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明《指向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生活建构 项目中期汇报》
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项目中期汇报
项目名称: 指向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
学习生活建构
项目负责人: 杨 培 明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2018年3月24日
指向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生活建构
项目中期汇报
《指向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学习生活建构》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也是无锡市首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2010年7月,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全球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应适应时代及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进行国际友好学校的校际交流(今年是我校与德国圣布拉辛高中结成友好学校20周年),于2008年开始尝试国际化办学的探索。南菁是国家汉办基地学校,是“锦绣江苏”项目基地学校,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师生访问团,“国际融合”正在成为学校的亮丽特色。近年来,南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这一教育哲学主张,逐渐形成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审美见长、国际融合”的办学特色,这些都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立项以来,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制定了完善的项目建设方案、实施计划和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标准;形成了以课题研究、课程活动开发、教学实践探索促进项目实施的策略,围绕项目进行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稳步推进,相关管理促进机制合理有效;项目实施真正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进行,项目的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等保障机制建设同步推进。
一、系统谋划,确定项目推进机制
制定项目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围绕项目目标,建立了项目实施的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分阶段推进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建立优化项目组织管理机制。成立了国际理解理解素养培育项目团队,团队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务处行政以及各教研组成员组成。围绕项目建设内容,明确成员分工。主要设立了理论研究小组、课程开发小组、教学实践小组和国际交流工作小组。
完善国际理解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制定了项目课程标准,将项目列入学校大美育课程总体方案并明确课时计划。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二、理论研究,构建项目建设框架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是建立在价值观﹑结构分析和社会改革三个基础之上的高品质教育,是在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分析
把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基本视角的梳理,我们发现人类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各个国家、民族文化之间无处不在的差异性和其内在的相通性(或统一性),由此形成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两个核心概念:文化差异性和文化统一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同,比如人类的饮食习俗差别非常大,世界各地不同的饮食习俗并存且互不干扰。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形成各国各民族饮食等生活习俗差异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发展甚至战争等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都代表着这个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对生活的认识及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都有其理性。这些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
在认识到文化存在广泛的差异性的同时,也应看到人类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基于人类的物种特性和长期的跨文化交往而形成的统一性。人类不分种族、民族、性别,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生物基因和感受系统,人类共享伟大的科技文明。鉴于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全人类的命运已变得休戚与共。人类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使我们有可能超越彼此的差异去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使我们有可能化解历史的恩怨,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合作。
基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有必要进行国际理解;基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统一性,国际理解有可能得以实现。而支撑国际理解事业的最原始的诉求,推动人类努力去避免战争、尊重人权、追求持久和平的最强大的力量,其实就是所有人类文化中最普遍的价值追求——对生命的保护。只有在所有人的心中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感,让所有人理解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那些践踏生命尊严、伤害生命的行为才有可能避免,和平才有可能实现。基于以上对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及对国际理解可能性和必要性关系的认识,参考北京教育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构建了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框架(如图1)。
