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活动、体验、对话等实践方式学习课程。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研讨,从而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地方文化为底蕴的校本课程实施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的实践实习,吸收、反省及建构地方文化。无论是发现问题、分析反思,还是开展活动,都需要学生对学科知识和地方文化进行整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 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首先,课程实施的空间是开放的。它不只局限于教室,凡是本地的工厂、乡村、社区、名胜古迹、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场所。
姜堰市姜堰镇北大街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位于泰州姜堰市姜堰镇东后街,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的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明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世称淮南王氏三贤,均为泰州人,其弟子也多为泰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泰州学派”。该祠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时有房屋七栋、二十一间,现尚存两栋、六间。王氏宗祠的建筑规模、体量和明代民居没有多少区别。门头“王氏宗祠”为萧景训题额。其对未成年人进行中华历史传统美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利用这一资源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王氏宗祠,并以征文和采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教育。而这一案例正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最想获得的知识。其次,课程实施内容的开放性。校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地方文化不应局限于方言、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文化内容,还要从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广泛视域考察地方文化,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再次,课程实施形式的开放性。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实施拒绝从文本到文本,它积极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研讨,为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
3. 注重个性化学习
这既是课程实施的方式,也是校本课程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探究与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认知和理解地方文化及个性发展的方式,从而使自己不断保持对本土文化反省、追问及创新的意识。
六、 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方式
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把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1. 评价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
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立足于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因而需要建构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与发展性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察学生在探索地方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思维品质、学习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交流、合作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2. 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
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又要通过学生的调查访问、口述笔录、书面作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地方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其中,学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这是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认知、理解及反思能力,增强地方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