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燕工作室成员缪红蕾 教学研究论文《听音乐 讲故事 做声势》该文刊于《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6
听音乐 讲故事 做声势
——以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为例
江阴实验中学 缪红蕾
指导教师 马俊燕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苏教版”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响时空”中的内容。这是一部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代表作品,全曲总长6’40”,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音响效果出众。如何上好这节欣赏课,教师采用“听音乐,讲故事,做声势”的方式,将音乐欣赏与故事情节相串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听音乐 讲故事 做声势”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故事”源于作者写在总谱上的一段文字
作曲家“鲍罗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这部作品,在总谱上写了一段文字说明:“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远处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悒郁的东方歌调。一队土著行商,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地完成了漫长的旅程。商队慢慢地走远了,俄罗斯宁静的歌曲与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长久地在草原上回荡,最后消失在远方。”本课以此为依据,展开故事情节。
(二)“故事”基于交响音画强烈的画面感
该作品体裁为“交响音画”,是一种自由形式的,以绘画为题材的或者是描写自然风光的标题交响音乐。
1880年,为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行一项庆祝活动“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乐曲画面感强烈,主题鲜明,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交响音画作品。
(三)“声势”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音乐欣赏围绕故事情节展开,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进行声势表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方式。
由此结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采用“听音乐 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切实可行。
二.展开“故事情节” 学生“声势表演”
(一)确定故事发生的场景——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聆听乐曲开头片段
请思考:这段音乐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为什么?(出示三幅图进行选择,分别是“草原”“破壳的雏鸟” “风和海的对话”)
学生听音乐判断,故事发生在“草原”上,悠长的旋律、平静的情绪表现出宽广无垠的草原。
2.出示课题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俄】 鲍罗丁 曲
故事开始:让我们在音乐中穿越时空,到中亚细亚草原上,听听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二)“主题一”俄罗斯歌曲的音调——空旷荒芜的砂质草原
1.听辨主题一
请思考:音乐描绘了怎样的草原?
音乐 要素 |
主题一 |
力度 |
节奏 |
情绪 |
主奏乐器 |
音乐形象 |
乐段a |
俄罗斯歌曲的音调 |
中弱 |
舒缓 |
宁静悠长 |
单簧管、圆号吹奏主题;小提琴模仿风沙声 |
空旷荒芜的砂质草原 |
故事情节:小提琴奏出绵延不绝的持续高音,造成一望无垠辽阔空旷的砂质草原的形象。在这背景下,单簧管吹出一支气息悠长、宽广的俄罗斯曲调。圆号移低进行重复,好像是飘荡在草原上的回声。
2.唱一唱
请思考:作曲家鲍罗丁是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他推崇的是俄罗斯民族音乐。
你能找出“俄罗斯歌曲音调”中具有特色的四五度大跳音程吗?
学生演唱主题两遍,分组模仿单簧管和圆号的音色。
3.声势表演“风沙声”
人手一个“沙蛋”,跟随音乐轻轻摇动,模仿连绵不绝的风沙声。
(三)“连接部”——远处传来马匹和骆驼的步伐声
故事情节:你们听,绵延不绝的风沙声中,传来了渐渐走进的马匹和骆驼的步伐声。
1.听辨连接部
请思考:音乐是如何表现步伐声的,用哪件乐器模仿演奏?
2.欣赏视频片段
教师讲述:在管乐器的吹奏声中,大提琴与中提琴用拨弦,表现远处传来的马匹和骆驼负重的步伐声。
3.声势表演“步伐声”
请设计适合的声势表现步伐声
声势表演:全体学生随音乐节奏拍腿或踏步 XX XX | XX XX |
(四)“主题二”悒郁的东方歌调——土著行商从草原深处走来
故事情节:伴随着阵阵步伐声,一队土著行商从草原深处走来,他们来自遥远的国度,这是哪里的音乐呢?
1.听辨主题二
请思考:这段旋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可能是哪个地方的音乐?你能听出主奏乐器吗?
2.中亚西亚草原地理介绍
“中亚细亚草原”在亚洲中部地区,以草原、荒漠为主,生活着游牧民族,以及土著行商,信奉伊斯兰教,往北与俄罗斯相邻。
3.欣赏视频片段
“英国管”主奏:音色浓郁苍凉,刻画了土著行商在草原上逶迤而行的形象。
4.唱一唱
教师讲述:精巧的前倚音、三连音及旋律音的级进,引出神秘、华丽的东方歌调。
5.声势表演“土著行商”
女生:跟随音乐主题旋律,舞动纱巾,表现出音乐的精致华丽。
男生:跟随音乐中的步伐声,继续拍腿或踏步。
(五)“主题一”变化再现——威武雄壮的俄罗斯军队
故事情节:这片草原荒芜辽阔,并不安全,土著行商祈祷着神明的庇佑,你们听,是谁出现了?