图1 国际理解教育理论架构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南菁解读
国际理解不只是对国际社会以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理解,更是对于全人类共性的理解,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关注;
国际理解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不仅是向外理解国外的文化,也承担着文化自信,推广中国文化的责任;
国际理解不只是停留于理解的层面,更是在掌握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知识与技能基础上的价值认同与行动参与;
国际理解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关注国际社会,更是在领悟社会契约(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进而为和谐社会、和谐国际的实现而努力。
国际理解教育不光是专门增加以国际理解为内容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在现有的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的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四)国际理解项目的核心内容
知识层面:通过对不同的个人、性别、群体、民族、国家、种族以及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体系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差异性),对整个人类在起源、遗传特征、科技文明、审美艺术、共享价值观、共同的命运与困境等方面的认知(统一性),以及不同文化和民族相互交流促进发展,因误解、歧视、仇恨和战争导致灾难的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自身、自己民族国家与他人、其他民族与国家的不同与相同。
价值观维度:引导学生树立对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宽容精神,尊重生命和人的基本权利,追求社会公正、民主与平等,反对暴力,热爱和平。
交往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平等交流的能力、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和冲突的能力、以不同立场和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在一个差异化的世界中与其他人共同创建交往规则、并在共同规则的约束下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责任感形成: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使其能够以富有责任感的态度关心人类所有个体和群体的命运并愿意为全人类的福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拥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命的广泛的同情心,使其能够从制度的、历史的和大文化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冲突和困境进行初步的思考。
世界公民素养:促使学生成为具有全球化意识的、热爱和平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的世界公民。以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交往实践为基础,学做世界公民。了解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规则体系,了解中国参与的世界组织,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三、实践探索,创新项目实施路径
(一)项目建设的框架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任务、方法、评价等内容对于学校现行的教育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推进。因此,必须明确项目推进的重点和路径,建立项目实施的运行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学校以国际部建设为阵地,课程建设为载体,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展开国际理解教育探索。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项目建设框架
(二)项目实施的路径
南菁高中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建构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具体包括:丰富学习领域,拓展国际视野;感悟多元文化,提升教育品质;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世界公民。课程构建可分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乡土人文理解”、“异域文化理解”、“人权和命运共同体教育”、“和平与公正”和“环境保护教育”等五大领域,具体设计了如下六条国际理解教育实施途径。
1.坚持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课程和教材中能够承载国际理解教育目标的内容,结合学科特性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题,探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跨学科渗透教学。重视立足课堂,坚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思想,让课堂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阵地。
2.开设校本课程。结合学生年龄水平和认知特点,合理设定各学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整合资源,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引进部分优秀国际课程科目,丰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3.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促进国际理解教育与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延伸国际理解教育课堂,将国际理解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践行“尊重、包容、和平、公正、合作”等国际理解教育核心价值理念。
4.开展友好交流。加强海外友好学校建设,通过与友好学校开展长期稳定的交流互访、互设网上选修课程、项目合作、师资互换等活动,促进学生间的跨文化理解、增进友谊,提高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加大聘请外籍教师力度,借助无锡市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宝贵机遇,挖掘利用在锡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和高校外国留学生等资源,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形成推进工作的社会合力。
