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融合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融合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徐凌 贡和法
本文已刊于《教育视界》2018年第5期
摘 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下教学的主要趋势,随着对政治教学过程的不断改善,关于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融合下的课程评价体系也亟待进一步的研究。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平板电脑与互联网等多媒体工具、动态评价的理念都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本文从如今评价体系的问题域出发,针对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融合这一教学趋势,借鉴PISA评价观重构“以人为本”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政治教学 课程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强调在课程的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更是以“翻转课堂”为案例进行了相关教学设计,这促使了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深度融合。而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中担负着监督和导向的指挥棒的作用,为了适应政治教学信息化的倾向,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向呼应,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也是现行教育科研的重要工作。
一、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
尽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善,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是课程评价却没有跟上教学模式的转变。李秉德在《教学论》中认为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为: 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素、教学机智。[[1]]据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以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评价的着眼点,尤其是政治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与教学过程不相匹配的评价误区。
1.评价目的重结果、轻发展
学业水平测试追求结果的现状,导致学校为了升学率、教师为了职称、家长为了名誉等诸多原因,使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也寄托于选拔和甄别的目的上,考试和测验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标准。这种绝对化、功利化的评价制度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呈现一种缺乏生命力的趋势,不符合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
2.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点,但评价标准却过于单一。统一的量化表套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导致教师容易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缺乏学科特色和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单一的评价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主体重教师、轻学生
政治教学的评价对教师的“教”的评价权重所占比例过大,而对学生的“学”的评价权重则过小;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基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学评价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管理者等多种主体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这种‘脱离生情’的评价,其价值取向往往会导致教师将备课精力集中投入到如何‘表演’中,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2]]反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
4.评价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政治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或是学生的学科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的题目设置往往有标准答案,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考量有所忽略,致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脱节。知行分离,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致使德育功能被弱化。
5.评价方式重量化、轻质性
目前政治课程评价以纸质考试、绝对分数为主,就是所谓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评价一般是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来进行;此外,教学评价将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等评价指标孤立,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评价。相脱离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科学测量和认识教学的真实状况,只拿分数来衡量难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思想上的交流。
二、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路
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指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现代化设备、信息资源等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核心素养;这种教学形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了多次的尝试与研究,最新版的课程标准中便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融合带来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影响,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这就要就建立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1.背景: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深度融合
政治知识的教学具有时代性、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注意知识的关联性和抽象性,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将独立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视频和音乐的使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将枯燥的语言文字用生动的图片、精彩的视频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性。
多媒体设备如平板电脑的使用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相关情境,设计和发布问题,学生则利用平板电脑查询、分析相关资料,在信息资源和信息设备的主持下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等有所增强。
信息技术资源等的有效选择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政治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人力、物力等的限制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常被忽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网上实践活动区域”,主要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社区服务、爱国教育馆等,通过网站上的在线参观、在线实践、在线交流等模拟形式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教学的各方面融合了信息技术,成为了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式,也丰富了学生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评价体系的更新,针对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构建符合信息化环境的评价体系。
2.依据:PISA评价观
新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借鉴了PISA评价观的内容。
PISA是英文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简称,意为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是OECD策划的一项国际性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3]]PISA评价观主要是为了对15岁左右的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做一个评估,评价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及科学能力,这都是学生能更好地生活的必备能力;此外,PISA评价观要的不是一份成绩单而已,它通过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影响其能力发展的各因素(例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如此评价就不只是“成绩表”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批注”。
PISA评价观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PISA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具有面对实际生活挑战的能力,就必须在阅读、数学、科学等领域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评价观正适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也给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和方法的拓展。而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关键能力愈受重视的时代,道德素养也是教学评价不可比拟的成分,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公民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教学评价应将两者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各种阅读、数学、科学等关键素养之时,让学生拥有合格的道德素养和生活素养是必须的。
三、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
针对现存评价体系的问题域,借鉴国际素养PISA评价观,在信息技术和政治教学融合的环境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1.转变评价观念,更新评价目的。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应该将重心放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完成以选拔和甄别为目的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转变,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素养的评价,构成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为主、学科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体系。
2.制定评价图表,具体评价内容。
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制定一个系统综合的评价表,合理地将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融入其中。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就四项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表,根据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素养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四个等级,以评价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但仍旧需要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的构建。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评价体系 |
||
评价项目 |
评价指标 |
|
学生 |
学习表现 |
学习兴趣 |
学习方式 |
||
课堂参与度 |
||
学习效果 |
||
信息能力 |
信息意识 |
|
信息搜索能力 |
||
信息筛选能力 |
||
信息加工、整理能力 |
||
课堂信息技术在线操作能力 |
||
学科知识 |
基本概念的熟记 |
|
基本方法论的掌握 |
||
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
||
实践调查、拓展知识的能力 |
||
核心素养 |
政治认同 |
|
科学精神 |
||
法治意识 |
||
公共参与 |
||
教师 |
教育观念 |
教育目的 |
角色把握 |
||
师生观念 |
||
时代意识 |
||
信息能力 |
获取、筛选、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
|
选择、制作、发布教学材料的能力 |
||
熟练使用各种信息设备、软件的能力 |
||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资源开发、创新的能力 |
||
教学能力 |
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力 |
|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 |
||
课堂环境、师生互动的把握能力 |
||
教学语言、教学文字的表达能力 |
3.综合评价方式,辅以特殊职能。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合,根据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纸笔测验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并没有取缔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将考试的目的进行了转变,考试不再是选拔甄别的手段而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在线随堂检测,渗透符合阶段性学习的简单习题,帮助学生检测学习状况;在课后通过纸笔考试例如小考、月考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点。纸笔测验应重视测试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漏洞,改变复习方式和考试习惯。
(2)实践活动法: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法、运用网络数据自动生成和分析对课堂活动的展开进行观察,分析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通过在线实践活动教育的相关表现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评价。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丰富教师的教学评价范围。
(3)档案记录法: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能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添加过程和结果分析而对学生的动态发展进行评价。教师有计划地收集各次考试以及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相关材料并且进行等级的划分和原因的分析,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成长记录袋的分析和交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评价方法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是在量化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
除却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财力、技术的支持。评价工具的选择、构建与使用需要各教育部门的统筹与协调,需要学校的全力支持,需要教师对相关模型的熟悉,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以建立真正适合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政治学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芳.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其重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4.
[3] OECD. A Profile of student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R].Learning for Tomorrow’s World-First Results From PISA.2003[EB/OL].
[4] 丁宇希.新课改下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的初探[J].中学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