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制度规划

品德与生活(社会)名师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

发布日期:2016-06-24 14:01:35     来源:zhujunmei

品德与生活(社会)名师工作室三年工作规划

2015.10——2018.10

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朱君梅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以自己完善的课程体系,渐进的德性追求,多元的教学形式在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的载体。

虽然,在课程改革的这十年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推进。但是,因为学校对这门课程的不重视,管理不到位,任课教师大多是兼职的,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所以课程总是被边缘化,研究的氛围总是浓厚不起来。名优教师的成长也相对缓慢。

     以工作室的方式来推进课程改革,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作为无锡市品德学科名教师,有幸成为工作室的导师,我将为此不遗余力地进行工作室的建设,以此指导、服务、示范与幅射,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形成有影响力的团队,推进本学科的课程改革。对工作室的建设做一个三年的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局《关于开展江阴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见》,按照《名师工作室工作职责》的总体要求,针对本学科的具体情况,结合本人实际情况及学员的年龄结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经历,特制定以下工作规划。

二、工作定位

培训引领    科研推进  

结伴成长    服务学校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1.以工作室为载体,组建团队,加强研究,以课题推进为切入口,逐步形成江阴区域品德学科建设的特色。

2.发挥名师引领指导和辐射的作用,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三年内发展和成熟一批学科骨干,从而引领全市(县)品德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3.构建名师工作室科学、可持续运行的系列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培养教师的操作框架和实施策略。

(二)具体目标:

1.每位成员及时、高效地完成工作室制定的每项工作任务,每位成员以“名师”标准做研究工作的领跑者。

2.每学期每位成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个人年度工作计划。每学年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年度考核。

3.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成员至少订阅1份教学专业报刊、杂志。每位成员每学年至少读1本教育专著,撰写2篇以上的读书心得和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4.每学年每位成员至少开设一节优质示范课,至少指导一节公开课或观摩课,组织一次名师工作室论坛交流,评课(在校级以上)不少于两节。每学期每位成员听本专业课至少8节。

5.每周由一名成员交一份本学科优秀教学案例或课例,其他每个成员要阅读并修改、评价,写出自己的意见。由上交课例的成员最后定稿。每周一人,依次轮流。

6.每位成员积极撰写网络日志,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

7.各成员定期、按时参加主题研讨活动,或在网络上,或在现场会。

四、人员组成

导师:朱君梅

顾问:张     蒋惠清

工作室成员:

汤惠英(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曼(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夏婷婷(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玲(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陈彩华(江阴市实验小学)

  嫣(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苏云霞(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赟(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李珂芳(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马文华(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波(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陈青青(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冯霞萍(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

许秋娴(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五、主要任务:

1.开展两项研究:根据我市品德学科发展现状,针对围绕学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为品德学科的推进和发展积聚经验和力量,浓厚学科研讨的氛围。

2.联系一所学校:拟与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互动,和谐共建。(包含结对协议,明确责任与义务,导师负责组织,澄江中心负责协助,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收集活动资料等)

3.创建一个网页:依托江阴教育网络平台,建立朱君梅名师工作室专栏,公布阶段性研究计划和及时更新研究动态,展示研究成果,创建在线交流工作群,以便于及时沟通交流。

4.培育一支队伍:三年内培养出一定数量市县两级骨干教师、教学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

六、工作原则:

1.坚持共同成长原则: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团队,工作室成员在这个团队中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成长愿景,在团队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提高。

2.坚持发展创新原则: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始终把培养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工作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更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发展自己。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坚持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加强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坚持考核评估原则。加强工作室日常活动的制度建设管理,增强工作室工作的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工作室工作机制,使工作室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4.坚持服务学校原则。培养名师后备梯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以一带批,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让品德学科的课程意识深入任课老师的心中,让品德学科更好地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

五、工作措施:

1.组建队伍,促进名师成长

骨干成员是工作室的中坚力量。组织本校和其他学校骨干教师共同创建工作室,参与工作室运行机制的讨论,明确工作室成员的职责,了解工作室的定位,确定工作室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2.制定规划,定期开展活动

工作室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年初会议制定工作室计划,确定工作室成员的阶段工作目标、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专题讲座内容,安排本学期需展示的成果内容及形式;年底召开总结会议,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根据计划,每月确定一次集体研讨活动,认真落实期初确定的各项研究计划。

3. 加强学习,提升整体素养。

1)通过网络和刊物进行自主学习。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提升自身理论认识水平,通过学习了解学科教学研究前沿信息和课改动态。

2)要多读教育理论专著。每位成员要多阅读教学杂志,教育专著,要坚持做好学习笔记,定期上传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读书心得等材料到专题网站,定期举行学习交流与评选活动。

3)要相互学习。工作室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会,骨干成员和学员轮流担任主讲。

4)要走出去学习。每年组织工作室成员和学员参加省市品德学科评优课观摩,把握好外出学习参观机会,深刻领悟专家同行的先进经验,积极与专家交流,提出践行中的疑难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4. 研究课例,形成教学风格

本着“高效课堂长能力”的宗旨,要求团队成员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质量、求效益,努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有成效,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工作室每学年召开一次公开课的观摩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达到共研共进步。

5.依托课题,开展深入研究

三年内,拟申报无锡市品德学科专项课题,依托课题研究的开展,探讨品德教学的本质,丰富课堂教学的经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区域内品德学科的特色建设。

6.丰富资源,拓展研究视野

充分利用网站,通过信息发布、网络交流、开放评选、典型推介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拓展研究的视野,提升教研的影响力。一是加强资源库的建设由核心团队成员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及时上传优秀课例、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通讯稿等,为广大兼职教师的教学提供范例,使兼职教师的教学逐步走向规范。二是建立品德课堂教学QQ群,搭建交流平台。对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给予回应和解决,使网络教研为教师认同和接受,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从而放大研究的功效,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三是定期网上教研活动由团队成员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工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来确定话题,并作为发起人和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进行研讨交流,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同时做好每次研讨的总结工作,及时进行统计,做好每月简报。

 

附录:2016年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学科朱君梅名师工作室

2016年研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题和专题研究为工作室研究抓手,以促进江阴市小学品德课程建设为使命,以培养一批江阴市小学品德课程的实践者与研究者为己任,努力辐射资源,提升江阴市小学品德课程研究在无锡市内外的影响力。

二、工作目标

1.确定研究主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努力提升研究的能力,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以课题引领实践,在研究中得到成长。

2.通过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品德课程教学与研究的丰富经验;

3.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在品德课程研究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

三、具体措施:

1.成员制订2016年度个人工作计划、读书计划。

2.成员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实施研究方案,在积极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完成工作室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中,及时记录工作情况,完成2016年度研究报告。

3.部分成员申报与参加江阴市、无锡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审和中高级职称的评审。

4.建设与维护工作室网站,及时上传研究资料,每位工作室成员每月一篇随笔或反思,每学期完成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一年至少一篇品德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一年至少两篇读书心得。

5.围绕课题开展活动,至少8次,上研究课16节,及时进行课题过程性资料整理。

6.与兄弟城市的品德同行进行交流互访学习研讨活动至少一次。

7.积极参与市教研室安排的其他相关研究活动。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