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课题研究论文】石燕:例谈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二次开发

发布日期:2017-10-15 15:22:09     来源:lumingang
 

例谈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二次开发

石燕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214174

  通过案例分析,从教学目标的细化、分解、拓展和叙写4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标准中界定的教学目标的二次开发。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二次开发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则首先应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开发。而由于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界定比较笼统,描述比较粗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师生都不明确对具体某知识点的讲解和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和要求。而教学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对教学目标的二次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笔者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二次开发的尝试。

1  用一定的分解方式细化教学目标

教师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而言,课程标准太过上位,教师需要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试举例进行阐述。

案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我们把4种文本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相结合,将教学目标进行初级细化。

《课程标准》对该节内容描述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则是简单细化成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2.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3.说出“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4.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

5.认同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对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

人教版教材内容编排如下:

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则是叙述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级要求:C(此为最高等级)。

从上述4种文本对该节课的不同描述中,可以看出,最关键的是分析相关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并得出相应结论,也就是教学目标123,最终得出结论完成教学目标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目标5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123还是不够具体和明晰,因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以教学目标2为例展开:

原教学目标2、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

现细化的教学目标:

1)知道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能在选项中准确识别。

2)知道T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寄生。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该实验所用方法——放射性标记法,并能解释出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的原因。

4)通过讨论,能总结说出实验过程中标记噬菌体的步骤。

5)能准确重复本实验步骤,并说出实验结果。

6)能准确说出实验过程中搅拌、离心的目的。

7)能独立总结出本实验的实验结论:D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8)能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本实验进行对比,通过讨论说出各自思路。

9)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此实验总结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2  用相应的逻辑顺序分解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分解为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是一个复杂的历程。这种课程标准分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变得更为丰富,教师设计课程的自主性和弹性也就变得更大了。因此分解教学目标的策略和程序可用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寻找关键字、扩展或剖析关键词,最后形成剖析图。试举例进行阐述。

案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

课程标准将“基因突变”这一节内容表述为“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对教学要求只是简单而笼统的说明,无法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可检测的表现标准,因此可将其进一步细化和分解为如下:

说出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释      基因突变的原因

举例说明                                           基因突变

推断      基因突变的特征

扩展      基因突变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解,我们将其叙写为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突变的原因,学生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寻找并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②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并能够总结说出基因突变的概念。③学生在教师的举例引导下推断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并且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独立举例深化。④教师提供适当材料,学生在讨论和探究的基础上扩展基因突变的意义,至少说出2点。

3  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展教学目标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知识从广度上可以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整体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每一种知识的本质属性和表征方式各不相同,不同知识的学习方式也有所差别。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思考教学目标的确立,即本课时应重点学习哪些具体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基本知识应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平,由此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再举例进行阐述。

案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该节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描述如下: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描述为: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简述植物激素的概念含义

4.简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我们根据知识间内在联系,将其拓展为如下教学目标:

1.循着科学家的实验路径,探究和领悟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方法。

2.观察植物向光性的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3.说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

4.说出其他植物激素名称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5.尝试分析科学史经典实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6.由生长素发现过程感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

上述我们拓展的教学目标3为事实性性知识,只需要达到识记及记忆的层次;教学目标4为概念性知识,除需达到识记和记忆水平层次外,还需达到理解水平;教学目标12为程序性知识,需要在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领会知识的本质,达到对知识的运用、迁移等能力;教学目标56关注的是生物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方法,需达到理解、领悟和初步应用的水平,而且这些科学实验程序和方法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不是一两个课时所能完成的。

4  用具体的行为动词叙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叙写有一套规范的方式,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规范的教学目标叙写应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

《课程标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它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动词,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依据《课程目标》中提供的行为动词。下面我们以1个案例进行阐述。

案例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4课题2“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我们叙写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说出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2.探讨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对同一污物或不同污物洗涤效果的区别。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如何使用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根据不同的外在条件(如温度)清洗不同衣物等日常生活问题。

在这个课堂教学目标中,分别用了“说出……的原理”、“探讨……的区别”、“解释说明……日常生活问题”,这些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预测的。

上述的教学目标中,虽然省略了行为主体——学生,但事实上学生这一行为主体已经隐含在其中了,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叙写时,教师应该清晰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样在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也应该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根据上述方法,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适度的二次开发,细化、分解、拓展和叙写了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紧紧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崔允漷.2009.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俊.2015.基于知识分类的教学目标设计.江苏教育,(11):1113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Bb/2013/02/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物学》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