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题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
备课日期 |
2019.3 |
||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
教学重点、 难点 |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
||||
教 学 过 程 |
|||||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用手机拍过照吗?拍照中经常有这样一个问题,把一张照片“放大”。 课件演示三种情况:把长拉长,把宽拉长,按比例放大。 提问:你们认为哪一张照片是把图形变大,但形状没有变化? 指出:把图形变大,但形状没有变化,叫做把图形放大。 过渡:图形放大后为什么形状没有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交流共享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追问:什么叫把原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说明:图形变小,但形状不变,叫做图形的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放大、缩小的比较 你认为怎样根据比知道是把图形放大还是缩小? 指出:放大和缩小的比都是变化后图形与原来对应边长的比。如果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放大,如果前项小于后项,说明图形缩小。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三、反馈完善 1、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在教材方格纸上按要求画一画,课件演示评讲。 (2)师小结:画图时,我们要按照题目的要求算出缩小后对应边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根据算出的长度画图。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题。 学生观察图形,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评析正误。 四、反思总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课堂作业 《补充》
|
修改补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