5.组织研学旅行。组织学生赴海外修学旅行,学校在课外教育引入研学等方式作为课内教育补充;支持学生参加与海外友好学校在文化、体育、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青少年比赛,让学生从直接的对外交流中获得开展国际交流的经验。
6.培育学生社团。利用学生社团的学生自治性和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成立各类跨文化理解社团,通过加强与海外友好学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互动、学习借鉴,不断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形式,举办学生喜闻乐见、具有鲜活时代特性、展示多元文化魅力的各类活动,增进广大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四、立足发展,项目建设成效初显
(一)国际部课程教学体系建构
2016年3月南菁和狄邦教育集团合作开办A-Level课程,该课程中心得到了江阴市委市政府、江阴市教育局、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目前有三个年级共有101位在校学生、10位外籍教师、20位南菁高中的老师参与管理。南菁英美国际高中菁英课程中心育人定位是“南菁人、中国心、世界观、国际范”,希望学生“从南菁高中走向世界一流大学”。与狄邦教育集团合作近两年来,南菁国际部走班授课的个性化、课程开设的多元化、学生社会活动的系列化、升学指导团队的专业化等特色使南菁高中的国际化教育充满了活力。
1.课程开设系列化——课程是关键
专业课程:2016年国际部引进世界上先进的高中课程体系──即被誉为英国金牌课程体系及世界高等教育通行证的剑桥高中课程(A-Level)作为文凭主体课程,加入美国课程(AP)作为选修,推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英美国际高中菁英课程”,并通过了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的审核, 并获得授权代码CN420, 成为其国际考试中心。其中A-LEVEL课程中的英语学科能有效支持学生达到相应国家入学语言要求。
特色课程:除了A-LEVEL课程规定的专业课程外,我们开设了多门特色课程。德语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多方面感受新的语言魅力;开设了多门选修课程:数学创新发明法、戏剧、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计算机创课、烹饪、英式橄榄球、高尔夫课程。真正做到让课程与生活相结合,让课程与能力相匹配。
传统课程: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国画、国乐、中华传统文化;引入篆刻、衍纸课程,既体现我们对中华传统的传承也体现我们与国际课程的接轨;坚守“南菁人、中国心、世界观、国际范”的育人定位,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价值取向。
2.社团活动特色化——活动即成长
南菁知名校友顾明远先生说,“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国际课程中心的学生更应注重在活动中成长。学生通过文书主动申报,升学老师创设答辩平台,师生一起论证,层层筛选,形成了目前国际部学生创立的四类10个社团。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部特色社团
类别 |
社团 |
简介 |
艺术设计类 |
创意社 |
通过手工制作不同的作品来装饰南菁国际部,同时也把成熟的创意和设计流程带到周围社区,教大家动手为自己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创意的礼物。 |
菁音社 |
集表演与音乐交流于一体的创意社团,以同学们了解音乐,交流音乐,创作音乐为主。 |
|
人文社科类 |
文学社 |
为国际部的同学们提供的文艺创想平台,通过制作国际部的年刊记录国际部同学的所思所想。 |
历史社 |
将传统的历史知识整理成不同的主题在国际部甚至是江阴的部分社区做推广,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从了解历史开始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
|
年鉴社 |
无论是在国际高中还是国外的高中,Yearbook——年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包含了学校的整体介绍和具体活动,是代表学校的brochure——手册,还包含了对于每个同学的具体介绍,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的地方。 |
|
体育健康类 |
体育社 |
旨在帮助同学们在出国之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体育实力,为未来的海外社交打下基础。 |
弓道社 |
通过讲解弓道的理论知识结合弓道射击的实地操作,让社员熟悉掌握弓道的技巧。 |
|
兴趣探索类 |
商业社 |
通过丰富多样的与商业有关的介绍与讲座,同学们会对未来的国际市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专业规划有更加明确的目标。 |
环保社 |
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主要从垃圾分类、大气污染、废品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将经常在校内校外开展各类环保项目及公益活动。 |
|
物理社 |
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转换成有趣的物理现象,同学们一起探索,一起来论证和挑战传统的物理知识。 |
3.常规管理气质化——常规是基础
为人品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同学相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尤其是交流,真正需要做到大声而不失涵养,大胆而不失稳重,大气而不失底蕴;感恩父母能力,低调处事等,让“南菁气质”(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内化在学生的品质中。
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进行过程化管理,所有的出勤、作业完成、考试成绩、实验参与度等都会作为评价指标列入评价系统,构成GPA的考核项目,这样增强了学生自我的约束力。
活动能力培养:成立国际部学生会,将阳光体育健康节、南菁微马、艺术节、新生联谊晚会,元旦、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策划活动都交给学生。学校各景点的英语讲解也由国际部学生承担,在向来宾介绍南菁文化的同时,一方面让他们的口语表达更自信,另一方面更增进了一份对南菁文化底蕴的领悟。
国际部成立两年来,同学们已经在国内和国际比赛和考试中成效初显:竞赛类:2017年3月的AMC(全美数学竞赛)中,俞子煌获得了全球成绩前2.5%的排名;姚怡君、施逸、诸睿桢、卜亦飞等同学在2018年1月无锡市第二十届中学生英口语电视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陈怡婷同学在2018年3月全球放榜的AMC(美国数学竞赛)中取得111分好成绩(晋级线为93分);发明类:2017年4月首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上,吴宇飞、蒋诚昊,徐宸敏、陈怡婷,熊子洋分别获得国际创新发明一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活动类:2017年7月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征集15名热爱环保的青少年,参加香港环保夏令营,在激烈的选择和角逐中,我校国际部就有陈静、刘沁曦、缪沁蕊等3名同学胜出并出席该活动;陈静、桂瑞言同学在2018年3月被Pioneer(国际先锋学术项目)录取,成为无锡市史上被Pioneer录取的唯二学生;体育类: 2017年11月,韩骐泽获江阴全运会游泳项目50米蛙泳冠军、自由泳亚军,朱雨晰同学获得江阴全运会游泳项目50米自由泳第四名。CIE统考:在2017年5月全球统考首考结果战绩已经让人感到欣喜:IG的同学中:4A*以上比率为31%,4A以上比率为72%,3A以上的比率占87%;AS同学在单科成绩中同样喜人:数学得A率100%,物理得A率82%。2017年10月高二桂瑞言同学SAT首考获得1560的高分(满分1600),位列全球总分排名的前1%。第一届高三学生已经收到90份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的顶尖名校录取通知书(见附录1),并获得总金额过16.8万美金的奖学金。
