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审思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也说“白描”
[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由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审思语文高考中的一系列问题,希望引起语文界同仁的思考、研究和讨论,以期获得建设性的成果。使语文高考成为推动语文教学和语文课改的强劲动力。
高考前夕,到北京市铁二中讲课。针对某种强调专业术语,忽视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的语文备考现象,我一如既往地表明自己反对在语文备考中死背专业术语的态度。谈到诗歌鉴赏,我强调“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泡”开诗歌。至于回答问题,只需要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展开即可。
讲座结束,一位青年教师问我:“您说不用理会那些专业术语?”我说:“没错,用自己的话回答就行,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好。用不着去趸那些‘诗歌流派’‘表现手段’‘修辞方法’的名词。”这个小伙子问:“那高考题中的‘白描’呢?”
是啊,那一年“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中有“白描”这个专业术语呀。
这位老师指的是2006年北京卷第12题。题目要求“鉴赏”的诗歌是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题目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是: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看来,尽管“参考答案”里有“意思对即可”的表述。但“白描”一词,仍然在语文老师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按《现代汉语词典》,“白描”解释为: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果严格按照“参考答案”,那就必须答出“白描”这一专业术语;就算按“意思对即可”的从宽要求,也需要答出“简练单纯”或“不加渲染烘托”的意思。但是在考试里,能这样作答的同学少之又少。例如,下面的回答最终也都得到了阅卷的认可:
①本诗表现了诗人与村人悠闲共处的生活乐趣。“佳日”“登高”体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体现了作者与村人融洽的感情;五、六句用顶针的手法体现了朋友间深厚的感情;最后两句体现出远离世事,自力更生的乐趣。作者在清新的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
②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悠闲,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乐趣。作者一一叙述了好天气里登高赋诗,这是一种悠闲;与邻居随意而饮,与朋友谈笑风生,这是一种惬意;躬耕田野,自给自足,这是一种充实。田园生活的乐趣跃然纸上。
在阅卷实际中,题目第二问“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所考查的意图完全落空。
阅卷打塌,没了标准。但对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可是影响深远。来年,乃至此后若干年(有一本畅销的备考资料,就名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白描”都势必成为语文老师要帮助同学弄明白的专业概念。“白描”,并非高中“教学大纲”,也非高考“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却因命题专家率性一用而平添成为语文的负担。
语文老师总不能只讲一个“白描”吧,那与之相对的“渲染烘托”也得说清楚呀。不会只有一个“白描”吧?“黑描”呢?这倒是没有,但是可有“越描越黑”。还有“越描越重”,还有“轻描淡写”,还有“描龙画凤”……
不开玩笑了,严肃一点。和“白描”并列朝堂的写作手法,可是林林总总:描状、赋陈、咏物、相生、转承、虚实、倒插、逆挽、反接、突接、仿效、点化、起兴、曲喻、比体、衬垫、衬跌、顿挫、用事、层递、复迭、错综、点染、侧重……命题专家比我学问大多了,我可说不全。很多备考资料,就津津于铺排诠释这些专业术语。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命题专家有意无意的一笔“白描”,扭曲着中学语文的方向!而在“语言、形象、感情”的诗歌鉴赏关键点上,“参考答案”又给得相当荒疏。题目要求“具体说明”,而“参考答案”十分笼统。
高考承担“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和“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这样两个“有利于”,不是凭空的,而是要通过具体问题体现的。
“表现了什么乐趣”,是就“感情”层面提问。“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是就“形象”层面提问。我们当然应该启发同学们读懂诗歌,从“语言”入手,逐层理解。比较完整的思考应该是这样的:
陶渊明的这首“闲居”,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乐趣。诗人在与乡邻的交往中体会到浓浓的自然、质朴、真诚、醇厚、愉悦的情愫,这让他觉得由衷的快乐和满足。这种乐趣是通过朴实的描述和抒情表现出来,洋溢在全诗字里行间的。开头两句描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诗人的感情和兴致,缘自和谐的人际氛围,他要用诗歌来吟咏。中间六句对生活情景的描述展示出这种乐趣的具体内容。经过邻家门口就要打招呼,有酒便一起来喝,彼此关系亲切、自然;农忙时各自去忙,稍有闲暇就会思念,相互交往浓醇、无碍;相互思念就披衣聚谈,说说笑笑从没有厌倦的时候,亲如一家,无拘无束。结尾四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这种和谐的、完全不同于官场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的珍惜留恋和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在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中率意介入专业术语,是把鲜活、具体的问题简单化、教条化,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我不同意那种“诗人使用了****的方法”的说法。专业术语不是中学语文的根本,只是对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解释。例如“共产党像太阳”这句歌词。创作者并无意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他只是发自内心地把对共产党的感受表达出来。我们解释一下,才谓之为“比喻”。简单的做法,会使中学语文走入死背术语教条的泥淖。请命题专家三思而慎为。
