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省初中体育“二次备课”的两极化 ——以“其它类”参评方案为例
论省初中体育“二次备课”的两极化
——以“其它类”参评方案为例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沈菁
一、前言
“二次备课”活动,是江苏省教科院促进教师按党中央要求“强化体育课”,努力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我省开展“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活动的继续与深入,是创新教研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在总结与吸纳2019年全省小学体育教师“二次备课”评选及展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2020年始此活动向全省初中体育教师延伸。
本次活动的规程要求,教师们“在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照省初中体育教师备课用书《教学设计探微》(以下简称《探微》),在自己原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创新设计的再一次备课,从而使学科科学与教育艺术更加融合,形成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基于备课既是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学工作的一种手段,又在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中处于基础与先导性的地位,并始终需要通过教学实施去再优化的这一事实,作为一名基层体育教研员,我以“三重角色”的身份参与了本次活动。一是作为教研员,组织与指导本地初中体育教师参加省“二次备课”活动的初选、修改、上报等工作;二是结合听、评、研课中发现的问题,再次认真研习课标、系统研究教材,对初中“支撑跳跃与体能单元”进行了二次备课并参评;三是作为“省二次备课评委”之一,担任了“其它类”组的评审组长,依照评分标准对76篇参评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
在以“三重角色”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省初中体育教师在“二次备课”中存在明显的两极化现象,而剖析两面性的根源与特点,不仅能反窥目前我省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而且可为未来形成“接地气、指向明、根基深”的苏派教研风格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参加2020年江苏省初中体育教师“二次备课”评比活动的“其它类”单元内容设计方案。“其它类”是指除田径、体操类、球类和健康知识类之外的,以武术、游泳、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项目内容为主的类别。研究方法为案例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其它类”参评人员的基本情况
“其它类”共计76人参评,占总评人数的10%左右。从参评教师的教龄与职称情况看(表一),参与人数较为均衡,尤其是20%左右20年教龄以上及高级职称教师的参与率表明,即使是老教师也十分珍惜直接参与省比赛的机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参与活动的教师地区分布不均衡(表二)。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地的参与人数远高于淮安、镇江、盐城等地,其它几类内容的参评人数也大致如此。这一现象即折射出了当地教研部门的宣传与组织力度,也反应了地方教研的风气。
表一:“其它类”参赛人员的基本情况
2.参评教师所报“其它类”设计方案的单元类别与年级分布
“其它类”内容的杂而多,可从共计18项的单元类别显示。其中《探微》以外的内容多达14项32篇,占整个“其它类”参评篇数的42.1%。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可自行选择特色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内容。而内容类别的多样性,也反应了我省各校开展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既有民族传统类也有新兴体育项目。但从涉及每个内容的数量来看,多为1篇,占比相当之少,反应了相关内容普及性不足或不具有普及性。
表三: 内容类别及来源分布
项 |
内容与数量 |
来源与数量 |
年级 |
||||
《探微》 |
其它 |
七 |
八 |
九 |
|||
1 |
武术 32 |
18 |
14 |
23 |
6 |
3 |
|
2 |
游泳15 |
14 |
1 |
11 |
3 |
|
|
3 |
毽球5 |
5 |
|
|
5 |
|
|
4 |
跳绳4 |
|
4 |
2 |
2 |
|
|
5 |
舞蹈3健身操1 |
2 |
2 |
1 |
1 |
2 |
|
6 |
抖空竹2 |
2 |
|
2 |
|
|
|
7 |
柔力球2 |
|
2 |
1 |
1 |
|
|
8 |
啦啦操1街舞1 |
2 |
|
|
|
2 |
|
9 |
垒球1三门球1 |
1 |
1 |
2 |
|
|
|
10 |
瑜珈1拳击1 |
|
2 |
2 |
|
|
|
11 |
射箭1 |
|
1 |
|
1 |
|
|
12 |
跆拳道1跳竹竿1 |
|
2 |
1 |
1 |
|
|
13 |
阳光跑1 |
|
1 |
|
|
|
|
14 |
五禽戏1舞龙1 |
|
2 |
1 |
1 |
|
|
占比% |
57.9 |
42.1 |
61.9 |
27.6 |
9.2 |
||
注:一篇未注明
