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语文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

发布日期:2017-11-03 16:11:14     来源:yangpeiming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关高考改革的精神,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其中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对高校人才选拔和中学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牵涉面广,关注度高,难度也最大。显然,高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区,既要坚持改革,又要积极稳妥,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只能小步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文化传承的桥梁,审美体验的载体,具有基础性与工具性,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语文高考坚持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为主,在近年来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多样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等改革基础上,逐渐形成传统与现代相伴、改革与创新融合、本土与国际接轨等考查理念。这必然会给2014年全国语文高考带来若干变化。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共18套。全国卷3套(课标甲卷、课标乙卷和大纲卷),课标甲卷供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等11省区使用,课标乙卷供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4省使用,大纲卷供广西使用。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安徽、辽宁、湖南、湖北、山东、四川等15个省为分省自主命题。那么,2014年语文高考有哪些特点呢?

   一、倡导核心价值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凝聚着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将核心价值理念融入试题立意之中。如全国卷作文题“喂食动物”蕴含的文明、和谐与法治,“山羊过独木桥”蕴含的平等、自由与公正,“农民工看病”蕴含的友善、诚信与敬业,现代文阅读中刘庆邦小说《鞋》对田园牧歌般乡村爱情的讴歌,《听雨》对陕北高原农村绿草般温馨生活的礼赞,邓叔群、玻尔、侯仁之(辽宁卷)等对当代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精神的引导与激励等,山东卷围绕核心价值观概括活动内容,湖南卷作文“最美乡村干部”等,选材阳光健康,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着眼于引导考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有利于高校选拔创新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既是贯彻十八大对教育立德树人要求的需要,也符合语文学科素养的考查特点。

二是加强文化素养考查。语文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引导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审美修养和人文精神,进而理解文学作品、文化著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古代诗文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习现代汉语和其他学科,也是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在语文高考命题中加强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引导,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篇名句默写,不仅考查考生对古诗文阅读积累,所选文本中如课标甲卷韩文的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和课标乙卷于休烈的勤奋敬业、忠于职守等内容,对考生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其他部分的选材, 如课标甲卷邓叔群的科学报国、为国分忧,课标乙卷《古渡头》中对孝敬父母美德的褒扬,以及中国珠算、湖南卷的“家风”,北京卷的“老规矩”等,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辉煌灿烂,鼓舞着华夏儿女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贴近现实和考生实际

高考历来是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语文与社会现实联系又最为密切,语文高考不应局限于书斋,孤芳自赏,而应沟通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

贴近现实,表现在选材上,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如大纲卷作文直接取材于新闻事件,直面农民工群体和医患关系。甲卷论述类阅读《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关注我国当前社会热点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古为鉴,重在梳理对今天治理食品安全方面的启示。语用题中使用的如“网络阅读”、“我国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等材料,都体现了语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设计理念。

贴近考生实际,体现在试题设计上,注重考生在未来甚至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要求用阅读文段中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具体分析一则新闻报道,将阅读能力考查与考生实际运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将给考生留下深刻印象。辽宁卷要求根据有关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统计表,补写出相关内容。北京卷增加实用性的微写作,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以“相关链接”的形式,引入非连续类文本等,都是贴近考生实际的设计。

三、激发考生创新思维

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思维主要指探究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也是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养。语文高考主要通过设计探究性和含有逻辑推理过程的试题,引导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题重在探讨、研究,不设标准答案,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依据答题时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评分,这就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一设计理念在作文命题中尤其明显,如课标乙卷作文 “山羊过独木桥”,涉及“传统”“团体”“规则”“胜负”“习惯”“新情况”“争论”等关键词,考生可以从否定或肯定的角度立论,也可以从反思规则的角度立论。由于材料本身就是一个争论或对立关系的情境,要求考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对或相反方的理据和逻辑,或吸纳或辩驳,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更辩证更完备。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广东卷“老相片与数码照”,浙江卷门与路,天津卷智慧芯片,四川卷“人与世界”,江西卷探究性学习等,都体现了激发考生创新思维的设计理念。再如课标甲卷《鞋》要求考生围绕小说的“后记”进行探究:“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作者附在小说后面的“创作说明”?该题不设标准答案,考生从哪个角度讲都有道理,可以见仁见智。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通过科学严谨的语言材料,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材料中,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对提高考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元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课标乙卷现代文阅读,以歌剧《白毛女》在演出中扮演黄世仁的演员被观众殴打的事件,让考生判断实际道德评价能否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区分文学艺术的悲剧与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而考查其逻辑思维能力。课标卷语用题要求把构思框架转换为语言文字,试图在思维与语言文字上建立联系,形成体现思维品质的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也体现了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思路。

