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科本质 重拾课堂“四味”
回归学科本质 重拾课堂“四味”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味思考”与实现路径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朱秋红
【摘要】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重要保障。思政课改要回归学科本质,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政治课堂散发应有的政治味、文化味、思辨味、生活味,让思政课堂重焕生命力。坚持守正创新,让政治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有信仰;坚持文化浸润,让政治课蕴含深厚文化底蕴,让学生有力量;坚持启智明理,让政治课激起思维千层浪,让学生有思想;坚持实践导行,让政治课回归生活逻辑,让学生有共鸣。
【关键词】学科本质 课堂本味 守正创新 文化浸润 启智明理 实践导行
【作者介绍】1.朱秋红,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 2.贡和法,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六要”的殷切希望,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我们学科教学的原点,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价值,作为一名普通高中政治教师深感学科责任,增强学科自信,思考如何回归学科本味,探索更加本味的政治课堂?
回归学科教学原点,引领学生精神成长。高中政治课堂,是打通从小我到大国以及全球的世界理解通道;思想政治教师,是带着学生看世界的引路人和启迪者。我们学科教学的初心在哪里?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本质应当追求教与育的统一,以教促育。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眼中有全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心中有成长——助跑学生的精神成长。让我们的政治课堂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不忘育人初心,牢记学科使命,铸魂育人,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立德树人,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现在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就是给国家创造怎样的未来;每一堂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学生精神成长、人格培育的成长圣殿。
课改要回归学科本质,重拾政治课堂本味,让思政课堂重焕生命力。学科本质是学科性质的集中呈现和表述。探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本质,即以科学适切的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生根和全面发展的有效促进和积极引导。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拾政治课堂本味,引领学生精神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味课堂”应有的理想样态如下,政治味:小课堂演绎社会风云变幻,弘扬主流旋律,传播积极能量,引领正确价值。文化味:小课堂展现精彩文化片段,寻找文化记忆,赏析文化之美,感受精神震撼。思辨味:小课堂孕育大思想大智慧,纵横思辨课堂,真理愈辩愈明,闪耀理性光辉。生活味:小课堂无限延伸时空隧道,直击社会热点,直面生活问题,烙下生活印记。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有念想的魅力课堂。如何在日常教学上好四味政治课?
第一,守正创新,让政治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有信仰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守住课堂一泓正气,奠定学生精神底色。思政课堂要守正,胸中装有家国情怀,融汇国家大政方针,展示社会动态巨变,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最根本的要认同我们中华民族和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堂要创新,改变传统说教和灌输式的方式,用接地气的生动事例丰富课堂,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创新课堂形态,采用时代化语言阐述经典深奥理论,做到大道理落小处、深理论往浅处、好思想常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政治觉悟。
2018年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抓住这一很教学时机,不拘于传统班级授课式教学,我们开展“与信仰对话,用奋斗书青春”校园采风活动,设计教师版和学生版的采访活动单,采访话题建议如下,教师版:1.在您的工作和生活中,您的人生信仰是什么?2.在您的工作经历中,您觉得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生版:1.在你的生活中,是什么人生信念支撑你战胜挫折?2.青春恰自来,你觉得你的青葱岁月怎样过才有意义?3.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学习马克思,我们应该怎么做?……全班学生分成采访小组,行走在校园中,采访偶遇的师生,走进校长办公室,通过采访交流、深谈辨析,与校长面对面:感受到校长做真人办实事的情怀,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态度;通过师长畅言:感悟到青春重在成人,思想光辉永不过时;通过同伴畅谈:不忘初心,青葱岁月不负昭华。通过校园采风,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给中国探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深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只有将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结合,我们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当我们的课堂教学上有情怀,下接地气,扎根于生活土壤,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重任。
