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停课不停研 战“疫”中成长——记马俊燕无锡市名师工作室战“疫”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0-03-26 11:11:49     来源:majunyan

停课不停研  战“疫”中成长

——记马俊燕无锡市名师工作室战“疫”教研活动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俊燕

 

 

没想到,这辈子竟遇上了,世界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宅家,看到的、听到的是:风险、逆行、牺牲、坚持、忍耐,亲人、爱人的不舍和期盼,以及自愿者们奉献的身影……无数次地感动,无数次的地落泪,无数次强烈地“想做点什么”!

疫情爆发以来,日本、比利时、法国、澳大利亚、捷克、以色列等世界音乐界纷纷“声”援中国。40位法国音乐剧演员,演绎战疫歌曲《与你同在》,歌中唱到:“好想拥抱你,就是现在,不需要多长时间,我相信我们就将再次相见,比想象更快的那一天,我从未放弃希望,这是我们唯一信仰”。日本音乐家,用印有“中国武汉制造”的打击乐器吊拨,进行长达30分钟的即兴演奏,并用心地配上“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的中文。我国,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学习强国”中,推出了一大批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音乐家们用音乐的审美形式,抚平社会焦虑,凝聚精神力量,发挥了音乐艺术,拓展思想深度和提升美学品格的社会功能。

我们做不到他们,但我们向他们学习,为战“疫”发声,以艺战“疫”。作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导师,便在工作室群微信里发出号召:“我们不能只有感动没有行动,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大家积极响应,工作室拉开了“停课不停研”的,战“疫”教研活动的序幕。本文中的战“疫”教研活动,主要以,组织大家创作、录音、录像、合成唱战“疫”歌曲,以及过程中所引发的一些思考为例。

一、战“疫”歌曲创作与演唱

(一)先是创作音乐

平时,一线教师进行音乐创作的机会并不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这些普通音乐老师,开始创作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在所有的原创作品中,大家都认为,罗永和老师创作的名为《花开的时候》,最合适这个时候,不论是目前的疫情战况,还是自然界,花,开始陆续开放的时候。

《花开的时候》,讴歌了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忠诚和必胜的铁骨担当,表达了心疼、感恩的情感。关键是,这首歌曲流畅、好听、情真意切,又容易上口与传唱。

作品的第一稿,是一个独唱歌曲。为了督促大家,能借此契机练习声乐,提高歌唱能力,我们决定,以工作室全体成员联唱的方式呈现出来。

歌曲为AB两段体结构。为了提升其艺术表现力,我们商议,A乐段,一人一句,或男、女交替唱;B乐段,修改成,两个声部的混声合唱。考虑到,便于开学后音乐课上与学生分享,两个声部学生容易把控。

《花开的时候》谱例如下:

 

作者罗永和老师,是我市音乐学科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华士镇先进教育工作者。战疫期间,他创作,并合成的音乐作品,除了这个我们统一制作的这首歌曲之外,还有《生命的期待》、《与幸福相约》等优秀作品。工作室,仅他一人创作的这几首歌曲,就能形成,有战疫内在逻辑关系的,战“疫”组歌。这对工作室每个成员,都产生了不小的触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之后,我们再把歌词,从原先的一段,补充为两段。下面,左边“1”是第一稿的歌词,为第一段;右边“2”是新补充的第二段歌词:

      1.春去春又来,              2. 你从东南来,

花落花又开,                 我向西北去,

多少身影在我眼前,           天使逆行大爱人间,

难忘那离愁点点,             等我回家爸妈,

难忘那情深似海。             等我回家宝贝。

总有千波万折,               总有千波万折,

花开会有时,                 花开会有时,

我要忍耐,                   你最险最累,

我要忍耐,                   你最苦最美,

只为了生命的忠诚,            只为了生命的忠诚,

只为了生命的忠诚。            只为了生命的忠诚。

 