1.听辨主题一变化再现
请思考:是谁出现了?音乐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对比分析“音乐要素与塑造音乐形象”
“相同的旋律”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
主题一 |
力度 |
节奏 |
情绪 |
主奏乐器 |
音乐形象 |
乐段a |
俄罗斯歌曲的音调 |
中弱 |
舒缓 |
宁静悠长 |
单簧管、圆号 |
空旷荒芜的砂质草原 |
乐段a’ |
俄罗斯歌曲的音调 |
强 |
顿挫感 |
慷慨激昂 |
乐队全奏 |
威武雄壮的俄罗斯军队 |
3.唱一唱
演唱要求:有力度、顿挫感,表现出进行曲风格。
4.声势表演“俄罗斯军队”
人手一个“沙蛋”,跟随音乐,有节奏、力度较强地上下律动。
(六)“两个主题的交融”——在俄军队保护下,土著行商越走越自信
故事情节:神明听到了“土著行商”的诉求,让他们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地完成了漫长的旅程。商队慢慢地走远了,俄罗斯宁静的歌曲与东方安详的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长久地在草原上回荡,最后消失在远方。
1.聆听“两个主题的交融”
请思考:你听到熟悉的主题了吗,它们是“先后”还是“同时”出现的?
2.尝试合作
学生:演唱“主题一”俄罗斯歌曲的音调
教师:中音竖笛吹奏“主题二”悒郁的东方歌调
中音竖笛柔和的音色与学生的演唱,既融合又层次分明,声部清晰。
(七)完整欣赏——梳理故事情节,参与声势表演
1.完整欣赏视频《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结合画面以及文字阐述音乐, 凸显“交响音画”的画面感。
曲目 a主题一 连接部
b主题二 a’主题一再现 b’主题二再现
ab’ 主题融合 a”主题一再现 尾声
2.声势表演
边欣赏视频,边分三个声部,声势表演主要乐段。
第一组(男生):表现“砂质草原”;以及“军队主题”;
第二组(男生):表现“步伐声”;以及“军队主题”;
第三组(女生):表现“土著行商”。
三.这样做的教学效果
这节欣赏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以“听音乐 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在欣赏过程中将音乐主题与故事人物相对应,使之具体形象化;将音乐的发展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具有连贯性、完整性和趣味性。针对不同的故事人物,借用道具,设计声势表演,使学生全身心、多感官、多通道地参与互动,全面感知音乐,使听觉艺术生动形象。在欣赏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以及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培养其核心素养。
(一)串联故事情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上课开始就直接聆听乐曲开头片段,选择音乐所表现的画面,首先确定故事发生在“草原”,再串联故事情节,展开欣赏五个主要乐段,分别是第一乐段“主题一·草原形象”、 第二乐段“连接部·步伐声”、第三乐段“ 主题二·土著行商 ”、第四乐段“主题一变化再现·俄罗斯军队”、第五乐段“两个主题的融合”,再到完整欣赏整首乐曲。
欣赏乐曲与故事情节巧妙串联,贴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类似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欣赏乐曲还有,苏教版八年级“交响组曲选段《海洋与辛巴德的船》”、九年级“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可以采用“听音乐 讲故事”的欣赏方式。
(二)声势表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欣赏过程中,采用“聆听音乐、分析音乐要素、视听结合、演唱旋律、声势表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关键能力。
在“声势表演”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人手一个“沙蛋”,学生通过亲身试验,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学生将沙蛋跟随音乐轻轻摇动,模仿草原上连绵不绝的“风沙声”;将沙蛋有节奏、力度较强地上下律动,表现威武雄壮的“俄罗斯军队”。
另一件道具是柔软精致的“纱巾”,女生人手一条,跟随音乐舞动纱巾,通过“挥舞、划圈、抖动、抛接”等动作,表现出乐句的情绪变化,表现具有东方色彩的“土著行商”。而“步伐声”的表演是最直接的,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拍腿,特别形象。巧妙使用小型打击乐器,声势表演与音乐主题高度统一,与音乐形象相得益彰。学生在音乐中创新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感知音乐形象。
(三)师生合作,共同参与表现音乐
第五乐段“两个主题的融合”是全曲的点题,俄罗斯军队保护着东方土著行商,穿行于中亚细亚草原。乐曲中,分别用弦乐组和木管乐组同时演奏两个主题,听起来既融合又主题清晰。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尝试师生合作表现该乐段。教师选用中音竖笛吹奏“主题二·东方歌调”,中音竖笛与英国管都属于吹管类乐器,音色比较统一;学生整齐响亮地演唱“主题一·俄罗斯歌调”,师生同时演唱(奏)两个主题,中音竖笛柔和的音色与学生规整的演唱,既融合又层次分明,声部清晰。师生共同合作,良好地表现音乐,深入感受音乐。
最后,完整欣赏整首乐曲,结合故事画面和文字说明,凸显交响音画这一作品体裁特点。学生在主要乐段加入声势表演,具体形象地感知音乐;并填写曲式结构,更理性地认知音乐作品。
(四)开阔视野,理解优秀音乐文化
鲍罗丁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这是一个19世界中期出现的俄罗斯作曲家小组,是俄罗斯民族音乐觉醒的中流砥柱,为俄罗斯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鲍罗丁著名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色彩明丽、旋律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鲍罗丁由此表现出深厚的爱国之情、对强大祖国的信心,并用音乐的语言表现出爱好和平的情感。
本节课,学生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在此,教师也进行经验迁移,激发学生,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及建立民族自信。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欣赏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在课堂中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以及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