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 相与为谋 ——高中班级教学共同体的学科协同教学实践探索
道不同 相与为谋
——高中班级教学共同体的学科协同教学实践探索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朱秋红
【摘 要】学科协同是高中班级教学共同体建设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科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相通之处,各科老师协调一致实施教学管理、研究和课堂实践。本堂作文立意分析教改课,以班级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课堂教学由“单科传递”转变为“协同对话”。共叙作文话题,寻找跨科共鸣;融合学科思维,延伸作文立意;厘清学科本味,回归叙写本色。通过学科协同教学,建立学生多向思维的通道,培育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科协同 跨科共鸣 学科思维 学科本味
《高中班级学科协同教学共同体建设》是我校2019年立项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以来,我校通过建立以班级为本的教学新组织,努力探索教改路径,以学科协同方式发挥集体教学合力,实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提升班级整体教学品质。学科协同是高中班级教学共同体建设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科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的相通之处,各科老师协调一致实施教学管理,打通知识和素养之间通道,建立学生多向思维通道,实现课程连贯、学习统整、能力建构、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应对未来复杂环境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笔者以一堂作文立意分析教改课为例,来谈谈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学科协同教学实践探索。
本堂作文立意分析课以《文明最初的标志》为话题,这是一堂语文搭台、政史联袂的别开生面的作文课。作为教改课的首席语文沈老师抛砖引玉,抛出共同言说的话题“我认为文明最初的标志是……而非……。原因是……。”此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采用辨析句式进行头脑风暴。当学生辨的乐不思蜀时,政史教师联袂、客串语文课堂,从不同学科角度参与“共同言说”环节。本课教学实施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由“单科传递”转变为“协同对话”,政治、历史、语文三科老师协同教学,融合各科知识、思维、方法和精神相通之处,建构学生对同一话题的多棱度、立体化理解,也为学生拨开学科云雾、回归学科本味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
一、主题统领:共叙作文话题,寻找跨科共鸣。
在班级教学共同体中,任课老师之间形成互联互通的合作关系。师师互通是跨科教学教研的前提,具体表现在“三通”:互通学情,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互通资源,发挥教师合力助力学生成长;互通教学,寻找跨科共鸣,打通知识边界,以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通过“三通”,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等跨学科素养。在跨科教学过程中,建立班级“首席教师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跨科教学中承担引领者和协调者重任,具体负责和追踪协同教学工作。
在本堂作文立意分析教改课中,作为跨科教学的首席语文沈老师,在课前已经和政治张老师和历史韩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大致了解不同学科对这一话题的学科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你也说文明,我也说文明”这个环节,采用共同言说的句式“我认为文明最初的标志是……而非……。原因是……”,有了核心问题的统领之后,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在课堂上作独特的学科解读,搭建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多向思维通道,感受多棱度思维方式和丰富内涵。课堂教学由“单科传递”转变为“协同对话”,教师们各自发挥长处,实现专业互补,共同作用于学科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汲取多份智慧,获得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本堂课中政治张老师的解读引经据典、论古谈今,认为文明的标志起于人的羞耻心,引导学生做文明人,形成道德价值认同;历史韩老师怀着对历史学科的笃信,尊重历史史实、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认为文明的最初标志是青铜器的出现;语文沈老师的解读从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一个愈合的股骨”说起,引发对文明最重要的元素思考,触及学生内心深处,富有人文关怀。虽然不同学科的解读独具学科特色,但不乏异曲同工之处——文明最初标志的探讨离不开历史事件,既思考宏观背景,又关注个体故事;文明最初标志离不开物质载体,又融合于思想与内心之中的素养。
二、融通互惠:融合学科思维,延伸作文立意。
