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
基因工程专题复习 教学设计
江阴长泾中学 张玉林
【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工程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基因工程操作是分子水平的操作,无法用肉眼观察到,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比较,讨论,同时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
【考试说明要求】
1、 基因工程的诞生(A),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A),基因工程的应用(B)
2、 蛋白质工程(A)
【重点、难点】
1、基因工程的实质2、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及其操作实例
【预习单】
阅读书本,创新设计233页填空填写完整。
【研学单】
引入主题:教师创设转基因食品和药品相关应用背景,提出问题:“你知道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了转基因食品和药品有哪些吗?你知道这些转基因产生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
设计目的:了解转基因食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主题一 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基本工具
活动一 基因工程概念的理解
基因工程的别名 |
|
操作环境 |
|
操作对象 |
|
操作水平 |
|
【思考1】基因工程的原理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2】基因拼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思考3】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典例分析】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设计目的: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二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的种类及功能特点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思考1】限制酶的性质、作用底物和作用部位是什么?
【典例分析1】下列有关限制酶识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反应类型来看,限制酶催化的是一种水解反应
B.限制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
C.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中某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D.限制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小
【典例分析2】下面是5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DNA分子的识别序列和剪切位点图(↓表示剪切点,切出的断面为黏性末端):
限制酶1:—↓GATC— 限制酶2:—CATG↓— 限制酶3:—G↓GATCC—
限制酶4:—CCGC↓GG— 限制酶5:—↓CCAGG—
请指出下列哪项表达正确:
A.限制酶2和4识别的序列都包含4个碱基对
B.限制酶3和5识别的序列都包含5个碱基对
C.限制酶1和3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
D.限制酶1和2剪出的黏性末端相同
【思考2】画出限制酶3切割形成黏性末端的过程:
【思考3】不同限制酶切割DNA片段产生的黏性末端一定不同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板演限制酶的切割过程,加深学生对限制酶作用机理的理解,同时适当拓展,以具体的实例说明不同限制酶切割也可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DNA连接酶
【思考1】T4DNA连接酶连接平末端的效率较低,从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考虑,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如何提高平末端的连接效率?
【思考2】思考DNA连接酶、DNA聚合酶、限制酶、解旋酶有什么区别?
【典例分析】下图表达式的括号中为催化此反应的酶,应为_________
A.DNA连接酶 B.DNA聚合酶 C.RNA聚合酶 D.解旋酶 E.逆转录酶 F.都不是
主题二 PCR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PCR全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频演示PCR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思考1】用于扩增的两个引物是否能够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设计引物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2】DNA双螺旋解开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思考3】PCR反应如图所示,在第几轮循环结束开始出现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等长的DNA片段?
设计目的:通过视频虚拟实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丰富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式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本节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创设情境,设计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才能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本节课中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总结,演示限制酶的切割过程,探究PCR的作用原理和过程都培养了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