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中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追寻人类认知 生成哲学智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轮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梳理
1.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时曾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3.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
5.认识具有上升性,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发现之旅】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疟药物奎宁已经失效。这时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发现了青蒿提取物对鼠虐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
但是复筛的结果却一直不好。问题出现后屠呦呦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书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她带来了线索和灵感,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经过反复试验,甚至亲身试药,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自此,千千万万的生命得以挽救。
【 ▲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变式:从奎宁到青蒿素,抗疟药物的不断更新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聚焦争议】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获奖以后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作为一个团队项目,屠呦呦有没有资格以个人的名义获奖?“523”项目是个集体项目,能否由屠呦呦一人获奖?屠呦呦没有争辩,她说,青蒿素项目不是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做的,是一个大协作项目,是许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美国拉斯克奖评委们为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表明:该奖项表彰的是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而评奖的关键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争议存在的原因。
【当屠呦呦遇上黄晓明】获诺奖之后,屠呦呦绝对是一鸣惊人。这位85岁的老太太一时成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连其旧居也热闹起来,传出能卖1.5亿之后,甚至也有屠呦呦同款鞋、屠呦呦亲笔签名及其著作在网上热卖,某淘宝店家把艾叶饼吹捧为“诺贝尔奖青蒿饼”,“中国神药青蒿
素,竟然在我们的饼子里有,好吃又健康!”更有人发表《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认为“黄晓明挥金如土搞婚礼,屠呦呦的奖金却不够北京买个客厅”,引发了一场价值观的讨论……如此热度,让我们不得不呼吁:请理性消费屠呦呦,理性对待诺奖!
▲ 诺奖来了,我们需要冷静和理性,请以理性对待诺奖的必要性为主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知识写一篇论证报告!
【2015•全国I卷】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
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