也说“含意”
指问某一词句的“含义”或“含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目。
词语的意义,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等,都属于比较固定的,在语言交流中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意义。“含义”,无论是词,还是句,应该都超出这一固定的层面,指词句所包含临时性的意义。
含意,一般指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所指也并不是诗文、说话等一般的意思,而是某种特定的意义。
含义、含意之间会有细微差异吧?前者一般指较小的语言单位,后者一般指较大的语言单位。而在指“包含(含有)的意思”这个基本点上是相同的。
这“包含(含有)的意思”,就会有若干层面:
词句本身暗含的意思,或曰弦外之音;
词句在特定语境中所包含的特殊意思;
词句在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丰富含意。
至于某一词句在文章中对于揭示主旨、表达感情、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渲染气氛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大约又超出了这一词句“包含(含有)的意思”的层面范围。
我想,一般的理解就是这样吧。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被许多高考语文试题弄糊涂了。
题目很多,昏点迭出。不能逐一列举,只能举例说明。
[2006北京卷·19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⑴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⑵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参考答案是:
⑴“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⑵“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答案对两个词语含义的解释,处在不同的层面。
对“有电而无视”的含义还没有解释清楚,就一下子跳到表达作用的层面上去了。而且对表达作用的解释又是完全错误的。作者在这里用“有电而无视”,绝不是表现“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而是一种赞赏,或许还有几分标榜。褒义贬义,完全颠倒。
至于“意识先于存在”,则只解释了表层意思,完全没有涉及表达作用;而这表层意思,也没有解释明白,。
一道题目,两个词语的含义,答案解释得深一脚,浅一脚,是不是命题专家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含义”的含义呢?
我们揣测,题目所说的“含义”,实际指的是表达作用。而要阐明表达作用,先要把意思弄明白,说明白。
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⑴“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并形成转折:“有电”,表明家里有看电视的条件;“无视”表明家里的电视形同虚设。突出了先生全部时间用于读书的状况。明嗔暗褒,表面上是微词,实际是对先生由衷的赞许。
⑵“意识先于存在”,由哲学定律“存在决定意识”反用演化而来。用于日常生活,体现出先生思维言谈中的书卷气,表现了先生疏于书外生活事务的习惯和豁达、睿智、机敏的性格特征。
[2007年全国Ⅰ卷·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⑵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参考答案是:
⑴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⑵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炼意志。
这个答案,显然都超出了我们对“含意”的一般理解,都触及到表达作用的层面。但是,对于理解表达作用的前提,含意的要点却解释得不够完备;因此对表达作用的揭示就过于笼统。
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⑴在大西北触目所见都是悲壮的景观:胡杨林死亡了依旧不屈呐喊;沙漠里的人没有无谓的幻想,只有向命运抗争。看到并亲自经历这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孩子会改换幼稚、怯懦和脆弱,变得务实、勇敢而坚强。
⑵南方的环境过于温暖、润泽、洁净,生活优越因而拥挤;比不上大西北——大西北虽然艰苦,但那里是使人经受历练和磨砺的广阔天地,那里充满着机遇、挑战和希望。
只要确切把握并恰当转化文中的重要信息,作出这种比较恰切的理解,是有章可循的。可是,诸如上述的糊涂题目、糊涂答案,却年复一年充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所问“含意”不明,所答含意不清。云里雾里,语文教师和众多考生怎么受得了?
真诚希望命题专家郑重对待自己所承担的国家使命,认真研究,心中有数,弄清并恰切表述题目要求,同时作出恰切的答案。给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一片明朗的天空。拜托了。
也说“具体”
“具体”,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经常遇到的词语。
据《现代汉语词典》,“具体”一词的意义是: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这个解释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词义豁然。
可是,很多高考试题和答案呢?
