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海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海华 主编
目 录
第一课时:天文常识……………………………………………………………………4
第二课时:地理常识……………………………………………………………………9
第三课时:历法常识……………………………………………………………………14
第四课时:风俗常识……………………………………………………………………19
第五课时:礼仪常识……………………………………………………………………23
第六课时:称谓常识……………………………………………………………………30
第七课时:姓名字号……………………………………………………………………34
第八课时:教育科举……………………………………………………………………38
第九课时:官职典制1…………………………………………………………………43
第十课时:官职典制2…………………………………………………………………46
第十一课时:酒文化……………………………………………………………………49
第十二课时:茶文化……………………………………………………………………53
课程特点 |
本课程依据初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部分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知识,针对高中生学习需要适当拓展延伸,每一讲由激趣导入,若干个知识介绍构成课程主要内容,再辅之以练习与资料。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及学习效果以听、说、讲解、欣赏、竞赛活动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
课程目标 |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和必修课程及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使同学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拓展人文学科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铸民族魂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课时:天文常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天文常识常用词,熟记四象寓意。
2. 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慨然长叹:“吾命在旦夕矣!”姜维问其故,诸葛亮道:“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姜维说:“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诸葛亮道:“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姜维遂前去安排。时值八月中秋,银河灿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诸葛亮在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然后拜祝道:“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之后几日,诸葛亮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及至第六夜,诸葛亮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心想再有几个时辰,禳星延寿即可大功告成。…… (《三国演义》第134回)
这是《三国演义》第134回中介绍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想用祈禳之法延续生命的一段文字。古人经常通过夜观天象来预知吉凶。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古代天文常识,我们似乎也能摸出一些门道。
(二)知识介绍
1.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
《尚书·尧典》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mǎo),以正仲冬”四句话,说的就是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诗经·小雅》中的这段话,不但记录了一次日食,而且表明已经以日月相会(朔)作为一个月的开始。
战国时期已有天文学的专门著作,二十四节气也逐步形成,完整名称见于《淮南子》。
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几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家事生活,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七月流火” 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九月授衣”的意思是九月份来临的时候,快到到冬天了,于是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
2.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1)五纬与七政
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金木水火土合起来称为五纬。又称五执。 《史记•天官书》:“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的七天。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2)金星
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荧星、明星 ,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诗经》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金星说的。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太白星是五行中金曜,即金之精,传说为西方白帝之子。
(3)木星
木星古名岁星,又称摄提、重华、经星。《利簋( guǐ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岁星是木曜,即五行中木之精,为东方苍帝之子。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故名岁星。
(4)水星
水星又名能星、辰星、钩星、司农 。辰星是水曜,即五行中水之精,为北方黑帝之子。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 ,就是一个例子。
(5)火星
火星古名荧惑、赤星、执法、罚星 。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
荧惑星是火曜,即五行中火之精,为南方赤帝之子。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诗经》 “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6)土星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地候 。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镇星是土曜,即五行中土之精,为中方黄帝之子。
3.二十八宿与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1)黄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 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2)星宿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 dī )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之为四灵之物,主理春夏秋冬,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春天配以东方,其灵物为苍龙,苍龙代表了春天的生机、万物生长之气。青龙的生气勃勃,这就等于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夏天配以南方,其灵物为朱雀。朱雀即是红色的火雀,夏天,天气炎热,所以就以红色火作代表。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秋天配以西方,其灵物为白虎。 秋天带有肃杀之气,古时行刑亦多于秋季,称之为秋决,而且秋天来临,树黄叶落。所以白虎正好代表秋天的落寞、肃杀的气氛。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冬天则配以北方,其灵物为玄武。所谓玄武,即黑色的大龟,因为龟有收藏之象。黑色代表收敛。冬季时候,花草树木不再繁盛,动物亦冬眠,有着收藏之象。所以,玄武正好代表这个季节。
4.古籍中与天文有关的其他词语
【华盖】
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
屈原《九歌》:“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文曲星】
星宿名,北斗星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 暗度。”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三)学以致用
1.为便于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中国古代很早就将黄、赤道附近的天区分为( )
A.黄道十二宫 B.二十八宿 C.360度 D.三垣
2.我国古代将木星称为什么?
