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中山陵前

发布日期:2019-06-30 14:57:57     来源:zhujunmei

9.中山陵前

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沈江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孙中山伟大历史功绩。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从中提取相关信息。

2.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情怀。

3.过程与方法:分组搜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有效地参与补充课堂教学。

教学重点:

了解孙中山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面对各种信息资源,加工整理,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追问:你觉得那个地方怎样?点评:那么美丽的地方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真是个好地方啊!/听了你的介绍,我也好想去那个地方……

一、走近中山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足不出教室就去游览一个著名的景点,想去吗?不过,在老师有个要求:游览的过程要用心倾听观赏,游览结束后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视频游览中山陵:同学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中山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评:①建筑雄伟庄严,中山陵还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享有这么高的赞誉,可见它的不凡。

②人山人海:这是很多人去南京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一年四季都会有很多人去拜谒孙中山。

3.对于孙中山你有多少了解?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我们学校五4班的同学通过课前学习,整理了一份《孙中山先生极简史》大家想不想看看?

(3)  看完这个极简史,你觉得怎么样?(好玩、有趣)好玩有趣的之余你还知道了什么?(孙中山是一个光耀历史的伟人……4班的同学用这种方式来研究学习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4.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纪念馆,比如在广州就有孙中山纪念堂(出图),人们还用他的名字命名学校、公园、街道等,比如广州的中山大学,这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985211双一流大学(出图)

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师补充介绍)

预设:北京中山公园:我们的首都北京也有中山公园

江阴中山公园:孙中山先生和我们江阴挺有缘的,在191210月来江阴视察时,曾提出“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口号,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民国1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北路:新华书店门口的那条路。

中山站:在中山北路有个很大的公交站点。

5.出示中山装,师述:还有一种服装叫中山装,你听说过吗?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中山装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最喜欢的服装,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象征, 所以我们的领导人出访或者参加外交活动时都会穿着中山装。

6.孙中山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这么多人怀念、崇敬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在中山陵前追溯历史,走近孙中山先生。板书:中山陵前。

 

二、探索救国

(一)了解历史背景

1.孙中山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你们知道吗?(学生交流)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录音)清朝末年,清政府愈加腐败无能,国家濒临灭亡。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为了苟延残喘,开始与外国势力勾结起来,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以换取列强的支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南京、香港、澳门等中国的领土都相继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大量的白银外流,政府越来越穷,人民生活越来越痛苦,他们丧失了土地,在地租、赋税、高利贷等的重压盘剥之下,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为继。你看他们,一遇到天灾人祸,就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人们先是吃草根还有树皮,这些都吃完后,一些百姓甚至磨石头,吃石头磨成的粉末来充饥。他们的眼神里,看不到希望,他们的生活一片黑暗。

2.看到这里,你的心里涌动着怎样的感觉?(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希望能够让这暗无天日的时代尽快结束……

3.你认为此时的中国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①那些西方列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地蹂躏,该怎么办?

→要把这些强盗赶出去,要民族独立(民族)

②那些剥削统治者利用手中特权欺压百姓,该怎么办?

→打倒剥削统治者刻不容缓,要让人民当家做主(民权)

③老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该怎么办?

→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民生)

 

(二)探究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很多有识之士感到中华民族已经处在危险境地,开始探索各种救国之道。当时很多人还寄希望于清朝政府,幻想通过政治改革来改善人民生活,使国家摆脱列强的魔爪,孙中山也是如此,他上书大官僚李鸿章提出改革专制政治,但是遭到了拒绝,这时,孙中山清楚地认识到要救国必须用革命的力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于是他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创立了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

2.学习同盟会纲领。师课件出示:同盟会的纲领,引导学生理解鞑虏。理解纲领的意思:你理解哪句话的意思?

(把欺压中国的列强赶出国门,恢复我们中国的主权,捍卫我们民族的尊严;创立民国,把土地拿出来平均分配给老百姓,要让人民当家作主。)

一句话:捍卫民族独立,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

师小结:概括起来讲就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板书:三民主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直到今天,“三民主义”的思想仍然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捍卫民族独立,保障人民权利,改善人民生活。这也是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梦想。

3. 从创立同盟会和制订同盟会革命主张的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孙中山?学生交流。【预设:为老百姓着想,心中有人民……】

孙中山是一位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者、心中装着百姓的领导者、拥有先进革命思想的革命者。

4.出示表格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孙中山确立了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这一救国目标之后,先后直接或间接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同学们看这张表格,数数看,一共进行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起义?这些起义的结果都失败了,从这张表格中,你读到了什么?(但是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党人并不气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表现出一种与封建王朝决战到底的革命气概!)孙中山在革命宣传的时候,经常有人问他:“你失败不知道多少次了,为什么还不丧气,总是这样热心呢?”你就是孙中山,你会怎么回答?学生回答。

5.在这十多次的起义中,最惨烈的是黄花岗起义。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录音听完了,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6.在这场起义的背后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了许多革命志士,除了录音里提到的黄兴、喻培伦,你还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谁?你能来讲讲他的故事吗?