第二,文化浸润,让政治课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有力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的政治课堂,不仅有书本、练习,更应有经典芳香、艺术熏陶,引导学生走向诗与远方。改变严肃说教的单维面孔,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盛宴。展开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画卷,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挖掘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励精图治和奋发有为;引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课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文化,每一堂精致和谐的政治课蕴含优质课堂文化,以师生“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为纽带,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教学文化熏陶,让改变悄悄地在课堂上发生,启迪心智、震撼心灵、励志前行。
引入典型文化元素,以小见大,崭露华美文化画卷。2018年西方国际服装品牌Dolce&Gabbana为推广大型时装秀活动,发布一组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视频中的华裔美女用筷子吃意大利美食,夸张的动作和神态扭曲了中国的筷子文化,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瞬间这一“辱华门”的事情刷屏,何不引入“小筷子大乾坤”这一话题,崭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和记忆,中国的筷子文化一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中不仅有启迪智慧之义,还蕴含传承文明、明礼守约、关爱别人、守望幸福等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精深。
嵌入热议的文化视点,情理交融,点燃心中人文关怀。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畅快:这是对当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有应得;有人惋惜:这既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灾难,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损失;有人无感,只是一个新闻,生活该咋过咋过。引入这样一个文化视点,学生有热议的兴趣点和思维点,在争鸣之中,学生感受到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这是一种理性的审视;在热议之中,引入俄罗斯普京的深情表达“我们都很伤心。我们看到这一切时,都热泪盈眶”,引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深切问候“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恻。相信在法国人民努力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巴黎圣母院一定能顺利修复、再现辉煌。”无需强制植入理念,在同伴的交流和争鸣中,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感召之下,定能唤起学生超越国界的文化珍视、对美的热爱。
贯穿人文精神主题,统领教学,涤荡学生心中力量。“让阅读点亮一座城市”这是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设计的一个主题探讨活动,该主题源自于江阴的乡土资源季丰和香山书屋的故事,从最初的一间公益书屋到如今的图书馆+漂流书房,让爱读书的江阴市民们随处都可以读到书,点亮了江阴全民阅读,让一座城市变成一间书房。这样的人文主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成绩,更让我们深思文化与城市的综合实力关系;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季丰和志愿者的责任和贡献,也引发我们对自身人生价值实现的哲思;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城市文明不仅需要政府机关的作为,更需要我们普通市民的公共参与。此中有真味,值得我们进行学科的多维思考;此处有真情,让我们倍感温暖、铭记于心;此处有力量,让我们满怀希望、继续前行!
第三,启智明理,让政治课激起思维千层浪,让学生有思想
思想政治课内容抽象、讲究逻辑、思辨性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亲信、不盲从、不偏激,具备独立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在这个知识更新飞快的信息时代,思政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带走的思维能力。因而我们的课堂重启发、创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水到渠成的思辨中得出结论;课堂重比较、明辨理,站在历史的深度和国际的广度,进行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让学科知识在动态辨析中立体构建起来;课堂重思考、轻说教,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政治课充满思想的理性光辉。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灵动飞扬,采用话题讨论、议题争辩、主题探究、思维导图等方式将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庞大的思想体系分解、具化、建构、整合、升华。
在话题讨论中提升理解力、分析力。引入生活话题,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入热点话题,透过社会现象回归学科知识,找到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最佳结合点;引入哲理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透过表层的字语表达进入深层的内涵理解。笔者曾经听到一堂以“手”为话题,引发对“整体和部分关系” 思考的哲学课。作者无锡滨湖的汪长河老师巧妙地围绕“手”设计了三个讨论话题,哲理话题:由哲人说“手”——亚里士多德说“手”,引发讨论“手”与人的整个身体是什么关系?生活话题:棋逢敌手——弈棋的“手”,引发讨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是否矛盾?热点话题:手绘蓝图——“大手”拉“小手”,由学习强国app——习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语录,引发思考“老乡”的小康对“全面小康”的影响及如何实现“全面小康”?多彩的话题,多角度的理解思考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在议题争辩中提升比较力、判断力。设计某个议题,可以是富含冲突的情境或话题,创设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思辨氛围,找准认知冲突和争辩焦点,激发学生思辨活力,在质疑中建构知识,在思辨中明白事理,在矛盾中澄清价值,在冲突中明晰立场,在取舍中形成智慧,寻求最佳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在《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这一哲学课堂中,无锡辅仁高级中学的张雪老师设计以守岛卫士王继才的事例设计了一个议题:守岛,还是守家?把学生置身于家庭的需要和国防安全的情景中进行争辩讨论,殊途同归,最终在思辨中明白事理:无人守岛则国家不安,国家受损则无家可言。在两难的选择中王继才作出了守岛卫国的价值选择,在他的选择中学生也感悟到如何处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哲学智慧,也在价值冲突中明晰立场——家国情怀。
