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议论文的“模式”说到议论文的“生成”
先说说议论文的“模式”。
如果把记叙文比作进行曲,那么散文就是小夜曲,议论文就是大合唱。记叙文记人写事,结局是容易看见的,但中间这人怎么写,这事件怎么发展,不容易一下子看得明白;散文写情说理,都参杂写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感情,要梳理清晰,也颇费周折;只有这议论文,观点“亮”在那里,道理“摆”在那里,行文逻辑有章可循,篇章结构容易把握,正是出于这种种优点,理所当然成为考场作文的“宠儿”。
无可否认,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模式”是需要的。
首先,议论文是有“模式“的。无论是传统的议论文的“起承转合”四重奏,还是常见的“六字联珠”、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还是新兴的“葫芦式”、“竹笋式”、“长方形式”,等等,都是议论文“模式”的一种,都是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这一基本格式的变化与延展。人们探求世界的思维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或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或通过实践总结规律,或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或由此及彼、类推延伸┄┄当人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思维方法去认识世界,并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文章的“模式”就形成了。
其次,议论文的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议论文写作的中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逻辑思维大体上还处在一种模糊和发散的状态。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的跨越,这需要老师的“帮、扶、拉”。在议论文的入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产生 “议论文入门难”的畏惧心理,而且能迅速让学生感受到议论文说理的逻辑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当学生能把这些常见的说理模式熟练掌握并转化成自身的说理能力的时候,就可以抛开“模式”,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选择有效的说理方法,从而写出个性鲜明的议论文。实践证明,这种“进入模式——走出模式”的议论文的训练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议论文教学的任务认识是不充分、不到位的。或者认为教会了学生“模式”,就教会了写作议论文的方法,而忽视了“模式”之外的语言、技法、思维、思想的训练;甚至,有的老师全身心打造一种模式,并把它当成“专利产品”不断细化、精华,把它作为“考场作文”制胜的法宝。这种唯“模式”论、唯“考试”论的“一种‘模式’打天下”的议论文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议论文呈现出一种“千篇一‘例’怪象,而且引发了阅卷者用同一种思维去评判。久而久之,文章失去了个性,写作者失去了写作的热情,“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写作者的思维。这样的议论文教学,老师教得困难苦恼,学生学得涩味难受,似乎人人可以写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议论文,却无法突破审题不准、语言呆板、技法单一、思想不深刻的瓶颈。
议论文仅仅停留在“模式”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议论文的教学沦为“模式化”,这后果是严重的。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是独特的,丰富的,如果议论的写作仅囿于一种或几种“模式”的局限,是不利于个体的成长,是阻碍社会的进步的。俗话说: “入格”容易“出格”难,如何“走出模式”,是所有的议论文教学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下面谈谈议论文的“生成”。
先谈谈议论文生成的必要性。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是一种纯个体的行为,只有当学生在写作中能真正找到写作的原动力,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才能真正实现一次“燃烧激情”,甚至“燃烧生命”之旅。所以,尊重写作个体的思想和选择,是写好作文的“开始”。老师在写作的教学中扮演的是指导和评判的作用,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在议论文入门的时候“引一把”,在学生走得跌跌撞撞的时候“扶一把”,在取得教训和喜悦的时候“分享一把”,我们既要懂得授之以“鱼”,又要做到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议论文的生成首要的做到思想的生成。议论文的思想性,对议论文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性强的议论文,对道理的阐述才会更深刻,更能够显示独特的见解,更能够以理服人,更能够指导社会生活。写作者的思想的深度决定了议论文思想的深度。议论文的“思想性“的生成,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有意识有系统进行训练。
下面介绍几种提升学生思想能力的切实的方法。⑴时事评论:利用课前的5分钟,教师先讲述一个时事热点,再由同学轮流发表评论,最后由教师或者学生对同学发表的评论进行总结。这种做法,不仅增长见识,而且能走近社会,还可以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⑵写学后感: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写一篇学后感。学后感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人物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就某一事件发表评论,可以就某一观点发表见解,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体裁不限,字数不限。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又能够走出课文,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很好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成立读书会:老师定时定量定任务引领开展阅读活动,写读书笔记,定期开展交流会,分享阅读心得。也可以分小组,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在集中展示阅读成果和分享阅读心得。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能够提高自学、交流的能力。
其次谈谈议论文语言的生成。如果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的话,那语言就是议论文的血肉。语言储备的厚薄,语言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议论文思想的表达。语言的能力是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议论文的语言的首要的要求是准确、严谨、简练。准确表达就是要求能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做到恰当最好,在这里不作赘言。议论文的严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才能形成。就思维方式而言,需要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需要训练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思维,需要训练用发展、正反、类比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就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而言,要训练理清句间关系的能力,比如进行梳理句段层间关系的训练、补写空缺的句子的题型训练。议论文语言的要做到简介有力,一是需要对句子的结构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取舍,平时要让学生多做一些划分句子成分的训练,掌握丰富的词汇也是保证语言简洁的有力条件。另外,语言的丰富性,也是议论文语言的要求,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进行词汇的积累,名言警句的积累,优美语段的积累。比如说摘抄优美句段。
写作就像建房子,当你有了卓越的建造理念作为指引,当你储备了丰富多样的原材料,建筑就变成了你手中的艺术品,构架、手法自然就会在你手中生出智慧来。
最后谈谈议论文的技巧。
议论文的技巧,包括句段的技巧、段间的技巧、篇章的技巧三方面。议论文说理要有力、层次要清晰,对技巧的运用,要求是比较高的。就句段而言,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添文采,如比喻可以让抽象变形象、深奥变浅显,对偶、排比彰显语言的对称美,反问、设问、排比能为语言造势。随文写作训练就是学习语言技巧的很实用的一种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课文中有很多写作的技巧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的需要灵活地设置一些训练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如就某一句段进行仿写,如就某一观点发表评论,等等。写作者的思想按照一定的顺序外化为的句段,就组成了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议论文的结构如何安排,是由议论文的思想内容来决定的。固定不变的写作结构是不存在的,它会随着思想逻辑的需要而不断地发生改变。结构是思想的外化,你规定了结构的模式,其实就是禁锢了思想。结构跟着思想走,这样的议论文是“活”的,思想跟着结构走,这样的议论文是“死”的。
总而言之,议论文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想,而不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