  (二)录制“音频”与合成

    接下来,就是以声音的方式来呈现作品。老师们开启了,各自在家学唱、练唱和录音模式。战“疫”宅家的声乐学习、练习开唱了。

正如普通音乐老师并不都擅长音乐创作一样,工作室的老师,也不是个个都擅长声乐。他们有的擅长民乐,有的擅长钢琴,有的擅长舞蹈。把歌,唱会很快,但唱好,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唱到能让自己认为能拿得出手,需要下点功夫。于是,工作室老师的每个家庭,在战疫期间有了歌声,歌声一天比一天动听往往老师们把歌练好了,家人也就唱会了。歌声给家庭、给邻里,带来了积极地讯息。

歌,唱会了、练好了,准备录音。每个人,按照罗老师给我们录得钢琴伴奏。每个老师用自己的手机,来录自己演唱的音频。然后合成音频。由于老师们都各自为阵,没有指挥,来统一音色、统一速度,大家就在微信群里讨论,演唱力度处理、情感表达尺度和手机录音的注意事项。如,统一要求,录音时不要加混响,也避免在空旷带混响效果的地方录音,这样即便是声音不够统一,也不会过于突兀;录音时,需要戴耳机听伴奏进行录音,不要把伴奏录进去,只要每位老师自己完整演唱的声音,这样便于合成时,多个人的歌声,与一个伴奏合成,以达到相对和谐的效果。

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手机录音任务。华陪敏老师承担她们学校与武汉携手的共建工作,工作强度可想而知;韩勇老师放假时,回老家在外地,献计献策;陆峰老师胃病却不能去医院治疗,顶着胃疼练唱、录音;缪红蕾老师生二宝刚满月在家;王钧老师和刘思辰老师,刚忙完线上公开课……为了达到要求,有几位老师主动进行了重录。

收齐老师们用手机录好的音频,合成是个难题。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制作设备,录音时又是各自为阵,既没有统一的共鸣、气口地把控,也没有演唱时的情绪传递,这样容易出现由于气息和共鸣不到位、不统一,带来的音准感问题、节奏问题,以及情绪表达的差异问题。合成时要对齐这一切是很困难的。

罗老师凭借他的音乐素养和电脑技术,完成了音频的合成任务。老师们听到了工作室的伙伴们跨越时空合作的歌声,这歌声表达了,逆行天使对生命忠诚的感恩之情。

(三)录制“视频”与合成

为了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的传递效果,音频合成好后,每个老师,要用合成好的音频为伴奏,再各自进行录像。然后再合成录像。

之前,老师们若用手机录像,只不过是录录短视频,像我这个年龄的老教师,几乎不玩自拍。用手录三、四分钟的整首歌曲,短视频做不到。如果请家人帮忙,手机会晃动,录出来的画面不稳。为了效果,大家就自制高脚手机架,凳子重凳子,把手机架起来录。为了找个合适的背景,仅对镜头,就是大半天。待找好镜头位置,稍作梳妆,再通过无数次的试录后,才能选出一个自己相对心仪的录像。然后收齐,汇总到一起。

合成视频,或者说是制作MV,这个艰巨的任务,又交到了罗老师身上。大家平时运用的信息技术,比较多的是制作课件PPT,对电脑的很多些软件并不知晓,知晓的,也并不熟练。

合成方案的每一个画面,反复琢磨,通过微信、电话,不断修改、调整。如,每个人的录像,如何在合成视频中呈现?怎样才能体现,歌曲所表达的,天使大爱、冬去春来、花开时候等内涵?需要好好思量和设计。

最终,老师们克服隔离、器材不足、技术不高、身体抱恙等困难,在及其简陋的条件下,这首用手机操作、集工作室全力的战“疫”歌曲《花开的时候》,赶在花开的时候,初步成形了。

之所以说是“初步”成形,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说,不敢看自己,不敢听自己,每个人对自己都不够满意,我们计划开学后,等疫情被彻底击退,我们再到专业的录音棚,再重新录制一个版本。大家都喜欢这首歌。本人安慰大家说,我们不是在参加声乐大赛,只要尽力做了,就是为传递正能量发声,不枉费这么长的寒假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担当。事实上,本人真切地感受到,大家的歌声一天比一天动听。下面是原创战“疫”歌曲《花开的时候》MV的部分截图:

