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期报告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中 期 报 告
(仅供交流,不需上传)
课题名称:地理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课题类别: 重点( )专项(是)青年( )
课题立项号:142731773
课题负责人:朱学尧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等,限5000字。 |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1.完成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两次无锡市级的微课程理论培训 3.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一次江阴市级的微课程理论培训 4.制作了3个微课程视频 5.课题组成员每个月集中一次,进行课题相关问题的交流与协商 6.完成了课题相关论文一篇 7.进行了微课程运用于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 二、存在的主题问题 1.对收集的论文没有能进行系统的梳理 2.制作的地理微课程视频数量较少 3.地理微课程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案例太少 4.还没有开展地理微课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对比研究 三、重要变更 没有 四、下一步计划 1.继续按照课题计划书的安排开展研究工作 2.对收集的相关微课程的论文进行系统梳理 3.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制作一批高水平的地理微课程视频 4.开展地理微课程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对比研究 5.积极撰写地理微课程论文 五、阶段性研究成果 1.共收集与本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8篇。 (1)胡洁婷.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4月。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首先从MOOC浪潮和微课程的实用需求两方面阐明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明确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对MOOC和微课程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总结梳理了与MOOC和微课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论述,理清其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首先对Udacity和Udemy两大典型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继而提出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脚本设计模板,并对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第四部分转向实践研究,根据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对应的脚本设计模板,结合“计算思维”课程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Udemy环境下的“计算思维”微课程。 第五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概括论文成果、创新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MOOC;微课程;计算思维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2)汪丽.高中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6月。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微型课程的解读。论文扼要介绍了微型课程的形态、内涵及特点。在认真研究传统课程与微型课程的区别和特色的基础之上,论证了研究微型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微型课程与学科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信息技术课程,这即是信息化微型课程发展的生长点,又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②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定位和设计。基于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及“主导——主体”模式赋予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骨架和结构。具体包含课程设计的理念、优势、微型课程设计要素、各要素的设计策略等实现微型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在解析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再现微型课程设计的微型化方法与策略,并给出了信息技术微型课程设计的原则。 ③实例应用与效果检验。针对实例运行结果产生的反馈,认识问题、改正策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修改方案,再次优化设计过程。 ④论文最后总结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局限与不足,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关键词:微型课程 信息技术微型课程 微型课程设计 微型课程应用
(3)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5月。 本研究课题目的是通过初探微课程的内涵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微课程作品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并通过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为了达到此目的,首先笔者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确定专家群并合力完成第一轮德尔菲问卷,初步构建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笔者又编制了第二轮德尔菲问卷并收集专家群对各指标项及指标内涵说明的意见,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进一步调整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得出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版,最后进行第三轮德尔菲问卷调查,通过再次征询专家群意见,当专家群对各指标项的共识性较高时,基本得出一致结论,构建出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构建了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并包含了内容、艺术、技术3个领域,15项指标及其内涵说明。2.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3个领域中的15项指标及其内涵说明经过重要性内涵评定分析,属于“重要内涵”的有11项,属于“次要内涵”的有3项,属于“其他内涵”的有1项。 关键词: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
(4)吴玉莲.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3月。 笔者在本研宄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微课程的解读分析:基于微课程是一个新兴名称,其研宄现状并不成熟,因此笔者在认真研宄和分析了微课程的研究发展现状、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归纳了本研宄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微课程的研宄生长点。结合理论基础、调查问卷和访谈进一步论证了微课程在学科教育中研宄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②微课程的设计与定位:站在理论的基础上,较系统的构建形成了适用于学科领域的微课程设计组合策略模型框架及综合微课程设计表。 ③实例应用及效果检验:通过实例对研宄结果进行反馈,认识问题,进行修正,再次优化设计过程。 ④论文最后的总结及研究成果、局限与不足,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关键词:微课程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应用 论文类型:应用研宄
(5)刘素芹.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4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以及课程研究领域范式的演变,教师的课程意识觉醒,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师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设计课程?有没有一种课程形式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现有课程的不足,又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本论文在上述背景下,首先综述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研究,从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需要以及教师课程意识觉醒方面论证了在中小学中开设微型课程的必要性。然后,为了减小一线教师开发微型课程的难度,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开设自己的微型课程,笔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六步设计模式(简称M6),然后,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现状及需求,提出了两种基于M6设计模式的微型课程开发方法。 针对两种微型课程开发的方法,笔者分别和不同学校的老师合作,对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应用研究,并对应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分析,得出了在中小学中开设微型课程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文章最后总结归纳了微型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论证了微型课程是一种有效的课程形式,一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现有课程的不足。 关键词:微型课程微型课程设计微型课程开发Moodle微型课程应用
(6)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5月。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对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如微学习,移动学习等,对现有课程的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以及可汗课程为什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风靡全球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迎合现在人们的学习需求。 第二章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其他学者在微课程方面的研究,对微课程的定义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微课程所具有的一些独特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三章对现有的关于中学数学内容的可汗课程进行分析,并借鉴一般数学课程的分析流程,得出可汗课程在设计过程中不同于其它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并与传统课程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同时,结合其他研究者在微课程和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微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四章先对数学中的知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设计的过程中稍微有些不同,并根据前面提出微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针对数学中两种不同的类型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微课程设计,并对设计好的课程进行应用,最后对使用者对课程的效果做了访谈记录。 第五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并没有完整的课程设计模式,笔者通过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一般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能参与到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 关键词:微课程;中学数学;可汗学院;课程设计