 

黄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林觉民方声洞等敢死队100余人攻打总督衙门,其余三路未见行动。攻入总督衙门后,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跑,遂放火烧了总督衙门。起义军撤出时,遭到巡防营的堵击,许多革命党人牺牲,黄兴右手二指被击断。但他忍住剧痛,用断指的第二节扳枪机继续射击。

喻培伦是革命组织中有名的“炸弹大王”。起义前,赶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弹。为了给革命保留学有专长的人才,黄兴等人决定不让他参加起义,但她坚决不同意这个决定,大家看他这般坚决,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率先带领四川籍的同盟会员攻打总都衙门。他炸开围墙后,从后厅一直打到前厅。接着,又率队转攻督练公署。队伍刚到莲塘街口,与增援清兵遭遇,鏖战三个多小时,死伤战友多人,他身负重伤,弹尽力竭,为敌所捕。在敌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组织机密。为避免党人及家属受牵连,自称为湖北王光明,并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尤其杀不了!”临刑前,他不断高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他牺牲后,与同难诸同志共72人葬于广州黄花岗。

方声洞:方声洞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爱国事业的信念。426日,方声洞经香港抵达广州。起义前夕,他写下了两封绝命书,在给父母的信中说:“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在给妻子的信里又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27日起义爆发,方声洞奋勇当先,在黄兴的带领下冲进总督府。不见总督张鸣崎,便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孤身被围,容无惧色,犹挥弹突击,计杀敌军共20余人。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事后黄兴向党内报告起义经过,特别盛赞他“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方声洞这时才25岁,他的遗体事后安葬于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等到负责起义的领导人黄兴到达广州,一切准备就绪时,革命党中却出了内奸。很快,起义遭到破坏,不少革命党人被抓捕,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提前起义。在起义前的动员大会上,林觉民慷慨激昂地做了一番演讲:“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这天晚上,林觉民想起远在福州的家人,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父亲,辗转反侧之中,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在《与妻书》中,林觉民无奈写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4月27日,革命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广州总督署,而两广总督张鸣歧早已撤走,室内空空如也。当他们撤出时正好撞上了巡防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几天后,林觉民被押往刑场。就义前的林觉民泰然自若,慷慨赴死。

林文:4月27日起义发动,林文随黄兴当先抵清总督署,即疾扑总督署卫队,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到总督署内,没有发现目标。返至东辕门遇李准部下,林文向前招呼谓:“我辈皆汉人,当同心戮力不用打”,不料言未毕,林文、林尹民、刘元栋均中弹牺牲,黄兴亦负伤,右手两指垂断,其余牺牲者尚有数人。林文欲招降反被还击,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宋玉琳、程良:起义前,程良伪装哑人,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之间,充当联络。起义发动,程良冲锋陷阵,英勇顽强,血染襟袖。起义军奋战一昼夜,伤亡严重,被迫退却。宋玉琳见情况危急,催促程良先退。程良说:“与君同来,不能忍去。”两人继续并肩血战,最终弹尽力竭被捕。之后宋玉琳在受刑讯时,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并坦言道:“安庆之役,吾当死而未死,将有以报吾友范君也,今日者则可以死矣。”问官及观审者无不动容。清水师提督李准严刑逼讯程良,程良英勇不屈,大骂道:“吾与满奴无可言者。”再三讯问,终不答话,当时被称为“哑党人”。两人就义时,宋玉琳32岁,程良28岁。

追问:看得出你的眼神里充满了感动,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

小结:革命志士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天地,所以孙中山称赞黄花岗起义“惊天地,泣鬼神”。

三、推翻帝制

1.正如黄兴所说:“只要我们肯牺牲,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才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在1911年的1010日,武昌起义的胜利敲响了帝制的丧钟,让我们一起看视频。感受那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战斗场景。播放《武昌起义》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2.正是凭着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周密的筹划,武昌起义才取得最终的成功。

3.课件出示地图,结合地图了解各省宣告独立的情况,感受革命如风暴般席卷全国。

师述:势如暴风骤雨的武昌起义,给清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在武昌起义的鼓舞之下,全国各地积压的反清情绪像干柴一样一下子就被点着了。在短短的20多天里,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五省宣告独立。接着,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东南十几个省也相继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第二年的212日,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终于被推翻了。板书:推翻帝制1911年是农历的辛亥年,所以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

4.同学们,请想象一下,当溥仪被迫退位,清王朝瓦解,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的那一刻,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一幅情景?学生想象回答。假如你是正在大街上欢欣鼓舞的农民,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同盟会的会员,你又会怎么想呢?

评价:①我们终于可以不受压迫了,我们不会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了!

②那些因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放心吧,我们的革命成功了,我们的理想实现了,你们好好安息吧。

5.是啊,辛亥革命的胜利让所有同盟会的会员实现了他们的梦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也让所有的中国人看到了新生的希望,那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对孙中山先生说的呢?

6.同学们,你觉得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预设: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之前的起义积淀的经验;十几次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从根本上撼动了清王朝的根基;这样的革命是顺应了民意……】

评价:①是啊,就是这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革命的胜利。

②是的,每一次起义都在积累经验,每一次起义都在唤醒民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这是一场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而战的革命,顺应了民意,自然会得到支持。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在中山陵前,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感受到英勇救国的精神,触摸了先辈振兴中华的梦想。现在,我们全中国人民也有一个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那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需要这种民族精神,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同学们,为了这个共同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努力!

板书设计:

                  可歌可泣的历史

中山陵前 ——     英勇救国的精神    

                 振兴中华的梦想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推翻帝制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