从单元内容的年级分布看,初一年级“其它类”参评内容的数量达61.9%,而初三年级只有9.2%,大大少于其它年级。由此可见,课程内容受体育中考影响十分严重。
3.“其它类”参评教师及参评内容获奖情况分析
评审规程规定获奖率为60%。其中一、二、三等奖的比例分别为1:2:3。对比参评人员的基本信息,教龄长、学历高、职称高的老师,相对获奖人数多、获奖层次高。尤其是高级职称教师获奖比例高达73.3%;且获得一等奖的比例也最高。由此可见,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年轻教师更“会备课”。
表四:获奖教师的基本情况
表五所示,各区市参评人数及获奖情况呈较大差异。其中,南通成绩突出,参评的3人均获一等奖,无锡其次。相比较而言,徐州参评人数较多,但获奖等级及人数占比较低;而连云港5名参评者均未获奖,且都因“不符合评审规程”出局。
表五:获奖人数地区分布
注:占奖指占获X等奖的比例 ;占已指占本市参赛人数的比例
表六所示,获奖情况与各内容类别参评人数基本成正比。但游泳内容获奖比例最高,且一二等奖全数为《探微》内容。由此可见,依据《探微》内容进行的“二次备课”质量更高。
表六:获奖教师所报设计方案的单元类别分布
4.“其它类”参评教学设计评分情况分析
依据评分标准,教学设计共分单元设计、单元计划与学时教案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示,各指标分值如表六。评审时按照二级指标内容逐条打分,凡符合要求者为满分,部分不符合要求的酌情扣分。同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创新者,可加1~5分。
表七:获奖教学设计各指标分值
以上分值为三位评审独立打分后的平均得分。总体而言,一等奖中“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组织调控”的分值明显高于其它等级,看来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对课中教材的精准处理有积极影响,而有效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需要建立在技能要点定位准确的基础之上,且合理的组织与有序的调控是教与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单元目标”还是“学时目标”的分值都明显偏低,且各等级间的分值差异不大,说明基层教师普遍存在目标模糊的现象。
从“加分”方面看,一等奖的加分远高于其它等级,说明创新设计在评审中占重要地位。因评价创新获加分的占3.9%,有设计说明占7.9%,在教与学过程中真正关注犯错误与纠正方法的占14.5%,课的各环节分部明确设计意图的占30.3%,因课后反思加分的占68.4%。
5.“其它类”参评设计的共性优点及个性化亮点
首先,80.2%的参评教师能够依照活动规程要求进行“二次备课”,57.9%的教师能够结合个人或本校实际,使用好省编初中体育教师备课用书。如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的房奇峰老师,从“我的武术情缘”切入,叙述了他选择武术进行“二次备课”的原由;江阴市南闸中学张苗金老师,结合游泳课程的上课环境与实际情况,说明了如何利用暑期小班化教学践行备课用书的过程。有26.3%的老师在备课设计中留有“再备课”的痕迹,如无锡市塔影中学魏长荣老师在原稿中标出修改的地方,江阴第一初中的姜兆友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要领、注意点及关键点,还有老师在备课稿上用手写笔再次写下实践后的反思与修改意见,真正体现了教学设计是不断优化的循环往复过程。
其次,在单元内容的价值与意义中,能紧扣核心素养,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如泰州市里华中学王国松将武术本身具有的实战价值与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相联系,结合其文化特性与内外兼修的特点,阐述了武术在传承、健身、修性、励志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在教材与学情分析中,能联系知识与技能点分析重点及难点成因,可谓入木三分。如江阴实验中学的梁勇峰老师,从自由泳的概念与特性入手,分析之所以将手臂动作与呼吸方法作为重难点的原由,以及体能在提升游泳能力方面的作用,并联系学生实际提出指导策略。在单元的构建上,有的从目标与方法的角度,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构建,如无锡市塔影中学钱俊伟的三门球设计;有的从武术套路的结构特征重组单元内容,如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尚文进老师的武术设计;有的单元计划中清晰可见评价的系统性,如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朱彦铭的武术单元一体化设计等。
再次,在学时计划的设计中,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的丁晨老师和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胡星光老师,课的结构清晰,凸显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设计意图;江阴市南闸中学张苗金的游泳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详实地突出了解决重、难点方法步骤,手段细腻多样且操作性强;无锡市塔影中学的钱俊伟老师,用惟妙惟肖的三门球学练图示,生动勾勒出了一副课堂场景,使组织方法、练习形式与技战术配合一目了然;江阴实验中学梁勇峰老师的每一节游泳课,都对照目标设计了可供学生自评的评价表,体现了目标可检测、评价可落实的目标评价一体化设计;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的房奇峰老师不拘一格巧妙构思,融知技学习与育人于一体;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的刘计巧老师,围绕民族特色,用精彩的图片介绍项目特点和器械制作方法,还有许多老师根据项目特点,设计知识链接、安全提示与卫生贴士等做法,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苏派教学的特色。
