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
导入:老实说,第一次看见《在桥边》这样的题目,我执拗地想象,应该是古今中外一些类似于白蛇青蛇、廊桥遗梦、魂断蓝桥之类的苦情恋,再不就是美丽的景色描写例如长桥如何卧波、水天如何一色,桥边的人欣喜的或悲伤的或沉重的多元心里感受。可是,我是在选修课本外国小说欣赏里看到这篇短篇小说的,它驳回了我自以为是的第一想象。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德国小说《在桥边》。
一、 请同学们说一说阅读后的直观感受。
学生回答(两三人)
师:我初读小说之后,想的特别简单,首先是我不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小说,但这小说读了之后肯定也不会忘记,因为它比较另类,但也有一种暗压,小说没有啥喜兴的成分,整个基调昏暗、抑郁。
这篇小说的作者伯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咱们国家获得诺奖的莫言在演讲里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那么小说,就是讲故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这篇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照理,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故事,所以,对喜欢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同学来说,这个故事有点不精彩。但我,还是努力地挖掘了小说里值得玩味的句子,努力读出小说情节的起落来。例如
三:细读品味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事: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我们尝试从小说开始简单的一句话里,读出小说的元素来。请看,人物,有我和他们。我是谁?他们又是谁?
咱们这节课重点看关于我,我是谁?
学生回答。
明确:
我,从“替我缝补了腿”、“坐着的差事”,说明我身体受伤有残疾,而“补”这个词说明我的腿大约已经没有了,我失去了腿,“替我”、“给我”、“要我”这样的字眼,总隐隐地给人一种残疾的我无法主宰、掌握自己生活意愿的感觉。请同学们注意,你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我,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故事的。这一点,和咱们学过的其他小说有点不一样,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第三人称视角。有同学说,第一人称的小说也多了去了,但是你再想想,孔乙己里的我,就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孔乙己故事的见证者;祝福里的我,是回乡的青年,是祥林嫂故事的见证者;我的叔叔于勒里的我,是叔叔于勒传奇人生的见证者。但《在桥边》这篇小说里的我,却是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我不再是一个见证者,我是主人公,这篇小说写的就是我的故事。而这一点,也可以看作是伯尔短篇小说的一个特征,咱们学过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也是如此。
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我的工作是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那么,你能用第一自然段里的一个名词来界定一下我的工作吗?
明确:计时器。
读出原句: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那言下之意就是这工作机械枯燥无聊。
计时器的最大特征就是准确,就是可靠,就是诚实,小说的诡异或者特异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让计时器不准确。
请大家回看课文,理一理我这台计时器是如何数人的?
明确:乱数 不数 漏数
(逐一分析,学生多次朗读)
关于乱数
分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可以随心所欲的工作,乍得之下,应该欣喜若狂,但是,纠结的、情绪化的我,似乎很是矛盾自责痛苦。所以他两次表述“我很抱歉”。
读至此处,我似乎有点心疼这个残疾了腿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人物了。他需要一份糊口的生计、饭碗,可是这个工作枯燥无聊乏味,让他陷入自责又无法自拔的深渊。作者似乎在给我们塑造一个神经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如何造成的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背景。
三则资料。(幻灯片)
关于不数
学生朗读(4——5)
四分钟的时间里,我的不数分为两类,无意识的不数和有意识的不数。
无意识不数的是姑娘,因为她经过我的时候我的心简直停止了心跳。有意识不数的是除姑娘之外的在这四分钟时间里经过的其他人。
这期间,我的心,我的在枯燥无聊机械的工作中的几斤干涸的心,有了一泓清泉,心爱的姑娘来了,我不愿把这心爱的姑娘混同于枯燥无异议的数字,我坚持不数。这时候的不数,并不使我自责。所以,你看,文中没有再说我很抱歉。
但是我却在第五段里说,我爱她,我不愿意让她知道。这好像与一般的暗恋不相同。姑娘知道了才好,我不愿意让她知道。
是否可以这样进一步补充关于我
战争中残疾了腿的我,心里万般无聊、无奈、又纠结不已,我似乎并不确定,心爱的姑娘、美好的事物与我能够扯上联系。姑娘应该无忧无虑,而我只能在无人知道中,继续无聊纠结。
关于漏数
“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
好在小说结尾是有些许亮色的,我得了美差去数马车。这看似轻松的工作,也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我的心理状况。我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注,而他们在意的是物质生产。这样的矛盾,就是小说产生的土壤和小说的意义所在。
四:
海因里希•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所遭遇的本质处境。
小结:《桥边的老人》、《兵车行》也写了在桥边的故事,所以读小说,第一印象往往还不够准确,需要大家细细地研读。也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再细细地读一读小说,发散的读读伯尔其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