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基于“语境”视角的高考文言文备考策略

发布日期:2017-11-03 16:04:40     来源:yangpeiming

【摘要】语境(据黄、廖本《现代汉语》)指语言情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大方面。本文从文言“翻译”、“断句”、“辨析、选择语意,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三题型出发,结合高考实例,展示了文言备考沉入“情景语境”和深入“上下文语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语境   文言文三题型      备考策略

文言备考模式化操作,甚至狠默烂记、疯狂训练现象广泛存在。而基于“语境”视角的策略才是遵循阅读规律,真正提高备考能力的策略。本文试从文言“翻译”、“断句”、“辨析、选择语意,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三题型出发,结合高考实例,展示浅显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基于“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进行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得分低表面呈现的是重点字词翻译不准或句式翻译不出等;但究其根本,乃是没沉入语境分析,生搬硬挪,乱折腾一番;或者脱离文本,没深入语境推敲,死扣硬套,瞎翻译一通所致。

基于“语境”翻译一是指立足“情景语境”,指立足文中的人物、背景,包括说的人或说的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辅助性交际手段等,即把语句放在宽广的文本语境范畴去理解,结合全文综合理解和结合片段语意认识等;其次指立足“上下文语境”,即把进行句子句内剖析和结合句间联系去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是什么,词语发挥怎样的语法功用,组成了怎样的语法单位和语意系统等;这个句子和上下文句子形成什么关系,如形式上对称和对应、内容上相反或互相阐释等。

1、立足“情景语境”进行定向:即指结合情景语境,综合理解分割出包含要翻译句子的独立语意片段。语意片段为句子翻译定好大致方向,避免翻译出现跑偏现象。

古人写文章,依然是用语言叙述事件,描述环境,发表议论等。古文语意、语法、句式虽可能变化,但依然遵循表情达意常理,整体由部分组成,无论整体或部分是句子所处的“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的人或说的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辅助性交际手段等。翻译时的情景语境是句子所处的相对独立的语意片段,语意系统,它对翻译词语和语句有着大方向规范的作用,使翻译沿着正确方向行进。

如2011年全国高考卷: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字翻译,仅就字面就会翻译为“生长、成长”之类,如果放在语意片段之中,“熊鼎”之“长”是在其“举于乡”之后,既然已经中举,何再谈到“成长、生长”,从时间逻辑上不符合片段语境,假如“长龙溪书院”置于“元末举于乡”之前倒可这样理解,置于后,只能说熊鼎因中举,故执掌龙溪书院了。结合语境推敲使语意清楚明了。

再如本文: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

语段讲了知州犯贪赃之罪,不停分辨,数百百姓都替他申诉无罪,熊鼎将要听信百姓意见,释放知州,官吏提出不同意见。“如故出何?”是翻译难点。

结合语境,可看出,“释放知州”是“故出”的内涵,上司或舆论认为“释放知州”是“故意放出”的行为,再结合“如……何”的固定句式“把(拿)什么怎么样”来理解本句含义,可得出:“拿故意放出罪犯的说法怎么样呢?”。

立足语句“情景语境”,从整体上把握,完整的语意片段以其语意的统率性映照字词翻译的方向性,在其规范指引下,字词翻译沿着正确逻辑顺序被推敲出来就不致跑偏,跑错,同时它对词语词义推敲,句子句式判断,整体翻译表达也有着不可或缺作用。

2、立足“上下文语境”进行定位:词与词组合规律是翻译准确定位的方法;句与句联系是字词推断、映照的辅助手段。

“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与某句话有关系的前后语句,最切近的是跟该词或处于同一句子的其他词或短语,或者与该句处于同一句群或同一片段的他句等。上下文语境可以“因文定义”,使词义具体化,单一化,具有临时性意义等。解释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词语搭配和连接,词语搭配组合所形成的语境决定了实词的性质和意义,词语之间的连接可用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上下文句子之间,以及句子的词语之间可形成相反相承、相近相互等关系,也是推断实词词义和虚词意义和用法的重要抓手。

例如2014江苏高考翻译题目: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参考答案:

(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向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去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以上(1)句可作出这样的句内分析:“名”联系上文解释为“老师的名称”,“为薄世笑骂”的是“名”,“不足当”的也是名,这是作者叙述不愿为师的原因之一。

(2)句“谋”的宾语是“知道者”,“知道”是指“知晓、精通学问之道”,“谋于知道者”和“考诸古”用连词“而”连接,二者是相同的结构,“而”表示并列关系,因此翻译时可作出相同的句式调整。明此,两句翻译可得也。

 文言字词虽有古今的区别,但在句中依然发挥语法上本然的作用;句式除特殊句式外,语法、句式规律依然是汉语言的基本规律。文言翻译重点字词或者说特殊字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同、偏义复词等),对其标准定位、准确落实是决定翻译能否准确的最重要之处。因此,对之进行句内的语境分析(语法分析和语用分析)是重要和必要的。可以根据其字词间的对称(对称的字词语意相同、相反、相类);根据其字词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其活用情况); 根据其连接成分,作用的对象(判断其古今意义、通假现象)等,还可以根据词与词的连接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等。这才是遵循基本阅读规律的文言字词翻译方法。

二、基于“语境”的“断句”技巧:借助语法上下文和语意上下文,关注句子“构成”、“形态”、“句间语意关系”。

文言断句所谓法宝式技巧贻害很大,断句当是“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的过程。关注句子“构成”、“形态”和句子之间“语意关系”的断句过程,是关注句子组成要素、句子形态、句子内容、句子之间关系的,由词语到句子再到语段的,微观定位和宏观把握结合的立足“语境”的断句过程。