6.“其它类”参评内容中难以把握的尺度
一是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内容选择难以把握。《探微》一书中每学期都设有一“空白”单元,即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单元。由于活动规程中对这类单元没有提出特别要求,故参评内容难易程度是否符合水平四学生学习需求,单元课时安排多少为宜,评价标准如何设定等方面存在困惑。二是校本课程的判定难以把握。在设计说明中写了一句“校本课程”,能否就可以作为校本课程来看待?校本课程应具有怎样的条件?如,课程评估、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定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评价等。以上困惑既是参评人员随意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因,也是评审人员因“内容”繁杂、对部分内容不熟悉而难以把握评分标准的根源。
7.“其它类”参评设计的共性缺失问题
我们认为,表八所示是“二次备课”中不该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时教案中练习密度的错误率高达78.9%的数据令人堪忧,另外,不符合评比规程(如参评材料高度雷同)、内容不符合课标、学时教案与单元计划无关等现象,都是省级赛事中不该发生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本人没有认真领会活动规程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地组织部门没有严格把关所致。
表八:参评设计中不该存在的问题
项 目 |
数量 |
占比 |
目标与内容关系不清 |
44 |
57.9% |
单元与课时目标不一致 |
18 |
23.7% |
单元设计、单元计划、课时目标、重难点照抄《探微》 |
18 |
23.7 |
练习密度错误 |
60 |
78.9% |
课的开头与结尾没有变化 |
36 |
47.4% |
内容不符合课标要求 |
5 |
6.6% |
不符合评比要求 |
10 |
13.2% |
除此以外,“其它类”二次备课中还存在着价值意义与目标、教材分析混淆,不清楚教材与学情分析该怎么分析,目标主体、维度、层次混乱,单元课时过少、过简、过多且学习内容低龄化,大篇幅文字描写动作要领而忽视解决重难点方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指向不明,教学中的评价只停留在原始的口头上而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及操作程序,以及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不浓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结论与建议
“其它类”单元教学设计是省初中体育教师“二次备课”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量不大、内容杂、涉及面广,且存在评审尺度难以把握的现象,但窥其一角,仍可见本次省活动中存在的两极化现象。
1. 从参评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地域分布看,存在着许多老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珍惜发展机会的良好势头,而部分地区鲜少或无人问津省活动的两种极端现象。
2. 从设计方案的单元类别与年级分布看,一方面表现为课程内容丰富而普及率低下的两极化现象,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初一年级参与数量多而初三年级参与数量极少的两极化现象。
3. 从区域分布及参评内容的获奖情况看,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且依据《探微》内容进行的“二次备课”质量更高的现象。
4.从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质量来看,表现为一线教师对学时教案的设计更热衷,如教案结构新颖、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安全提示、知识链接、课后反思等面面俱到,而对学案背后渗透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实质性把握却平淡无奇,甚至照书全抄。这一两极化现象充分反应了教师对具体课堂的关注远胜于对单元课程的整体把握。
5. 从“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来看,富有新意且有推广价值的创新亮点不少,而对“二次备课”活动的规范性要求缺乏基本认知、凭想当然参加活动的人也大有人在。
由此可见,省教科院组织的“研读课标、研究教材、规范教学行为”的创新教研“二次备课”评比活动,不仅给基层教师创造了直接参与省级教研评比活动的机会,更是引领我省各地区与学校有重点、有主题、有目的地开展基层教研的有力举措,也利于各级教研部门从“二次备课”中直接获取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对省编备课用书的使用与实施情况,以便为备课用书的修订提供帮助,更为以高质量的备课用书指导常规体育教学,缩小区域与教师间差距,确保我省家常体育课质量,为培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