(7)连文达.新课程背景下的微型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4月。 全文共六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选题缘由,分析了国内外的现状,并阐释了本研究的思路与价值。 第二部分,微型课程概述。对微型课程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别,阐释了微型课程的特点、功能。 第三部分,微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对当前微型课程开发的现状深入剖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微型课程开发理念的偏差,微型课程目标来源失衡、忽视生成的预设,微型课程组织忽视意义建构,微型课程实施的封闭性以及微型课程评价存在的缺陷。另外,还对影响微型课程开发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确立微型课程开发的原则,为微型课程开发指明方向,提高微型课程开发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五部分,微型课程开发的实现策略。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微型课程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的实现微型课程开发。 第六部分,微型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针对微型课程开发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改善学校课程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 微型课程开发 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
(8)连欢欢.“网络技术应用”微课程设计与建设[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6月。 笔者在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 ①对微课程的研究:微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名称,其目前的研究并不成熟,所以笔者研究微课程的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网络技术应用》课程为微课程的研究生长点。 ②微课程的设计:在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的内容进行需求分析,系统的构建形成了适用于《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的微课程设计流程图和应用模型。 ③个案验证:通过实例验证对研究结果进行反馈,通过反馈结果进行微课程过程的优化。 ④论文最后的总结及研究成果、局限和不足,以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关键词:网络技术应用,微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建设
地理微课程论文: 1.杨波.地理微课程如何开发与使用[J].地理教育,2013(11):10. 2.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8—10. 3.戴申卫.翻转课堂与高中地理教学微视频制作[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6—8. 4.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为例[J].地理教学,2013(5):29—31. 5.王瑜.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微课程的功能与特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42—43. 6.朱来军.浅谈“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10—11.
相关学科微课程论文 1.倪潜梅.“儿童写话”微课程建构的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4A):61—6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3.邓菊丽.“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4.张俊飞.“微课”一种新的教学形态[J].福建电脑,2014(1):204—205,213. 5.郭媛媛.“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8)(下半月):17—19. 6.欧文勤.“微课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J].2013(10):64—65. 7.梁乐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_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8.刘方慧.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微课产品开发中的运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67—69. 9.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6):157—159. 10.张在柱.高中教学中微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6—38. 11.张一山.高中阶段_微课_学习生活的基本特征[J].江苏教育研究,2014(8A):66—69. 12.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_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7—30. 13.房毅.基于“慕课”的物理类微课程设计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3):60—63,69. 14.刘红霞.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14—19. 15.应筱艳.基于录屏技术的视频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44—46. 16.胡君.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质量守恒定律”微课教学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4(9):47—51. 17.余毅.基于微课程模式的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4—35. 18.韩爱丽,李海军.历史“微课”的制作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4(11):57—59. 19.苗华.例谈微课的制作[J].生物技术世界,2014(5):107. 20.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21.徐翠锋.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1):74—76. 22.王继升.屏录式微课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4(5):53—54. 23.相方莉.浅谈“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软件工程师,2014(8):23—24. 24.刘敏.浅析微课程在辅助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下):134—135. 25.曾春妹.试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12—113,120. 26.韩姗姗.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微课与课堂教学结合[J].计算机教育,2014(3):39—42. 27.单从凯.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28.刘名卓.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29.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30.李娇娇,汤才梅,陈倩.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及其发展趋势[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3)(下半月):61—62. 31.王芸.微课程观下的有效教学新视角—教师角色的转变[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9):95—96. 32.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3.张生,王丽丽,苏梅,齐媛.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2—77. 34.张晓君.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05—107. 35.郭雪菲.微课程视频资源设计策略探微[J].科教导刊,2013(12上):129,168. 36.植伟雄.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2):139—140. 37.熊烨.微课程制作的思考和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00—102. 38.李鹏.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呈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3):41—43. 39.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40.张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火车过桥问题》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3):60—61. 41.梁厚圣.微课的摄录与后期制作探究[J].学理论,2014(7):171—173. 42.范福生.微课的制作及应用浅探[J].教学与管理,2014(6):36—37. 43.孙小蒙,葛元骎,叶大鹏.微课建设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8):94—96. 44.冯玉平.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2014(2上):133,183. 45.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38—40,46. 46.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47.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48.刘福城.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58—60. 49.蒋翠.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下半月):34—36. 50.刘赣洪.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1—14. 51.戴晓华.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119. 52.赵国辉.校本微课的价值取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3—107. 53.巫雪琴.校本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2—34. 54.叶大鹏.信息化背景下的微课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毕节学院学报,107—110. 55.李永芹.信息技术背景下微课程开发和应用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上:29—30. 56.任红艳.有效教学新视角:微课程观下的教学专家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57—60. 57.李冬霞.基于知识点量化分析的微课程设计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4(7):160—162. 58.唐军.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5—57,90. 59.陈林.语文微课程:一种有益的“热”现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1):37—39. 60.张一山.语文“微课程”设计的三个原则[J].语文知识,2014(4):31—33.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上传到网上的材料成果(文字) |
|||||
具体研究成果名称 |
形式 |
承担人 |
发表(出版)情况 |
||
发表时间 |
发表刊物 (出版部门) |
字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