A.岁星 B.启明 C.长庚 D.荧惑 E.镇星
3.月食出现的时候,地球、太阳、月亮是( )排列的。
A.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 B.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中 C.太阳在地球和月亮之间
4.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华盖星,运气如何?
A.好 B.不好 C.一般
5.曹植诗“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两句诗中提到的参商指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中的两宿。人们根据这两个星宿的位置多用参商来比喻什么( )
A.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B.比喻不久就能相见。
C.比喻相逢的欢喜。 D.比喻世事的无常。
6.《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这里的“东曦“指的是( )
A.春天 B.太阳 C.月亮 D.东风
【参考答案】
1. B。
2. A。
3. A。
4. B。
5. A。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6. B。
第二课时:地理常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地理常识常用词,熟记古今常见地名。
2.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样一组古诗文:
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赤壁之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同学们可以看到在这四句古诗文中都有一个数字,并且与后面一个字构成一个整体,“四海”“六合”“八荒”“九州”,大家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吧?(天下)我们古诗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地理常识方面的常用词,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介绍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如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
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
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如《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今常见地名】
如大都指现在的北京。
东京、汴京指现在的开封。
京口指现在的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指现在的南京。
临安指现在的杭州。
姑苏指现在的苏州。
广陵指现在的扬州。
会稽、山阴指现在的绍兴。
长安指现在的西安。
奉天指现在的沈阳。
直沽指现在的天津。
(三)学以致用
1.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下对“阳”的方位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宋元时期是带有指行政区域和军区的性质。
B.《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华山。
C.“江河”在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过秦论》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河”就专指黄河。
D.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襟三江而带五湖”。其中“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4.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其中“关”和“山”分别指雁门关和泰山。
5.五岳中“南岳”指的是恒山。
6.“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7.请调查“无锡”和“江阴”的古称及其原因。
【参考答案】
1.A(相关知识:古代用阴阳作为山水方位的代称,具体是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2.B(“山东”之“山”指崤山。)
3.×。“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4.×。“雁门关和泰山”应为“函谷关和崤山”。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
5.×。“南岳”应为“衡山”。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6.×。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公输氏,名班,因是鲁国人,惯称“鲁班”。
第三课时:历法常识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历史上常见的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
2.掌握干支纪年法的换算,熟记二十四节气及其特征。
二、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过去算命先生给人们算命时,首先就问出生年、月、日、时,并推算出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这正好是八个字,所以算命也叫做算“八字”。古时候的占卜、星相者,给干支又赋以方位、五行之说,例如十天干的甲乙代表东方,为木,丙丁代表南方,为火,灰辛代表西方,为金;壬癸代表北方,为永,戊己代表中央,为土。在民间的习俗中,又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它们是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午属马,未属羊,中属猴,酉属鸡,戌属 大,亥属猪。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对于历法常识的学习或许我们也可以做一做“算命先生”。
(二)知识介绍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 王公纪年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代。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注意:年号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干支纪年法,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1~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0后接1,地支0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0、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
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
(3)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2、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3、纪日法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古代的月相纪日法
月相纪日法(最常用)。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九为农历每月的十九。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三种:
(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表。
天色纪时 |
夜 半 |
鸡 鸣 |
平 明 |
日 出 |
食 时 |
隅 中 |
日 中 |
日 昳 |
晡 时 |
日 入 |
黄 昏 |
人 定 |
地支纪时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现代纪时 |
23-1点 |
1-3点 |
3-5点 |
5-7点 |
7-9点 |
9-11点 |
11-13点 |
13-15点 |
15-17点 |
17-19点 |
19-21点 |
21-23点 |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 “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3)五更报夜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夜间时辰 |
黄昏 |
人定 |
夜半 |
鸡鸣 |
平明 |
五更 |
一更 |
二更 |
三更 |
四更 |
五更 |
现代时间 |
19-21点 |
21-23点 |
23-1点 |
1-3点 |
3-5点 |
5.二十四节气
农历根据太阳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其中,十二个为节气,十二个为中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