

师:积累是态度还是方法?

王广明:方法。恒心和专心是态度。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学习方法的这几句比喻。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是比喻吗?

生:不是,在谈道德。

师:对,这句话体现了刚才我们分析到的性恶论的观点,本次课我们暂且不分析。所以这里有四句,大家发现这四句的构成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

生:两句,两句不积

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论证。

师:这一段中既有比喻论证,也有对比论证。除了这里的对比,还有吗?

赵文:还有锲而舍之锲而不舍骐骥驽马也是对比。

师:好的。荀子在这里先谈学习方法,积累,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不断的积累可以有很大的收获,这是我们常说的量变产生质变,对吧!然后再谈学习态度,要有恒心,通过对比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那么还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呢?关于恒心,大家还想到哪些名句?

生: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师:对,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要有恒心和毅力,我们坚持到底,争取在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好,最后还有一层。

生:要专心。

师:什么手法?

姜智诚:比喻,还有蚯蚓的对比。

师:请你翻译一下。

姜智诚: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师:好的,谢谢。

四、总结归纳

师:这一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荀子的这一篇《劝学》,下面,我们来把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整理一下。我们一边说,一边完善一下笔记上的脉络图。

文章脉络图(略)

师:在写作技法上,本文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大家在笔记中要体现出来。

五、布置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来归纳整理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句,请大家完成练习纸上的相应习题。


教学反思

在网络上查找名师教学视频,发现多为小学和初中名师,而高中的名师教学课篇目又与中职教材不同,最终找到了两个2014年全国一师一优课的教学录像,在进行对比学习后,我结合自身特点和授课对象特征对教学流程做了一些调整。

整堂课下来,我认为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流程也清晰流畅的,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也比较到位。但设计上中规中矩,没有突破地方,教法学法上也比较传统,主要就是朗读分析和小组讨论。没有把这些名师本课设计中的亮点体现出来。

我反思后,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准备不够充分,从查找名师教学视频资源,到进行观摩学习,再备课上课,整个过程时间比较紧,我没有把名师的亮点吃透,也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地体现出来。

二是个人授课风格的影响。观摩两位名师的授课录像时,有很多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与我自身对本课教学的设想无法契合,两位名师的授课风格与我本人的风格也有很多不同,模仿他们的课,对我来说有难度。

当然,这次模课也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促使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中融合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 阅读(169)
上一篇: 景泰蓝的制作 | 下一篇: 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