请看2013年江苏高考题目。用斜线“/ ”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               有而                          或并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参考答案:天下争于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1、断句的基本“语境”:句子“构成”规律是句子内部的组合规律。

句子由“词语”按照特定关系构成,此关系是句子内部组合的最基本规律。分析句子的构成词语及其之间关系,找出句子内部组合规律可用以实现对断句的基本判断。 

句中“名词或代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主语前和宾语后一般要断;句中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是连接主语和宾语的中间词语,是主语的发出者和宾语的施行者,可用来判断“名词或代词”充当主语还是宾语成分,具体确定断在名词或代词前还是其后;句中的虚词要么在句首表语意的变化,要么在句中表语意的连接,要么在句尾表句子的语气,是断句的重要抓手。

如例题中“天下”、“国”、“力”、“仁义”、“庶人之富者”、“贫者”、“糟糠”、“有国强者”、“群小”、“诸侯”等是要关注的“名词或代词”,“争”、“贵”、“贱”、“先”、“后”、“累”、“厌”、“并”、“臣”、“绝”、“灭”等是要关注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主语或宾语之间的关系是初步断句的依据;“而”、“故”等虚词,前两个“而”在句中连接,起并列作用,“故”在句首总结前面的叙述,后两个“而”在句首表语意转折和语意因果。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及虚词在句子和语段中的组合规律,断句时就可作出基本的断定。

2、断句的辅助“语境”:句子“形态”是句子局部或整体的形式和样态。

文言句子局部或整体的形式和样态除具有现代汉语相同特征外,还有作为古汉语的特定形式和样态,即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从句子局部或整体全貌俯察句子是实现断句的重要辅助。

从文言句子局部或整体全貌俯察,关注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可以辅助断句。如“天下争于战国”是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庶人之富者”是定语后置结构;“贵诈力而贱仁义”和“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和“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和“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等句子又形成部分或整体的对称。这些可作为断句时的辅助手段。

     3、断句的宏观“语境”:“语意关系”是把句子置于语段的宏观把握。

断句是对语段句子的断句,语段由句子组成,句子之间有着紧密的语意关系,或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记叙、描写;或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进行说明、论述;因此,语意分析理解既可辅助断句也可作为检验断句正误的手段。

利用句间语意关系断句和检验断句正误是指从语意关系的方向上进行操作的方法,此方法是对语段内容“说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说”的思维分析。如以上语段内容叙述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情形和出现的结果,按照这样的思维顺序思考就可帮助断句和检验断句正误。

文言断句过程是关注句子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全貌俯察句子局部或整体形态,把句子置于语段理解句间语意关系,发现、深入言语形式的过程,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这种过程是立足于“语境”、符合语言认知规律的认识语言的过程!

三、基于“语境”进行“辨析和选择文意、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辨析和选择文意,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是基于文言文两个“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对文言语意辨析、理解、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考查。其以辨析选择题和主观表述题两种形式出现。选择题一是辨析文意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文意;主观表述题多表现为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并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表述。

1、 基于“语境”辨析选择文意题目解题策略。

辨析选择文意指辨析文意的正误,选择文意的恰当。命题人设置这类题目的选项时,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基础上,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干扰项一是体现下文语境上,在实词词义、虚词连接的语意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意关系上进行曲解,设置错误项;二是体现在情景语境上,人事错位,时序倒置,事件杂糅,无中生有,表述失度,张冠李戴,正面表现和侧面衬托不分等等。

如2005年江苏高考题(详见2015江苏考试说明: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其中文意辨析选择考查题的A、B两项最容易产生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学生认为A答案错误,是选择项,原因在于没有注意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原文该项表述“尝绝粮,……城怪其故,……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学生据“城怪其故”认为阳城责怪了家奴,作出了错误选择。而“怪”这里是意动用法,阳城对家奴未归感到奇怪,含关怀意。这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对重要词语词义作出的理解。结合情景语境“城曰:寒而饮,何责焉?”也可作出“阳城没责备他”的判断。

而B项判断不出错误,原因则在没注意情景语境,没注意前因后果。阳城“和两弟弟请宾客酗酒,喝得酩酊大醉”,是在其“处谏诤官,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的情景之下,阳城不同意他谏官做法的情况下做的事情,这里强加因果,曲解了句与句的语意关系,无中生有,关注情景语境就会作出正确判断。

语意辨析选择题要读全选项文字,把文字放入上下文语境,重点字词一个不漏,不放过一个疑误点;要关注、仔细核对情景语境,全面理解,综合分析,把握差别所在,对似是而非之处,详加分析,借题解文,以文证误等。

2、基于“语境”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立足“语境”概括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意思,是指在语境中根据命题指向明确语段性质,捕捉、确认语境重要信息,筛选、归纳、进而简明表述。

江苏高考2014《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详见2015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参考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本篇议论性文字,命题指向明示和暗示了筛选的信息:作者从几个角度论证不愿为师的原因。基于语境,理出文章层次,确定筛选区间,保留有关信息,去除无关信息,从而摘引原文或用自己的话作答,不难得出答案。

这类题目通常考查“记叙、议论、描写”等性质的语段,句子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情景语境说,记叙语段通常是围绕人物写了什么事,写了人什么品行等;议论语段论证观点是什么,从几方面论证等;描写语段描写了什么环境,从哪些层面描写等。要能够对语段情景语境进行层次分析,深入语段内部分析内容,上下钩联,前后联系,进而归纳表述。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