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涵泳文本语言 领悟文章内涵

发布日期:2018-09-26 17:55:30     来源:chenyoubao

涵泳文本语言 领悟文章内涵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刘正旭

内容提要:现阶段,为了满足语文课堂的“热闹”需求,文本解读出现泛化倾向,本文结合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多比较、多归纳、多体会的实施建议,以《兵车行》、《鸟啼》为例,阐明涵泳文本语言的基本方法,进而能领悟文章内涵。

关键词:涵泳 语言 领悟  内涵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似乎越上越热闹,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小组合作探究、课外阅读拓展等等,不一而足。其好处在于纠正了课改前语文课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和语言、语法知识的刻板模式,人文精神得到张扬、学生主体得到尊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丰富。其弊端也很显见,现在课的热闹常常源自课件、表演、讨论等表面的形式,而不是由文本引发的,更不是因学生心灵共鸣而起的,也就难怪有学生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了。笔者以为,来自文本语言和心灵深处的热闹才是真的热闹,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可见,在那个时候,叶老就提出要从语言的角度“悟通”文本,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更为难得的是,叶老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方法修辞的原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比较、归纳、体会,这些看起来老套的方法,事实上也是最有效的涵泳语言的方法。笔者以《兵车行》、《鸟啼》(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等课文的教学为例,加以阐释。

一、比较关键的词句,品出内涵

古人云,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笔者认为,有鉴别才有说服力,才能将语句的内涵把握得更准确。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比较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比较方法。

1.换词比较。这是最常见的比较方法。《兵车行》开篇送别的场景很让人揪心。“牵衣顿足拦道哭”“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和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唐诗鉴赏辞典》),将悲愤之情推到了一定的高度。在此之前,“耶娘妻子走相送”也颇具感染力。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比较环节:是否可以将“走”换成“来”?答案是明显的,开篇已经告诉我们车轮已经滚动起来了,战马也发出了嘶鸣——队伍已经出发了,这个时候不跑恐怕来不及送了,所以不能换。再联系背景看,“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走”字还体现亲人突然被抓、又急促押送出征的场景。其背后是强权的蛮横无理和不可抗拒,征夫被抓,老弱妇孺留在家里,一切生活的重压从此要他们来扛起。由此,作者除了表达对征夫同情之外,还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担忧,浸润着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2.增删比较。《鸟啼》一文,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应该向鸟儿那样面对严冬,面对死亡,面对苦难,面对绝境,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抗争,换言之,要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文章的结尾部分有“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的表述。我们可以设计教学环节将其与删掉“能”字的句子,即“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两句的比较——“不能”强调主观能动,“不”侧重客观陈述——“不能”句,不是说鸟儿没有哀伤、静默、追随死亡,而是说鸟儿克制了这样的情绪,这是对死的正视。“死去的,就让它死去”这是对死的豁达。“它们禁不住放声高唱”,这是对生的肯定。通过比较,我们就能逐步解读出“向死而生”这个哲学思考在作家劳伦斯笔下的内涵。

3.调序比较。仍以《鸟啼》为例。在第六节的品读过程中,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谈对“当冬天抑制一切时,深埋着的春天的生机一片寂寞,只等着旧秩序沉重的阻碍退去”的理解。当学生遇到障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以“春天的生机”作主语,该如何表达?答案明确后,句子的含义也就显见了:春天的生机深埋在冬天的抑制里,生命的潜力正在伺机释放!一旦时机成熟,鸟儿就能歌唱、就会复生。再追问一个问题“本节中还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这样的意思?”“顷刻间”“突然”等的表明生命力萌发迅速、不可抑制的词语就自然被发现。学生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生命力爆发这一抽象概念了。这样的比较还完成了语句转换的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二、体会语句的情意,悟出情感

体会是体验领会之意。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它不会游离于文本之外,更不会遥不可及。仔细体会语句的情意就显得比较重要。

体会的方法之一是诵读。《鸟啼》的第十一节有这样几个句子:“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恐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三个“我们知道”的句子设计了两种不同重音的读法,一是重音放在“我们知道”上,二是放在我们知道的具体内容上。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表面上看,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告诉我们曾经的伤害多么残酷、让人疼痛。但接下来的转折(“但”)才是语段表述的重点,“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作者告诉我们,新的世界正光芒摇曳,不能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和伤痕中。因此,把重音放在“我们知道”上,作者的豁达就在语言上得到外显了。

品析关键词也是体会的重要方法。《兵车行》中的“纵有健妇把锄犁”句和“况复秦兵耐苦战”句。“纵有”是“即使有”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可能没有。再退一步,即便有健硕的妇女,也种不好庄稼。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杜甫所指的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经济的停滞。“况”是“况且”之意,骁勇善战的秦地之兵尚且“不异鸡犬”,更可况其他士卒、广大百姓呢?诗人揭露的意图就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三、归纳语句的含义,通达思想

归纳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归拢并使有条理;二是与“演绎”相对,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的是归纳段落大意,忽视了对文本理解必不可少且大有可为的词语内涵的归纳。当然这类词语往往出现在诗文的结尾部分。

以《兵车行》的教学为例。讲《兵车行》,很多人会将目光聚焦于唐朝开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不幸,聚焦于作者对唐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事实上,这个解读并不完整。我们抓住诗的结句,仔细玩味,就能悟出作者的情感。诗歌的结尾是这样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一句以景作结,蕴藉深远。尤其是以“哭”字,归纳一下,确实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鬼哭什么”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哭”字有如下作用和内涵:一是照应篇首的“人哭”,二是深化诗歌主旨。“鬼哭”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关照:哭自己、哭家人、哭社会。哭自己少小离家戍边、老大还要继续艰苦戍边,哭自己叶落无法归根,哭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哭家人饱受官吏压榨、甚至心理反常,哭父母老年丧子、哭妻子中年丧夫,哭子女幼年丧父;哭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更重要的是“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样的社会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了,或许以后还会继续下去。把杜甫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他在作品中反复流露的悲愤之情和悲悯情怀才能呼之欲出。诗人诗史般的叙述和诗圣的情怀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还有前文说的《鸟啼》。当我们在比较中归纳出到劳伦斯对死的正视、对死的豁达、对生的期待,将“向死而生”具象化之后,我们才能理解作者真挚的情感——豁达与期待。具体来说,当生命被生活推向困境的时候,我们应该向鸟儿一样展现出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直面艰难困苦,笑傲风霜雪雨。

 

要在真正意义上达到“领悟文章内涵”,语文老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还要养成“涵泳文本语言”的习惯。就现阶段的情况看,我以为语言品读的习惯或许更重要,能力差点不要紧,毕竟是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没有习惯,就可能在表面的热闹中贻误学生。当然,语文老师还要会学生所会,认学生所同,缩短和学生的情感距离。这样,老师、学生、文本才能更好地沟通,进而共同在言语的世界里享受精神、思想的大餐。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月第2

4.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月版

5.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月版

 

 

本文发表在2013年《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第12期上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