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发布日期:2016-08-16 16:43:59     来源:lumingang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陈海萍

(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因此本节课我以引导、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同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度的生物科学素养,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我的说课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目标分析4.教学策略和方法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7.板书设计

1.教材分析

  《从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是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内容,第五章学习了“染色体变异”,了解了“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本节内容是育种内容的延续,是有关“基因”层次的育种,所以学习本节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归纳和比较不同育种方式的差异性,并为基因工程(育种)的学习留下伏笔。

2.学情分析

初中生物课已经介绍了“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学生对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有了初步了解;高中课本第一章和第五章也已分别介绍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内容,学生具备本节课育种内容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3.目标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规定了本节教学要达到“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的标准,是理解水平的要求。(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和局限。(2)能力目标: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解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4.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节内容是对“遗传和变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突出了“可遗传变异”的育种原理。这些内容在前面章节学习时虽未点明但已涉及,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复习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达成知识目标;难点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41教学策略

1)知识目标的达成,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恰当情景,结合课本“方法介绍——优点分析——局限性思考”编排体系安排教学过程;打破章节之间的局限,比较归纳“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差异性。

2)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突出各种育种的优点和局限,强调了“超越已有技术的局限是育种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有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设计方案解决校园桃树的育种问题,促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42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引导分析、讨论归纳等。教师借助ppt展示资料和图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并对已学的不同育种进行比较,构建育种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下一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预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情景。

5.教学过程

5.1引入课题

教师组织引导:教师结合课本选择育种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育种的关键因素。展示玉米的图片,分析相对性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说出可遗传变异;列举出玉米的一些相对性状(籽粒多与少,抗黑粉病和不抗黑粉病。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知识;分析桃树,为突破难点设置情景。

5.2.1杂交育种情境设计一

教师利用“问题探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问题1用什么方法既能把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问题2你预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

问题3你还能说出哪些育种实例?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利用已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设计解决方案,归纳方案的优点。各组讨论归纳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派代表陈述各组观点,交流解决方案的设想。

教学意图:结合复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提出“杂交育种”的概念做准备。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方案优点和局限的思考,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5.2.2杂交育种情境设计二

教师小结杂交育种的概念,介绍杂交育种的一般成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杂交育种的原理、优点和局限。

学生讨论归纳杂交育种的原理、优点和局限。师评价学生的成果

教学意图:突出杂交育种的局限,激发学生初次思考育种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5.3.1诱变育种情境设计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杂交育种不创造新基因,杂交后代有性状分离,育种进程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克服这些缺陷?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思考“新基因与新性状”关系。分组讨论,尝试设计新育种方案。

教学意图:复习回顾“基因突变”,为“诱变育种”方案的提出做准备。

5.3.2诱变育种情境设计二

   教师点明诱变育种的概念,介绍诱变育种的一般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

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讨论归纳诱变育种的原理、优点和局限。

突出诱变育种的局限,激发学生再次思考育种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5.4.1育种拓展情境设计一

教师先评价学生的诱变育种的归纳。通过多媒体展示育种方法比较要求,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按照原理、方法、优点和缺点整理四种育种方法。

学生归纳四种育种的差异,并以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学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建构育种知识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成果,激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4.2育种拓展情境设计二

再次展示图片,结合玉米籽粒大小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不同方案,巩固教学效果。教师肯定性评价学生的设计。

学生成立不同育种方案小组,设计不同方案,并指明方案设施的可行性和障碍。

教学意图: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与技术的正确认识。

 

 

5.5 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此外,结合“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局限性,留设问题“找一种方法使一种生物定向的获得某种性状的基因”,为“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留下伏笔。

学生留下疑惑,思考具体的方法,“使一种生物定向的获得某种性状的基因”。

教学意图:点明“知识对生产生活的作用,超越已有技术的局限是育种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强化STS教育。

6.教学反思

61整合课程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在学习“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时,已经学习,所以本节课的知识要求近乎复习巩固。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育种中解决实际问题,即能力和情感的要求是本节课的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方面,按照课本“方法介绍——优点归纳——局限性思考——育种方法突破”来进行;另一方面,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学生身边熟悉的桃树,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兼顾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也突出了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使得课程资源由“书本”、“校园”延伸到“田园”,乃至“社会”。

62合理取舍教材,精简材料优化教学

本节书本的“问题探讨”和“杂交育种”介绍的内容在知识和方法重复。学生在分析讨论“问题探讨”中玉米性状的时候,已经涉及到“杂交育种”的内容,所以合理舍去“小麦杂交的内容”,在讨论归纳“玉米的杂交”后自然过渡到“杂交育种”的概念、优点和局限,节省了时间,符合有效课堂教学的节约性原则。知识点上的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的突出解决,这样的处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参与育种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对课堂而言,显得更为凝炼。

63巧设学习梯度,注重合作保护信心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具备了育种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育种过程中经验和信心。在介绍育种方式时,通过反复分析“育种技术的过程”,不仅达成知识目标学习的需要,也给学生一个“先行组织者”的示范,帮助学生熟练育种过程,设置学习梯度,最后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小组集体思考,避免了独立思考的局限和胆怯心理,强化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了个体学习的信心,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64关注知识建构,预设问题继续探究

杜威的教育思想里,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形成新理论素材。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美国学者福克斯指出,“知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遗传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育种方法,比较归纳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种育种方法的缺陷,产生新困惑,探寻新方法;直至本节课结束,继续产生新的困惑——“找一种方法使一种生物定向的获得某种性状的基因”,为继续探究作准备。课堂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习在问题中开始,围绕问题探究,最后在新问题中继续探究,“倡导探究性学习”。

7.板书设计: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