[2007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道“诗歌鉴赏”的题目包括三个小题,我们看②、③两题。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题目要求回答“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而参考答案,非常笼统,没有起码的细节,更谈不上“很明确”了。可以说,答案根本没有顾及题目对“具体”的具体要求。
况且,“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能够得到“生动”的表现,也决不仅只是“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按照题目的要求,答案应该这样才恰当: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和第②小题相映成趣,第③小题的要求不是“具体表现”,而是“概括描述”。按一般理解,“描述”应该比“具体”在细节方面更明确,更不抽象、更不笼统。题目一面要求“描述”,一面要求“概括”,这分寸也挺难拿捏。
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这个答案,“概括”有余,“描述”不足。连“具体”的边都还没有搭上,遑论“描述”了。
按照题目的要求,答案应该这样才恰当:
我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顺便说说,题目所说:“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颇有歧义。我理解,这“反复讽咏”,应该指的是《芣苢》这首诗“铺陈”的表现手法。但是题目却用在“自然生其气象”的引号之外。这样,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前人”对《芣苢》这首诗“反复讽咏”呢?算了,这里引文错落,表述清楚不容易,就别难为命题专家了;考生委屈点算啦!
委屈已久,无尽无休,一年年、一份份高考语文试题,从来就没有把“具体”弄清楚,答清楚。
[2007年辽宁卷·15⑴]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题目本身存在歧义:是“具体说明”不同点,还是对不同点作“具体说明”?从参考答案看,命题专家似乎自己也摸棱两可,首鼠两端。
答案给出了两处“不同”。第一处“不同”——“秋夜”“春夜”的不同,可以说答案还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这是在对不同点作“具体说明”;而第二处“不同”——“动景”“静景”的不同,就完全没有具体的说明,这又只是“具体说明”了不同点。又是深一脚、浅一脚!严肃的国家考试,率意的试题和答案,这就是每年上千万考生和考生背后的语文老师面对的无奈状况。
至于两首写夜景诗的不同点,也决不仅只答案的两处。不知命题专家是有意略去了,还是无意漏掉了。
按照题目的要求,答案应该这样才恰当:
王诗写的是“秋夜”,描写了听到的室外山中果落、应和着室内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描写了看到的门外春雪初晴、残月挂山照耀着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听觉感知的动态景象,周诗描写的是视觉感知的静态景象。
“具体”问题多多,这里只是举例而已。挂一漏万,有失具体。歉甚!
也说“分析”
分析,也是高考语文试题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
分析,《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
看看我们的高考题目和可爱的答案吧。
[2007年全国Ⅰ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一个“心情”,重重定语,写的、读的,实在吃力。请命题专家先作一道变换句式的题目好不好:把答案的长句改成若干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简要分析”?可答案非但没有将“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更没有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本质之间的关系。答案不是跟“综合”相对,而恰恰是做了囫囵吞枣的、含混不清的“综合”。
我们来分析一下。“咨嗟”是流露、表达感情的一种神态,一个形象;“休对”是一种心理的调整与转换,是对“咨嗟”某种意义的否定;“且将”是心情调整之后的一种尝试,一种付诸具体行为的努力。“咨嗟”是形象,感情融在其中;“休对”、“且将”是直抒胸臆,可是并不抽象,我们依稀可以体察到诗人调整心态的神态和举止。诗人的“心情”,正是通过三个词语间体现的调整、转换表达出来的。
恰当的答案应该是这样:
“咨嗟”写出了“酒醒”长长叹息的神态、动作。酒醉,只能一时排解郁闷,并不能真正将深沉的“怀人思乡”的郁闷化解,“超然台”上难超然。但诗人马上警醒,不应该沉溺在这种低沉的情绪里,更不应该这样去影响老朋友,由“休对”到“且将”,就表达出这种心情的调整与转换。诗人性格是豁达的,他可以这样去开导朋友,但自己的郁闷之情又是深重的,“咨嗟”是感性的流露,“休对”和“且将”,是理性的宽解,纠葛成“欲说还休”的复杂心情。
顺便说说第二小题。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题目要求“赏析”,可以说是基于“分析”的“鉴赏”吧。
题目要求“‘情’和‘景’的角度”,答案却变成了“‘情’的角度”、“‘景’的角度”。有道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答案却是“该分却合,该合却分”,自己命题,又不按命题要求回答,允许这样率性吗?
当然可以解释:答案是为阅卷人踩点而设。但是想没想过,这答案是要收入“答案汇编”、“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等等备考资料上的,是要年复一年引导许许多多教师与学生的,是“诗歌鉴赏”的权威样板?
“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典型的病句,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到底是“景物”契合“感情”,还是“喻情于景”?是饺子皮包着饺子馅,还是饺子馅包着饺子皮?请自己先弄明白再说,拜托拜托了!
