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学科比赛情况

读,走进寓言教学的“三种境界”

发布日期:2019-07-07 15:28:58     来源:shijuanfen

中文摘要:

寓言故事一般包含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即浓浓的寓言味。在教学寓言时,我们如果引领学生有方法、有层次、有艺术地“读”起来,进入“三种境界”:一、初“读”上高楼——鲜活之形栩栩如生;二、熟读“人憔悴”——文中之境历历在目;三、“蓦然回首”——蕴含之理水到渠成。那么,不仅课上得很轻巧,而且“寓”味也浓浓。

中文关键词:

三种境界   鲜活之形  文中之境  蕴含之理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种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实践中,笔者发现寓言教学亦如是。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揠苗助长的农夫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省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所以,寓言故事一般包含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即浓浓的寓言味。而对这些寓言味的品读,必然要经历若干阶段,

层层深入,方能领会。

然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种“寓”味,教师要么带着学生陷入繁琐的情节分析的泥淖中,要么让学生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重复朗读,要么机械生硬地揭示寓意后让学生抄写背诵,要么让学生像闹剧似的表演一番。如此种种,使得整堂课的教学不仅显得很笨重,而且丢失了寓言味,违背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那么,在寓言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既有情趣又很高效地品其味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只要引领学生有方法、有层次、有艺术地“读”起来,进入“三种境界”,不仅课上得很轻巧,而且“寓”味也浓浓,这尤其适合以对话为主的寓言故事,如《狐狸和乌鸦》《鹬蚌相争》《坐井观天》等。

一、初“读”上高楼:鲜活之形栩栩如生

诚如王国维先生所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指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读书也该如此,要使学生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首先就要让学生登上朗读这座“高楼”,去充分“望尽天涯路”那边鲜明有型的人物形象,了解大概的故事脉络。一般情况下,这里的“读”,我们可以分以下两步走:

1.读准字词、读通语句——“闻其声”

读准字词、读通语句,是学习任何一篇课文的最基本的要求,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在教学对话类寓言故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自己练习朗读描写人物对话的相关段落,接着通过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检查自读效果,做到读通读顺,为后面的深入朗读扫清障碍。这样的读,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做到了“虽不见其人,但可闻其声”。

2.赋以神情、配上动作——“见其形”

要让文中的人物活起来,仅仅“闻其声”是不够的,还需依托文本,根据书上的插图、句中的提示语或者联系生活经验,体其味、表其情,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引起他们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这时的读就能让人“见其形”了。例如《鹬蚌相争》一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先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想象鹬和蚌此时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气,最后赋以神情、配上动作读好它们说的话。课堂上,学生演读得有声有色,恍如就是文中人,鹬和蚌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

课堂回放(《鹬蚌相争》教学片断一)

师:鹬和蚌具体是如何争论的呢?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先请你们去认真读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老师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自读情况,并及时正音。)

师:屏幕上就是鹬和蚌争论的语句,下面我们合作着来读。一二两组读鹬说的话,三四两组读蚌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师生合作读)

师:刚才你们的朗读仅仅是让人听到了它俩争论的声音,而“闻其声”只是朗读的第一境界。事实上,他们争论时还有丰富的表情、一定的动作,等等。那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根据提示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呆会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威胁”这个词能看到鹬很凶狠的样子,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边不停地拍打翅膀,一边用脚使劲地去推蚌。

师:你描绘得很形象很合理。就请你带着自己体会到的表情和动作读读鹬说的话。

(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先说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表情、动作读了相应的话,很有条理。谁再接着交流?

生:我从“威胁” 这个词和感叹号中,还感受到鹬说话的时候一定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要吃掉蚌似的。语气一定是恶狠狠的。

(生读)

…………

师:你们刚才在交流时,都带着表情、动作来读鹬和蚌争论的话,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朗读的第二境界,不仅让人“闻其声”,还能让人“见其形”。下面请同桌两人合作,带着表情、动作连起来把哥俩的争论读一读。

(同桌练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演一演鹬和蚌。

(两名学生演读,大家评价。)

二、熟读“人憔悴”:文中之境历历在目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而学生只有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后,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因此我们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诵读,固然枯燥,但不可缺少。正应了王国维先生的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古读书最苦,让学生下得一番苦功夫,做到不看书就能演读。如此这番“人憔悴”,才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寓言故事之中,真正做到与文中人合二为一,文中之境自然也就历历在目了,不仅为后面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也为书后练习中“讲讲这个故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鹬蚌相争》在这一环节的“读”,我们同样可以分两步走:

1.熟读成诵

在课上,我们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尤其是熟记鹬和蚌说的话。

2.情境再现

在熟读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持、谁也不让谁、筋疲力尽”等关键词,明确鹬和蚌之间的相争不仅限于书上写的一次,而是有好几个回合。紧接着,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再现一下鹬和蚌当时相争的情景。具体操作是: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为“鹬”,一大组为“蚌”;然后告诉学生争四个回合,并提醒学生根据文中的“筋疲力尽”,所以前两个回合大家争斗的声音比较大,但后两个回合声音应该越来越小;最后学生进入角色模拟相争的情景。

课堂回放(《鹬蚌相争》教学片断二)

师:鹬和蚌的争论只有一个回合吗?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找到答案?

(揭示并理解:相持、筋疲力尽、谁也不让谁)

师:下面我们就分两大组来争几次,再现一下当时它们俩争论相持不下的情景。正式开始前,我先请你们做个选择题:它们俩在争论的过程中,声音上会有怎样的变化?(1)越来越大(2)越来越小(3)先是越来越大,后来越来越小

生:选(3)。因为它们俩一开始会争得很激烈,所以声音越来越大,但是争到后来就会像书上说的一样“筋疲力尽”,所以声音又会越来越小。

师:好,那我们就来争四次。

(学生模拟争论不休的情景,很投入、很逼真。)

三、“蓦然回首”:蕴含之理水到渠成

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故事性很强的文体,如果我们对内容情节分析太多,虽然也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寓意,但获得的教育意义是不够深刻的,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被榨干了水份的标签式的抽象意义,并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实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通过读悟结合,明白对话背后的内涵,这样就达到了更高的朗读境界,那就是“悟其意”。

仍以《鹬蚌相争》为例来谈,当学生分别扮演“鹬”和“蚌”争了四个回合后,我们随即抛出一个问题:请问鹬和蚌,你们这样相持不下,仅仅是消耗了体力吗?这一问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刚才演绎的时候有了真切的体验,现在更有深切的体会,于是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这一刻的“蓦然回首”,除了那种成功后的愉悦感之外,更会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又登上了一层“高楼”,而此时又会发现更美好的境界——“无涯之学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并将一如既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所谓举一反三,对“鹬蚌相争”的品读过程,必然激发学生去探寻“井底之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这些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了。

徐世英先生所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什么体裁的课文,朗读是手段,目的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尤其是对话类的寓言教学时,就要以“读”为抓手,走入人物的内心,与人物对话,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文中之境历历在目,深化自己内心的理解和体验,历经三个阶段,体悟三重境界,让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揭示得水到渠成。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