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戏曲文化,提升音乐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戏曲文化”的引入与渗透
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 陈燕芝
摘要:中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彩纷呈的形式与内容,是提升青少年文化素养的最佳素材。而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文化”,因其独树一帜的独特艺术特征,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成为中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对“戏曲文化”的引入与渗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中学音乐;戏曲文化;音乐素养;渗透
音乐商业化现象给音乐教育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中学生表现出对“庸俗化”音乐的追捧与痴迷。多元化音乐空间与形式的确让音乐呈现出了与这个时代更为同步的状态,但缺少一定引领与规范的粗制滥造的音乐环境,以无法估算的速度和力度冲击着青少年,让这些审美观、人生观尚待修正与完善的学生深受其害。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代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深层次文化内涵与音乐素养的传播与构建。“戏曲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形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中,“戏曲文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令世界瞩目的光芒。戏曲文化在中学生音乐教育内容中的缺失,使教育者们失去了有力提升青少年音乐素养的最佳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践,对如何链接戏曲文化,提升中学生音乐素养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以期能为广大音乐教育提供有力参考。
一、戏曲文化在提升音乐素养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升中学生民族精神
当前中学音乐教育“歌唱性”教学现象较为普遍,且传唱曲目以中外名曲居多,戏曲和
曲艺内容较少。很多学生可能谈起贝多芬口若悬河,却不知道谁是王实甫、关汉卿;不知道《桃花扇》、《红灯记》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何谓“四大名旦”,什么是武生青衣。中国戏曲文化是世界艺术乐坛的一枝独秀,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形式,融演唱和表演为一体,是将我国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体系,它的表演手段十分丰富,内容中蕴含生动的历史故事,可谓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将戏曲文化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拉近青少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距离,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提升民族精神。与每一种艺术形式密切相关是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而戏曲艺术中独特的精神风貌以及久唱不衰的曲调,令人拍案的表演,和传播很广的民间故事,都是帮助中学生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感受文明古国璀璨文明的钥匙,同时也是激起中学生对戏曲文
化的热爱与追求,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一条捷径,而这正是音乐素养最重要的内
容。
2、有助于提升中学生鉴赏能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戏曲中的服装表演,还是歌唱舞
蹈,以及包含杂技、武术等技能在内的内容,都极具审美价值。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戏曲唱段和曲目,不仅能够将学生们带入到一种别样的优美境界,并且在老师有效引导下,会让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初中音乐主要是让中学生了解更多音乐知识,学会如何进行音乐作品赏析,从中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戏曲作品一般都形式独特且故事性鲜明,如“铡美案”、“除三害”等均取自于有名的历史著作和历史故事,其中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曲折,并含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中学生了解并学会赏析,既可以让音乐教育形式更加丰富,也让学生视野更加开拓,对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满足了音乐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文化在提升音乐素质中的有效实践
1、积极示范引领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一切。只有具有个性化人格的老师才能够培养出个
性化的学生。在教育中老师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和精神引领的“保健医生”。教师自身带有的情感情绪和对某件事物的爱好和专业程度能够让学生受到强烈感染,而很多中学生也会与结合自己心理特征对老师进行“过滤”,很自然的靠近、模仿那些喜欢的老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和渗透戏曲文化,要注重发挥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戏曲文化很多教育者本身也是匮乏的,一方面音乐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储备足够的“能量”在课堂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在课堂进行积极的示范引领。如中国传统戏曲形式——淮剧,有着它自身很独特的技巧,音乐教师可以提前到剧团与表演者进行请教,把握到淮剧的特点与精髓,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入和渗透。如引进近年来新编的系列淮剧——郑板桥的故事,先给大家读几句经典的对白,以此吸引学生们对淮剧的兴趣,然后现场表演几段精彩唱腔,韵味十足的表演让学生们顿时觉得耳目一新,听完之后都有意犹未尽之感,要求老师再多唱几句。这时就可以邀请对淮剧有所了解的学生一起表演,很多学生也在台下纷纷进行模仿,一改之前音乐课堂的沉闷与僵化。老师示范表演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一定要掌握某种技能,主要是让他们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形式、内容和氛围。学生们经历了“观察——欣赏——模仿——表演”的过程,就能够感受到传统戏曲
的独特韵味和魅力,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品味。这时再将郑板桥人物性格特点融合进来,学生们就会很自然的将音乐与历史结合起来,领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精神面貌。
2、丰富教学形式
戏曲文化有独属于它的特征和魅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学生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
和接受能力比之流行音乐欠缺很多。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音乐传播有了新的渠道和媒介,而网络与媒体也是最与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契合的一种形式。很多中学生之所以喜欢流行音乐,就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且通俗易唱,比之唱起来要“拐弯”的戏曲曲调,的确更容易掌握。基于此,教师在引入和渗透戏曲文化时,应丰富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唱式练习,结合网络等自媒体特点,将戏曲和学生们喜欢的视听方式以及演唱形式进行有机整合,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让学生们欣赏现代京剧名曲“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先给学生们放一段带有京剧韵味的流行歌曲“说唱脸谱”的视频,并让学生们跟着音乐节奏,摆出歌词中人物的“京味”动作和造型进场。学生们顿时对京剧产生了深厚兴趣,看着视频不由自主的做着唱念做打等动作,这时再引入“红灯记”学生们接受起来就非常自然。为了能够增加戏曲的现代化气息,可以用电子琴作为该戏曲选段的伴奏乐器,让学生在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中,既体验到传统戏曲的秀美清新,也感受到流行音乐的动感美妙,时尚和传统的“嫁接”,给他们带来美妙的视听享受,对戏曲文化的抵触情绪大大消减,也对“音乐”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
戏曲艺术综合性是很强的,而这种综合性能够成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最佳素材。如戏曲剧目中包含的神话人物、历史故事可以提炼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国粹京剧中无论是服装、装扮都有着很深的“学问”,一张张脸谱上的色彩就有着不同含义,让学生们亲手去绘制脸谱,会让他们对戏曲文化的内涵感受的更深,也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丰富;很多传统曲目中不但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也很鲜明丰富,所以在引入时不妨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戏曲的有趣。同时,为了让中学生更多的接触戏曲文化,要结合课外活动丰富学习形式。可以带领学生们多参加一些传统戏曲的演出,直接感受戏曲文化的感染和冲击。也可以将一些戏曲表演者请进校园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戏曲名家课堂,为学生们传授专业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外,利用教室、操场等地多组织一些与戏曲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小戏迷”、“戏曲摆台赛”、“戏曲知识问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时,特别强调了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戏曲文化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创新形式。教育者在挖掘戏曲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与创新。如何处理好整合创新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特殊性和普通性这些辩证关系,是对教育者智慧的考量,也是如何借助戏曲文化提高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葛春先. 论戏曲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115-116.
[2] 邓咏涛. 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促进学生音乐素质提高[J]. 科技信息, 2007(6):150-150.
[3] 陈子平. 音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戏剧欣赏[J]. 新课程(下), 2017(10):41-41.
[4] 蒋丽芳. 戏曲乐队演奏员应具备的演奏技巧及音乐素养[J]. 剧影月报, 2013(5):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