四、创新多种试题设计

改革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语文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创新多种试题设计是今年语文高考命题的又一个亮点,主要体现在拓展试题材料来源和创新题型设计两个方面。

拓展试题材料来源。语文高考考的虽然是语文,但具体材料不能局限于语文,而应树立“大语文”考试观,以体现基础性和工具性。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背景材料中,通过阅读社会生活中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的文字、公式、图画、表格等材料,将收集到的庞杂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分类和排序、分析和再造,挖掘信息价值,生成新的信息。美国大学理事会前不久公布的SAT考试改革方案,只考语文和数学,而语文又分“论据阅读与写作”和作文两张卷,其中“论据阅读与写作”也有对阅读材料的多样性要求。今年的试卷积极拓展试题材料来源,在材料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作了探索。

 

《马身人首》(罗丹)

《马身人首》(罗丹)

在材料内容方面,既有语言、文学的语文本体内容,也有哲学(辽宁卷《幸福的哲学》,重庆卷的科学美》)、历史(甲卷《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教育(湖南卷《常识教育》)、数学(乙卷“中国珠算”)、生物(甲卷《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物理(乙卷《科学巨人玻尔》)、建筑(大纲卷《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广东卷罗哲文)、信息科学(大纲卷语用题“网络阅读”)等。在材料形式

 

   方面,既有实用类文本中以“相关链接”形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又有语用题图文转写材料,如要求把瑶族村3日行的构思框架转换成文字表达的语言运用考查形式。湖北卷语言运用题引入绘画和书法作品,要求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心中的马,广东卷要求给漫画配文字等,都体现了试题在拓展材料形式上的创新。

创新题型设计。主要体现在增加文言文断句题、文化素养题,以及名篇名句默写、语用题的改革创新上。

文言文阅读增加断句题。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增加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由于是第一次出现,不宜太深太难,着重考查的是点断文言语句,是停顿,因而只考查表示停顿的点号所处的位置,而不考查那些作用在于“表明”的标号所处的位置。

文言文阅读增加文化素养题。大纲卷增加文化素养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进行解释,反映词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要求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由于是第一次考查,只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

名篇名句默写更加注重实用。今年的名篇名句默写题,不再只简单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默写,而是给出一定的语境,要求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补写。显然是要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突出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

 

举 例

2013

蚓无爪牙之利,          ,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2014

《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            。”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语言运用题注重创新。课标卷要求将一次活动的构思框架转换为文字表达。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面对各种论题、计划,我们不但需要快速形成构思框架,更需要将构思框架变成文字稿,需要将大脑层面的构思,转换为表达层面的语言文字。其他如江苏卷考查具有文言色彩的交际用语是否得体,四川卷要求为《汉字字形演变表》和中华文化的“和”写一段文字,安徽卷要求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射电望远镜等,都体现了题型设计上的创新意识。

有人说,世上不存在绝对无误、正确完美的“好题”。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才算是好题,恐怕也没有统一标准,言人人殊。一般说来,理想的高考作文题,既能考查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又厚重大气,新颖活泼,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好写,接地气,入手容易,不在审题上故意设置障碍,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二是有不同的选择角度,便于考生发挥,有感而发,各展所长;三是有探究的空间,能够激发想象与创新思维,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四是有引导功能,能够引导学生有广度、有深度地读书与思考,有家国情怀;五是有利于规避宿构和套作,写出真性情。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