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我有幸来到了华西实验学校,与音乐老师们共同体验了一堂特别的音乐课。受疫情影响这一次的课堂由老师们充当学生,但是我们的音乐课堂却更显生动,老师们认真的眼神和积极地配合让我在这温度骤降的寒冬心生一股暖流。
音乐之所以可以成为“世界语言”是因为音乐用它特有的方式在向人们传递情感,而音乐教师就像一个“中介”,作为一个桥梁向学生传递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情绪、鼓励学生表达情感进而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编创。
这次我执教的歌曲是选自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铃儿响叮当》,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节日歌曲,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以“琴”传情
本课,我使用了电子琴和吉他来辅助课堂教学。受一些音乐观摩活动的启发,我积极打破课堂固有模式,选择用吉他来导入和拓展课堂,吉他相对钢琴而言比较轻便,在符合歌曲文化背景的同时,还能让我边弹边唱走到学生中间去,拉近学生与我、与这首歌曲的距离。而电子琴中的合成音效相较钢琴的音色更富有童趣,学生能通过不同的音色品味冬天的快乐,感受圣诞的氛围。
2、以“析”感情
在学生能很好地体验音乐情感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歌曲可以向人们传递这样的情感。在课堂中,我带着学生边感受边分析,重点从旋律和节奏两个音乐要素入手,通过对比、听唱等方式让学生分析歌曲,明白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将这样的分析落到实处。例如,学生通过音乐课堂了解了“附点节奏”“十六分音符”出现在歌曲中会使歌曲的情绪变得欢快活泼,且这样的歌曲旋律大都是起伏比较大的。最后,我选择用卡片来具象表现这一分析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卡片去回顾总结这些音乐知识点,同时积累相关音乐词汇。
3、以“动”表情
鼓励学生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加入音乐动起来,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本课我从体态律动、打击乐演奏和微乐队合作三个方面开展了音乐活动。
我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音乐的上下起伏,增强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空间感”。打击乐的运用则遵循了乐曲前后情绪的变化,用音色相近但略有差别的两件乐器(碰铃和串铃)让学生感受A乐段到A’段情绪的升华,在此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先让学生与打击乐器建立良好的联系后再用正确的方式演奏,演奏时提醒学生关注歌曲二拍子一强一弱的韵律。微乐队进课堂是一次尝试,微乐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欢乐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建立学生多声部的听觉和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悟进一步加强,并激发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在本课中我还有几点反思。1、课堂节奏把握不到位,说得不够清楚,讲得不够淡定,整个过程比较着急,导致有些环节的教授不扎实。2、课堂语言评价不够“音乐化”。评价语言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显然我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抽象,不够具体也没有个性,平时还是要多多积累“音乐系”评价词汇,在课堂中不断精进评价语言,与学生展开更优质的互动。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微乐队的形式是建立起来了,但是我觉得仅仅是有了形式,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还缺乏创造力,应该在鼓手和键盘手这两个位置上再做一些设计,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表现或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微乐队的表现才更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是传递情感的一扇大门,教师在向孩子传递情感的同时也要激发出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一份“童真”,我将以此为目标继续钻研,以情立教,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