(四)分享与教学

老师们把制作好的战役歌曲,上传到各自学校的微信群,上传到江阴教育局网名师工作室栏目,上传到各自的朋友圈,大家纷纷点赞、学唱。同时,我们积极向知名学科期刊《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投稿。

工作室商议决定,把优秀的原创战疫歌曲,纳入开学后的教学内容之中,在丰富教学内容、促进音乐课程建设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用音乐述说美的故事的功能和价值。

事实上,本人在第一次接到推迟开学的相关通知时,就联合有的班主任,请他们转达本班学生,如果宅家孤独了、累了,就尝试用过去在音乐课上学到的创作知识、创作方式,创作战“疫”歌曲。目的是,用音乐催生抗击疫情的精神动力。并表示,欢迎随时联系、沟通。为了不增加学习负担,相约,在开学后的音乐课上,互动、分享和品鉴。

  二、战“疫”创作中的思考与启示

这次疫情危机,够险、够猛。但危机,往往是危险和契机并存。在音乐创作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超越自己的感动,也收获了以下几点思考与启示。

(一)克服危机带来的威胁,加速我们的成长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抵御灾难、战胜灾难的历史。生命的历程,也总会经历一些特殊的体验。人也总是在经历中学习、经历中成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能克服灾难带来的威胁的人,就会克服处在灾难中的,自我局限性的一面,加速自己的成长。

早在1665年,牛顿在剑桥三一学院就读时,伦敦发生大疫情,牛顿和伦敦市民一样被迫在家进行自我隔离,众所周知的万有引力定律、光的构成、色的种类,以及微积分,都是牛顿在这个时候,发现和发明的;无独有偶,1830年,普希金在家乡波罗金诺村探亲时,不幸当地也发生瘟疫,他被隔离在乡下三个月,他的4部诗剧和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几十首抒情诗就是这段时间写成的。

是的,我们达不到前面所说的,那些音乐大家的高度,更不会有牛顿、普希金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在被封闭的孤独中,学会缓解内心的焦虑,学会发现危机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没有让恐惧填满我们的日子,那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和滋养,也才不枉战疫前线医务工作者的奋斗与牺牲。

(二)思索教育本质,把握好生活教育资源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的教育的学科,她以美育人。怎样进行美的教育,冯骥才先生说:其实很简单,就是多接触美的事物。

疫情期间,令我们感到的那些,医者的仁心之美、逆行身影创生的大爱之美、自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之美、自觉隔离公民的自律之美等等,都是美的事物。

面对疫情灾难,让我们有机会直面生活的祸福和得失,是最接地气、最真实、最有意义值的大课堂。这次战“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又一次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这进一步证明了,风雨兼程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制度优势,展示了令全世界艳羡的中国力量!这是生动而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绝佳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事,生命教育也不只是生物学科的事,“立德树人”,是每个学科、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感动,是审美教育和美德教育发生的契机。音乐教育教学,用音乐美述说身边美的故事,用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榜样、感恩他人,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敬畏自然、学会珍惜生命,学会思考未来,帮助学生效汲取成长动力。

这个寒假够长、够揪心,但我们也有幸活在,必然在千年后还记载追述的历史事件里,我们,真的是,经历了一次别样的经历,也收获了许多别样的成长。

(三)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

在实施隔空录音、录像、合成音乐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老师,对电子工具软件不熟悉,表现出力不从心带来的困惑,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老教师,连手机都“玩儿”都不彻底。很多时候有“想法”,却由于信息技术的局限难以实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运用好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终端,那么,我们创作的音乐品质,一会超越这一次。

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疫情加速了我们成长,同时,也加速了推进线上教学、线上教研的进程,未来真真切切地已来。随着5G时代地快速发展,云课堂、智慧教育、智能教育将会快速普及和运用,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在终端设备上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必然趋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节奏,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水平,已迫在眉梢!

 

 

 

  

 

                                     2020320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