(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构
1.打造“体系化”校本课程
课程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南菁高中综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特点、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对未来教育的思考,系统构建了两轴三级五域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国际理解教育是该体系中“公民社会”类课程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五大学习领域为:本民族文化理解;异域文化理解;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围绕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参照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EIU)课程开发框架(如表2),根据南菁高中的实际情况,学校已经开发并排入课时计划的“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的校本课程有21门(如表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力求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性和建构意义,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发展积极与负责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参与公民行动的重要技能,使学生建构自身世界观和跨文化学习观,成长为一名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表2 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EIU)课程开发的框架
主题/内容 |
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 |
评估和鉴定 |
·全球化与社会公正 ·文化多样性,尊重与团结 ·可持续性 ·人权 ·和平与公正 |
·合作活动课程,课外活动 ·基于行动 ·态度形成 ·教师定位 ·认知与同感部分 ·解决问题 ·受文化影响的应答 ·民主课堂 ·包容 ·冲突解决与转移 ·合作学习 ·鼓励创新 ·小组学习 ·非语言方法 ·对和平和人权的敏感度 ·讲述故事 |
·提供参与机会 ·共同思考 ·对话 ·授权 ·价值观形成 ·教学实践 ·具有改革能力的知识 ·对和平与人权的敏感度 ·批判性世界观 ·语言敏感度 ·性别问题敏感度 ·原住民权利 ·事实 ·调查 ·成果 |
资料来源: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办公室(UNESCO Bangkok office).国际理解教育(EIU)和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培训项目设计 - 培训者指南 [M].泰国曼谷,2006:11-12.
表3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
主题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中华民族文化和乡土人文理解
·异域文化理解 ·人权和命运共同体教育 ·和平与公正 ·环境保护教育 |
论语选读 |
方 丹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高海华 |
|
国兰与文化 |
宋龙福 |
|
人文阅读——《西厢记》之美 |
杨慧芳 |
|
艳韵·清风——国画临摹与创作 |
王 姣 |
|
江阴考古及文物鉴赏 |
黄 敏 |
|
中学生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 |
曹圣军 |
|
南菁文化与国际理解 |
薛权开 |
|
新闻周刊 |
沈 莉 |
|
大国崛起 |
李 丹 |
|
走向全球的中国经济 |
夏梅花 |
|
电影大师经典作品鉴赏 |
卢 俊 |
|
涉外旅游英语 |
李现宝 |
|
周游列国 |
梁干桥 |
|
欧美经典电影台词赏析 |
王 蓉 |
|
美国高中化学课程探析 |
李宗华 |
|
建筑赏析与模型制作 |
叶先进 |
|
德语 |
张 燕 |
|
公众演讲 |
Charles N. Baldis |
|
英语戏剧与表演 |
Eluny |
|
STEAM课程 |
李晔博士 |
2. 探索“融合性”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融合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都具有与国际理解相关的教育契合点。比如,在2017年底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语文课标》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要“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理解多元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学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其它如历史、音乐、地理、政治、美术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也都有相应的关于尊重多元文化和全球意识培养的要求。目前,项目组成员探索出三种方式开展“国际理解学科渗透”的研究和实践。一是课堂教学中,在保证学科自身教学目标完成、把握学科原有特质和要素的基础上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升华;二是根据各个学科的自身特点,梳理出适合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点,开发“嵌入式”学科渗透专题、主题资料库;三是研究国外主流学科教材,分析研究不同国家在同一门学科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呈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性,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如表4是项目组老师们研究开发的各科国际理解教育的学科渗透主题。
表4 南菁高中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主题
语文 |
中西文学比较 |
数学 |
高中数学集合概念中国苏教版教材与国外的比较 杨培明《基于学科融合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研究》获2017-2018学年江阴市教育科研专项资金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