恰当的答案应该是这样: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写“春未老”之景,景中有情。寒食节刚过,明明春还“未老”,但“烟雨暗千家”的景象,却使愁绪缠绕心头。细细的风,斜斜的柳,半壕春水,满城飞花,触目所见,都笼罩着排遣不开的郁闷。或者说,正是由于积郁,这些景物才分外鲜明地进入视野,化为词句,构成一幅烟雨愁情的画面。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抒“思故国”之情,情由景生。诗人借酒浇愁,酒醒更愁,但旋即自我宽慰,托茶化解,豁达之下,愈显愁肠郁结。“诗酒趁年华”总括全诗,是旷达之语,更见无奈之情。全词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2009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
北京卷倒是灵光,题目要求“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答案倒轻轻松松,既不举例,也不分析,一“略”了之。
面对如此大牌做派,无语!
自己做个答案吧: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旷达宽广、从容面对世态人生的仁人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了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具备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广的仁人情怀。
也说“用意”
用意,是居心、企图的意思。高考语文试题也经常提问“作者的用意”。换句话说,就是要求考生探索作者的居心,剖示作者的企图。
一般而言,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用意”,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抒胸臆。尽管某些诗文中直接展示的胸臆,也未必是作者的真实用意;但是,既然作者都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用意,也不必或不宜再设题穷究了。
另一种就是迂曲含蓄的表达用意。高考题目所提问的大体属于这种。既然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要想探究其用意,一般需要了解写作的客观背景——时代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探究作者的主观态度——思想感情、政治态度、人际环境和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没有相当的资料和深入的探究,很难妄断作者迂曲含蓄表达的“用意”。好像恩格斯就说过,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就是含蓄。
探究作者含蓄的“用意”,用于表述研究结果,一家之言,无可厚非,允许百家争鸣。但是,作为高考题目,是否恰当,值得商榷。一方面,考生身处封闭型考场,无资料可查检;一方面,命题答案往往是一家之言,很可能有失偏颇,用做一言九鼎的答案,难以服众。
篇幅所限,仅举一例。
[2009年全国Ⅰ卷·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与必要看一下阅读文本《彩色的荒漠》的第一段: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从这一段文字里提取出描写戈壁滩“特点”的语句,归纳转化:
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笔直的新修的公路;
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茫茫,黄沙漫漫;
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穹隆无遮无拦,云朵升腾;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开阔的戈壁,偶见草棵,像是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生死,艰难博弈;
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到处灰色。
如此丰富多彩的描写,如此雄浑壮阔的戈壁景象,只归结为“环境的恶劣”和“色彩的单调”,也太荒腔走板了吧?一位盛唐的边塞诗人,一位豪放派的宋代词人,都绝不会这样去看待散文通过描写展示的戈壁景象,更何况当代中国人!像参考答案这样看待、提取特点的只有“生于末世”的那类黄卷青灯、蜗居斗室的小男人吧?除非命题专家可以证明作者雷抒雁就是这类小男人,不然,答案归纳的就不是我们伟大祖国西部戈壁的特点,而可能是某一类人心灵的特点。
作者笔下,我们眼中的戈壁滩,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古老开阔、荒凉艰苦、色彩单调,但展现出新的生机。
连景物特点都没有恰切把握,还要“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真是“蚍蜉撼树”!
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无一点站得住脚。
①埋下伏笔。只是“伏笔”吗?那条笔直的新修的油田公路,不也是油田建设者的劳绩吗?作者驰骋在这条公路上,会心无所动吗?
②鲜明对比。只是“对比”吗?古老、苍茫、雄浑、壮阔的戈壁,那“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那仿佛“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的棋局,只是石油城的对比物?只有满心阴霾的人才会只见灰色。我想,在作者眼中,在石油工人心里,苍茫戈壁更是绚丽石油城的背景与烘托。
③先抑后扬。什么叫“先抑后扬”?所“抑”所“扬”的,起码应该是同一对象吧?中学生最早接触到这一术语,可能是一篇名为《荔枝蜜》的课文。散文开篇“被小蜜蜂螫了一下”为“抑”,结尾“梦见变成小蜜蜂”为扬——对象都是“小蜜蜂”。而这篇文本,就算开篇是“抑”,“抑”的也是戈壁滩;而联系全文,“扬”的可是石油工人和石油城。答案抑扬错位,对不上牙口吧?