在班级教学共同体学科协同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要培养教学大视野和跨学科综合思维,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关联点和互融点,丰富对本学科和其他学科课程的理解,提升整体学科教学品质。在大概念或者大主题背景之下,跨科教学的首席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综合性教学,教学方式由孤单割裂的学科教学转为融通互惠的跨科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关注学习对象,为学生建构立体、完整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生惯常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一个问题、一个现象的多角度、多元化思考,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
在本堂作文立意分析教改课中,作为跨科教学的首席语文沈老师,所设计的这个话题“我认为文明最初的标志是……而非……。原因是……。”具有哲学辩证思考味,在“如果言说者说‘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个鱼钩、一个陶罐、陶罐上的一条花纹、衣服、对苹果落地的一次凝视)……’,你认为他在说什么?…… ”学生探讨这个环节中,透过细小事件,理性思考本质,这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政治学科思维方式。沈老师在展示文明标志的具象时,或列举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或典型的历史瞬间,以史说理,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让这个追溯历史起源的话题探究具有历史考证的真实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三位老师的跨科协同教学,打开学生思考的闸门,对这个话题进行多棱思考,提升作文立意的深度,延伸作文立意的宽度。语文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破有立,以学生尴尬的立意为案例分析,学情的呈现暴露出学生在哲学思考中存在的困惑,例如:“动物有没有意识?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些体现出学生在政治学科中的认知困惑,需要通过学科协同教学解疑释惑,进行对症下药的“扬长补短”。身处作文立意分析教改课现场的政治老师,通过跨学科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的不足和优势,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采用积极关注和情感支持重构学生主体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效学习对策,开展“扬长补短”的个性化教学行动。
三、去伪存真:厘清学科本味,回归叙写本色。
在班级教学共同体教学过程中,学科老师树立“全科关怀”的理念,培养教学大视野,着眼于发展中的学生,把学科关怀带给每一个学生,积极关注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状况。古人云:“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在学科协同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科协同合力,培养学生跨科综合素养;又要拨开云雾回归本味,体现学科独特教学方式。学科协同教学起于不同的教学出发点,可以是大主题、大概念之下的综合性素养培育的教学;可以是全科教学视野之下对同一问题有破有立的解读;可以是携手其他学科解决本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困惑和思维误区……,总之,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进行不同的学科协同教学设计。
在这堂语文搭台、政史联袂的作文课上,沈老师教学设计的初心是回归学科本味,让作文叙写更加体现叙写的本色。沈老师协同政治、历史两门学科的老师,拨开云雾回归本味,体现语文学科独特的叙写本色。政治张老师的阐述让学生体会到文明可以挖掘到羞耻心这个深度,历史韩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文明是跟人类社会的演进的历史事件有关的,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所代表的工业文明。站在语文课的角度,怎样去从宏大叙事主题背景下,捕捉聚焦个体事件的感染力。这样的叙写不是政治学科的哲学思辨文章,也不是历史学科以史论证的文章,而应该体现语文特有的的叙写方式:打捞宏大背景主题下的个,从一个不用送的外卖订单说起,肯定关爱,否定冷漠 ;从疫情期间给停留在外的武汉朋友提供住宿援助说起,肯定伸出援手,否定明哲保身……文明不一定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可能就是一个对个体安危的关注。让这些故事的叙写直触人心,折射当代时代需求,反思历史事件的当下意义。政史联袂、同台展示,也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为“尴尬立意”找到归因,防止陷入了学术的泥淖中,而缺失语文学科特有的叙写风格,为学生的作文叙写方式拨开云雾、明晰正确叙写路径。
课堂教学转型作为我校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重点,正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有序推行。我校逐步形成一些成功的课改典例,这堂语文搭台、政史联袂的教改实验课,展示了老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富有创意的学科协同教学设计,凸显学科协同教学之下教学品质的提升。教改永远在路上,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
[2]王彦明.教学共同体: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
[3]蔺海洋.杨柳.王听也.课堂教学共同体建构:从“共存”走向“共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9) .
[4]吴铁钧.邓永光.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的类型及其运行状况[J].基础教育研究.2016(15).
[5]桑雷.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J].高教探索.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