在主题探究中提升推理力、论证力。确立某个主题,既是对课堂核心的统领,也是课堂故事的核心要旨所在,一贯到底对核心知识层层解读,设计蕴含问题情景的具体情节,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学生置身于虚拟的故事情节中,在问题的探究中生成新的知识,并调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时,我校的徐霞老师以苹果作为课堂的主角,设计“开心果or伤心果”这一主题探究活动,跨越三个时空段:昨天、今天、明天,昨天:计划经济时代,苹果成为“伤心果”;今天:市场经济时代,面对苹果大量积压,价格直线下降,假如你是果农,如何让“伤心果”成为你的“开心果”?苹果变成“伤心果”,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缺陷? 明天:面对市场调节的弊端,我们如何让苹果真正成为你我的“开心果”?小苹果转起了整堂课,让学生在苹果市场的探究中分析、推断、论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
在思维导图中提升抽象力、整合力。思想政治课是逻辑思维严谨、注重知识内在逻辑的一门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根据某个主题词或者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化繁为简的概括能力;调动所学知识进行不同模块之间的同一主题构建,促进学生跨模块的深度学习。例如:以政治生活中政府这个主体为例,来构建思维导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然要做到:负责、高效、廉洁、阳光、诚信、法治。负责——履职、责任,高效——决策、行政,廉洁——接受监督,阳光——接受监督,保障权利,诚信——诚实守信,法治——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由主题词政府的散发,建立三个层级,并且挖掘层级之间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建立记忆链接和知识数据库。
第四,实践导行,让政治课回归生活逻辑,让学生有共鸣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追求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它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思维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生活场景的结构化设计,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进思维活动层层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延伸课堂学习的时空,进行无边界学习,将“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使学科素养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认同学科观点并且共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回归生活才能入脑入心,做到思想性和亲和力的统一,开设综合实践类的活动课程,拓展生活主题类的第二课堂,让课堂在行走活动中产生共鸣、滋养智慧、提升能力。
行走于课堂与生活之间,思政课堂要架起桥梁,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最重要的音符;让学生参与生活,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让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在课堂与生活的行走中落地生根。课堂的热身活动——时事开讲啦,置身于现场直播的情境中,让学生演播、思考、评析、回味,让政治课堂接地气、富有现场感。课堂的体验活动——模拟听证会,2019江苏高考方案的听证过程,让自己在课堂发声,汇总精彩的建议到相关部门;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挖掘校园历史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时尚现代的元素,来一场校园文创和校园Logo的比拼,亲身参与文化创新活动。课外的拓展活动——模拟联合国,针对世界性的问题,分组担任不同的常任理事国,召开联合国大会讨论议题,提出有质量的解决方案等;大闸蟹市场销售情况的调查,围绕资源配置的“两只手”进行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询问走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探讨分析“无锡大闸蟹生产和销售谁来主沉浮”这一议题。唯有亲身参与,学生才会学得更深入持久、理解得更透彻明了、运用得更得心应手,达到真信服、有共鸣、长能力的效果。
高保卫老师曾经提出自己的教学理想:“人生只为一堂课。”那将是用尽自己一生备课,臻于至善的课堂,那将是激扬学生生命飞扬的课堂。今天我们回归思政课堂的教学原点,重新找回思政课堂的本色本香,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滋润下有信仰、有思想、有力量、有共鸣,收获更多的精神成长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追求学科本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进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8(10):15-18
2.孙绵涛,朱晓黎.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7(12):31-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魏素敏. 追求学科本质的实践探索与策略反思[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8(10):19-21
5.高保卫.人生只为一堂课[J].未来教育家,2017(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