说到作者的“用意”,我们无法给出权威性的答案;但是我们起码可以给出靠点儿谱的一家之言吧:
作者这样写有着烘托和反衬的双重用意。对于塔中油田而言,使石油城的绚丽色彩更加夺目;对于石油工人而言,使建设者鲜红的衣装、磅礴的话语、伟大的贡献更加动人;对于作者而言,是感情激发的起点;对于作品而言,是内容展开的铺垫;对于读者而言,是完整、深入了解作品内容与感情的有机构成部分。
谨慎出题,审慎做答,探求作者的“用意”,先要走到阳光下,站在阳光里,让自己的感情健康起来。
也说“为何”
“为何”,有点古代汉语的味道,换成现代汉语,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经常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是一种探究:探究“原因”,或者探究“目的”。和“用意”差不多,了解作者在诗文中使用某种文字、某种方式所要表达的深层、真正的“原因”和“目的”,需要全方位的真正探究,颇费周章。如果作者真正的“原因”和“目的”都见诸于文字表面,那就没有了文学,也没有了汉语的魅力,没有了中华民族耐人寻味的历史和文化了。
但是作为一道高考题目,所要求的探究,应该只限于诗文之内,不大可能要求溢出诗文之外。题目往往会给出“根据文意”的限制。其实,“根据文意”说得并不明白,应该是“根据文字表面”才准确。
但是,就是这种披露于文字表层的探究,高考语文试题也很少给出让我们满意的答案。
[2008全国Ⅰ卷·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既然“根据文意”(或曰“根据文字表面”),我们就来看文章。与题目直接相关的文字在文本《阳关古道苍凉美》的第二段。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之所以”,表明其后的文字就是“为什么”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这个答案只罗列了四个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必要的认识和表述。和许多事物一样,形成的多种原因,往往有先有后,有直接间接,原因之间又往往互为因果。这种罗列,简单有余,恰切不足。
文本的文字有四个要点。阅读能力较差的考生,可能会遗失第一或第四要点;阅读能力一般的考生,应该能答出四个要点(其实就是把相关文字无遗漏照抄);阅读能力高一些的考生,应该能答出四个要点的先后次序和内在关联:
因为阳关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又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经王维的著名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进一步广为传播,到后来,“阳关道”更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所以才闻名遐迩。
[2008全国Ⅱ卷·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题目涉及的文字首先是文本《马缨花》第三段,上溯应延及到第一、第二段。季羡林先生在1962年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要重温当年的“孤寂之感”,并且诉诸报章,说给别人听?其真正原因或目的,单从这三段文字,读者无从探究。题目也应该加上“仅从文字表面来看”的限制才好。好在我们已经习惯于高考题目的混沌,就不予深究了。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一句设问,一句回答。后面的文字显然就是见诸于文字表面的“孤寂”原因了。
语段最后两句是“但是,一到晚上回家……”。由此还有必要探究“家”的状况。这就需要上溯到文本第一、第二段的相关文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参考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这答案对“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的大环境与“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的小环境,以及院内具体事物氛围,缺少必要的认识,并且没有对主客间关系做出恰切表达。毕竟,并不是那个时代独自住大院子的人,都会有如斯的“孤寂之感”。
对文本相关内容作必要的归纳、转换,应该得出这样的回答: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而作者又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这里气氛阴森凄苦,没有一点活气。而作者向往蓬勃的意志和生命力,渴求吸取力量和快乐。主观追求与客观环境有着巨大反差。一旦离开可以获取力量和快乐的环境,走回古墓般的院子,寂寞就会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因此说“有孤寂之感”。
为何,为何,年复一年的高考语文题目和答案,为何就不能说明白、弄明白这“为何”呢?
也说“作用”
作用,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既为“影响”,便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区分——例如促进作用和副面作用。
“有什么作用?”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经常用来提问的话语。但是,到底是指问“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高考题目好像从来不做方向性的明示。是啊,没有必要——我选的诗文,我出的题目,当然指“积极影响”——这应该命题专家的心声吧?参考答案也年复一年验证着这种心态,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常然当必然了。
可是……
[2009年全国Ⅱ卷·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可是,题目在这里所指问的“事物”并不明确。是专指《岳桦》这篇文章?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声音所及,作用必然延及读者。这二段中关于“事后的记忆”的插叙,对读者的产生的影响,应不应该在思考、回答的范围之内?
再说,作用有直接、间接,浅层、深层,局部、整体,暂时、长久……无法也不应囫囵吞枣。题目不该只甩出一个“作用”,就把考生也抛到五里雾中吧?
先看一看第二段文字吧。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参考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答案的两个要点,一点侧重内容,一点侧重形式。我们只有根据答案,才能给题目指问的“作用”做出大体的定位。可就在这个层面范围内,这种回答也太笼统了吧?我实在浅陋,我不知道要想比较像样地说明这段插叙的作用,除了精读文本,还能有什么办法?
从第二段里提取重要信息,转化。
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还算清晰——只有极少数鲜明而独特的景物印象还算清晰(结合全文:而岳桦留下清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