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希望》-----风筝制作 教学设计
放飞希望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除了对风筝制作技巧的掌握之外,强调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赏析。本课以大量的图片欣赏为主线,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风筝的起源、南北风筝的风格、绘制工艺等逐一渗透到课程的内容中,力求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的了解赏析,对风筝的制作实践,使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民俗情境之中。在“看”“学”“做”的过程中体味学习传统风筝中“扎”“糊”“绘”的工艺要素,真正形成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认识,体验这些民间美术、民俗制品背后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提高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并能从中汲取美的元素,利用和创造这些元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一、教学路径
看——欣赏、了解、发现风筝中的艺术、文化、民俗,以及不同地域的风筝样式与风格变化,进而深入体验风筝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
学——学习风筝的基本制作原理和传统扎制的工艺技术。
做——进行风筝的简单制作,根据课程的设计,课时的安排,可进行无骨风筝制作或是八卦、王字、蝌蚪、菱形等简单风筝的制作与装饰。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欣赏、了解风筝的不同造型,风筝中装饰性的“绘制”部分所展现的内容要素;第二课时,主要为风筝制作实践、创造体验等。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及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
情感目标:体验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并获得放飞的愉悦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地风筝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
各类风筝的图片,实物风筝,与风筝制作相关的竹骨、皮纸、棉线、70克A4复印纸、画笔等。
四、教学的内容要点
1. 风筝的发展历史。
风筝,古时称为 “鹞”或“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翟制造的这只“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2. 传统风筝典型的基本造型。
在传统的风筝造型中大多数都是以飞行动物为基本原形,如北京的沙燕风筝,山东维坊的龙形风筝,还有蝴蝶风筝,蜻蜓风筝、老鹰风筝等;在江苏的南通有由八卦风筝发展而来的“板鹞”风筝;另外还有宫灯风筝和以神话传说为造型主题的人物风筝等。
3. 南北风筝的艺术特点。
在造型、绘画的内容上以及制作材料、工艺等方面南北风筝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对比图片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层层深入地了解各地风筝的变化。
4. 风筝背后的民俗文化。
风筝通常都是在清明前后放飞,于是这其中就有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演绎,如高鼎的《村居》,还有了曹雪芹的《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里将沙燕的图绘寓意一一道来,有的吉祥,有的励志。
5. 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
风筝的基本制作一般是基于“扎”——骨架,“糊”——裱纸,“绘”——装饰,三个部分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工艺过程。课程展现的几种简单的风筝制作,可以充分说明风筝制作的全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与查阅
学生课前可以分学习小组查阅、探究各种与风筝有关的资料。特别提醒学生,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如南、北方风筝的造型有哪几种,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些?需要强化与风筝有关的文字资料的查询,如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的传说、典故等。所有资料查询后各自整理以备用。教师要在课前发动学生自由组合,分类查找资料,针对学生做适当提示,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体味到探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二、交流与探讨
在查阅、收集和整理出各类与风筝有关的资料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或相互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进一步探讨有关风筝的历史、种类、造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围绕自己家乡的风筝,或者是自己曾经放过的风筝,看看它们与其他风筝的差异。
三、创意与制作
创意制作的核心不仅是要制作出一个可以放飞的风筝,而且还可以对所制作的风筝进行图案装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从中感受创意表达的乐趣。本课风筝的制作,可采用简单有骨风筝的制作或无骨折纸风筝(也称为“软体风筝”)的制作。
四、放飞的游戏
从放飞的集体活动中感受飞翔的快乐,获得成功放飞的喜悦,体验表达愿望的乐趣。活动应创造一种愉快的集体活动情境,并注意安全。
教学评价建议
一、在本课教学中,风筝既是中国地方民俗的一个缩影,又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教学中应以风筝为介质深入理解民间美术活动的文化意义。
二、作业设计可针对典型的风筝个案入手,进而展开适度的变形、变化,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的风筝作品。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参照教学内容部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传统的风筝、一个现代的风筝、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颜料、笔、针线、剪刀、纸张等。
三、教学过程
1. 诗文导课。
中国古典音乐伴奏下,展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词》中的诗句,进入课程。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又是描写什么的呢?通过回答讨论引入课题。
2. 欣赏、了解风筝的起源。
(1)请同学们描述风筝的放飞季节和已知的风筝形态。提问:有同学知道风筝是怎样来的吗?
(2)放飞风筝的季节通常是在清明前后,这其中蕴涵了怎样的民俗、民风呢?
在《红楼梦》中对放风筝有一段精彩的描绘。通过这一描绘我们会知道放风筝有着诸如“放晦气”等民俗。
3. 造型与装饰的解读。
除了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造型和装饰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
(1)以图片欣赏的方式分析和讲解南北风筝各自的特点,具体解读北方“沙燕”风筝的典型含义。
(2)简要解读风筝的制作技巧与装饰手法。
(3)详细介绍简易风筝(无骨风筝)的制作方法:折纸、装饰、穿线、调整平衡等。
4. 创作与实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风筝装饰纹样大多采用了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如何运用传统,创新现代的元素来装饰风筝呢?这需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给予必要的参考资料)。
(2)作业要求:制作并装饰出一个完整的简易风筝。装饰图案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
5. 课后拓展与思考
(1)“风筝”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怎样被描述的?
(2)从传统风筝的装饰和造型上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
相关链接
风筝的制作
蝌蚪风筝:竖竹条的宽厚均为 3.5毫米,长为620毫米。将横竖竹条十字绑在一起,蒙面材料可以采用皮纸、宣纸、无纺布、塑料薄膜、绢、尼龙绸等均可,若采用纸质的话,在边线处应用细线包边,以防止扯裂。将蒙面材料和竹条粘在一起,在尾部粘上宽40毫米,长1500~3000毫米的与蒙面材料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尾巴。
王字风筝:以550毫米宽的风筝为例,三根横向竹条的长宽可以一致(短的一根也可略小一些),长宽厚度均为3.5~4毫米,蒙面及两根尾巴的材料同上。同蝌蚪风筝一样也是拴两根提线。风筝的彩绘可以在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图案、人物造型等。还有一种很有创意的绘画是在蒙面上绘出一个孩子的头部,而长长的尾巴绘成其长长的辫子。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完成。这种风筝在北京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屁帘儿”。
八卦风筝:八卦风筝得名于风筝的外形,因其为八角而来,因与中国传统的八卦相吻合,故多称八卦风筝,在绘画上,一般多绘以传统的八卦图形。八卦的骨架由两个大小一致的正方形架子组成,一般的正方形骨架大小在500~1000毫米之间。500毫米大小的可以只设一根坚向竹条,大于此规格的要设十字形骨架。用削好的竹条绑成两个正方形骨架,然后按图示将两个正方形绑在一起形成八角即可。风筝的蒙面材料同上两种风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