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张眼看见:从管理走向建设的班级理论

发布日期:2020-03-18 14:15:43     来源:jiangle

战时日记 314 二月二十一

题记:金生鈜——通过爱的关切,教师赋予儿童重要性,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给予每一个儿童尊严。爱是对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的认可,爱的意义在于拯救个性,教育的爱使每个人从个别的人上升为独特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对儿童灵魂的关切,爱是对灵魂完善的关切,目的让儿童学会自己去关切自己灵魂的好。教师的爱关切儿童的幸福,操心学生的成长。教育爱有别于其他的关怀形式,比如救济或帮助。爱与被爱是合一的,爱像关怀自己的灵魂一样关怀所爱的人的灵魂。

从现有的学校教育组织形式来看,班级仍然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进行知识传授、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和创新等职能的实施来分配、协调班级资源,从而实现班级预定目标的行动过程。班级管理的核心指向是要求管理者在充分发挥制度管束作用的基础上,有效挖掘管理本身的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建成为合格公民而开展社会化和个性化实践的平台,这正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所倡导的: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但就目前的班级管理活动来看,班集体中诸多管理行为的实施基本上还是由班主任所把持,师生间交流后产生的彼此能接受的管理机制和运作范式还只是流于表面的应付,社会本位、教师本位等意识形态造就的角色差异决定了管理规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由教师控制。这种超强的组织管理束缚了学生自由权利的发挥。

上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有很多专家尝试改革以“管”代“理”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如美国2030年代使用的道尔顿、文纳特卡制和设计教学法;我国60年代进行的个别化、集体化教学、活动课时制等新教育组织形式的实验,但由于传统教育组织形式的高效、快速、大量、经济、规模培养人才的优势,使得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无法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可以取代班级授课制。

在实践中管理规限是教育组织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育活动避免干扰,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集中组织学生开展高效活动所起的作用勿容置疑。刘云杉博士在其著名的博士论文《我是一位受教育者》中,从多个角度对制度化结构中的班级管理文化对学生产生的桎梏提出了有独特见解的看法:“前台”文化视野中的“角色逼近”提升了教师在班级中的强势地位,弱化了作为学生个体现实生活的生活原型;情感管理造成了班级管理中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班级管理者通过对学生身体的钳制来达到对学生精神的教化等,这些观点以点带面,用教育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揭示了当前班级管理无论是在意识形态层面、教育组织层面,还是在师生关系层面上暴露出来的以权威代替意识,以控制代替思考的管理倾向。

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说:学校应该像一座美丽的花园,学校的教师应该像真正意义上的园丁,让花园里的每一朵花都有它自由生长的空间是园丁应尽的责任,如果园丁老是用限制性的方法束缚花朵生长的话,那这样的花朵永远也不会长得花繁叶茂;而学校的老师如果也是一味地用规范性的手段强制、束缚学生的话,那学生的成长也永远不可能达到他本身潜能能够发挥的高度。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无论是从应然理论层面还是实然操作层面上讲班级都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文精神的场所,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回归、体现生活原形的一种“在场对话”,班级管理更应该是使人的理性能够从容、和谐、自觉展现、调动的实践活动。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应以一种人性化的眼光来照看学校、班级管理行为的推进,让学生在“非替代性”实践中,改善班级管理的生态环境,创设和谐、民主的班级文化场,使其能刚柔并济,在尊重——理解人的前提下来正确指引个人前进的方向,进而感受“人文阳光”的关怀而健康成长。

为此,班级管理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协商来调整班内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师生间的伦理契约,并以此来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有效地实现预定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和维护教育活动的内部组织,改变内部发生的问题和外部施加的压力,形成学生能力的稳定性,建构合理的师生关系,促使教育结构能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保持平衡发展的状态。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