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对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17-10-09 12:54:12     来源:chenyoubao

江苏省教育科研重点资助课题——

《对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对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课题于20153月申报,201510月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规划办的正式立项批复,确定我申报的“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为江苏省教育科研重点资助课题。

本课题最早于2006申报无锡市教师专项课题“对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2007获评无锡市首批教师专项课题评比“优秀”(全大市计100多项课题中5个“优秀”之一)成果奖。(课题主持人:陈友宝)其时,问题的提出,要早于国内诸多前沿性研究。2011年,又申报江南大学课题“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2013获得评审通过。(课题主持人:陈友宝)变化之处在于:增加“中学语文教材中”,让研究更具一线教学的针对性。2015年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获得“重点资助”课题。(课题主持人:陈友宝)。变化:增加“策略研究中”,让研究面向实际难题。

20163月(原申请201511月,因上级部门原因推迟)举行开题论证,无锡市教科院组织开题论证,联合专家组赵宪宇(无锡教科院副院长、教授级特级语文教师、包智强(无锡市教科院教科所所长)、黄树森(博士,无锡教科院研究员)、吴伟昌(教授级特级语文教师)及江阴教科所许建国主任、张慧老师等参加。

20172月(原申请201612月,因上级部门推迟)举行中期评估,无锡市教科院组织中期评估,联合专家组赵宪宇(无锡教科院副院长、教授级特级语文教师)、包智强(无锡市教科院教科所所长)、姜联众(语文报社社长、语文国家级评审、语文教学通讯主编)、王建锋(语文教学通讯执行主编)及江阴教科所许建国主任、张慧老师等参加。

20179月,又参加了省规划办于扬州组织的中期检查,并进行了答辩。

课题在省规划办立项后,研究历时三年,课题组现已完成预定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达到课题结题要求。现回顾过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研究课题研究背景,并提出研究课题:

一则,基于经典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建构。经典阅读之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而当下阅读退化已然是当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如对于经典的阅读量减少;阅读经典所占时间比重下降;阅读兴趣及品位下降,阅读兴趣感性化;经典文本方向的书刊消费偏低,所谓娱乐化时代。

二则,基于文本解读之于教学的意义建构。基于教学与设计,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文本解读教学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文本,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阅读才会在教师心中成为立体的、鲜活的存在。

三则,基于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试压力的影响,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过分注重教师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特别是“学”成了“教”的附庸,甚至不少教师视《教学参考书》为宝典,照搬照抄,不越雷池一步,结果课堂万马齐喑,死水一潭。为此课题组提出了开展以《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为课题的研究。

四则,基于对阅读教策略研究的探讨。如何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困惑和难点作为研究对象,如何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整体规划以及具体办法为研究目标,进而形成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以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制定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方案,归纳适用于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构建高中阅读教学的序列性。以期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课,成为这样的课堂:培养基本阅读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收集、整理、筛选、交流、评价能力等。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记忆力、阅读想象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思考力等。

 

二、梳理研究目标:

1.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经验及理论。通过研究,建立灵活多样的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科学的阅读评价体系,丰富阅读评价体系的理论。

2.探索并构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目标、方法和模式)。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反映现代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价值,体现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性和进步性。

3.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参与教师的业务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加强语文阅读校本特色的建设,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促进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突破阅读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发现,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教会学生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启迪学生课外阅读。

 

三、重点研究内容:

1、对“对中学语文中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内涵的研究。

多年来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诟病比比皆是,特别是阅读教学,但大多数都只是提出问题,少量地能分析问题,却基本上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本课题就是在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进行解读的同时,试图归纳出无论对阅读还是鉴赏都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经验甚至理论,从而解决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这样的难题。

概念一:中学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部分观念参见开题报告)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梳理使用过的教材,发现新中国以来,语文教材先后跟进13个版次,相关的文章改动在80%以上。这让我们再次对概念的边界进行思考:经典文本有没有一个合适的范围?什么样的文本才是经典的?

再次思考什么是经典?经典是不可被重复的,它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以前的经典,布鲁姆在《文学正典》一书中也曾竭力赞扬经典的原创性。申报课题到开题初,我们的理解是:聚焦正在使用的中学教材,并讨论将教材中的主要文章作为经典篇目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教学指向需要。教材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拒绝相互重复带来的审美疲劳,给人以永久的新鲜感,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此外,还有着如下一些考虑:首先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来看,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要求选文应从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出发,增加选文的思想价值、文化内涵、文学含量和时代气息。经典在表现生活时,关心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批判社会黑暗势力,张扬人道正义价值;在塑造形象时,记录或艺术地再现历史真实,揭示历史规律,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灵动的艺术感。经典要能深深吸引读者,能重重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久久地令人回味。其次,“文化”的传承需要经典篇目作为载体。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载体。不饱含文化的语文教材必然缺乏个性,闪烁不出光彩。语文教材,应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再次,学习素养和能力建构、学生培育的重任均需要经典文本作为载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国民素质,有着明显的素质教育意义。语文教材中加强各类经典文本的阅读,能弥补应试教育造成的学生片面发展的弊端,同时,由于经典文本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更是传播文化、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首先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来看,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要求选文应从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出发,增加选文的文化内涵、文学含量和时代气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材顺应时代的要求,更加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材要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负责”。

课题研究中后期,我们结合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概念对教材选文进行推敲。其后,又引进蒂姆·洛特观点: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继而补充鲁思·伦德尔观点:经典必须是完全自出机杼的作品。据此,我们的观点:永恒的、神圣的、不变的经典是不存在的,并编写《语文·外一章》,将多种版本的教材经典选文进行汇编对照,以作为思考的补充与实践的对照。正如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概念二:微观解读(部分观念参见中期报告)

能否解读经典文本,怎样解读?是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成败的关键。正如孙绍振先生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一定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奈的地方,你却发现了精神,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可讲性、可分析性和可对话性是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了这一点,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将会大大地提高。

微观解读我们在经典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经典,其实每一部厚书,一旦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特别是对于十七八岁的学生,微观解读不同于重读、重读。微观解读是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不同于重读:虽然,“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同人生不可复制,阅读经历其实也无法复制,重读需要以现有的人生视角和生活阅历重新丈量曾经的阅读"人生。微观解读是指向敏锐的思考、良好的习惯、陌生化的体验和优良的阅读习得。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多不必是一个"重读者"。对于阅读中的体验,每一个亲历者可以将其作为生活的幸存者、强者来勉励自己,也可以将书中真谛作为自己人生的导师,但正像人生很少以"长辈"的形象作为自己人生塑造的核心,所以更需要我们在一开始接触中能够以微观解读完成阅读状态下的“驱动任务”,呈现内心情感与阅历"成长"的需要与发现。

不同于细读。细致、细腻,是院系风格,是研究者的专长于兴致的结合,如《名作细读》,如《蒋勋读红楼梦》等。而一线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指向解学目标与任务;有着意义的承载,对学生要作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素养的提升、美好心灵的启迪。

微观解读,主体是教师,指向教师对阅读的强调,是微专题的构建、微切入的巧妙、微设计的灵动。微观解读强调文本阅读回归主体定位、回归学科本质。

概念三:策略研究

1.关于策略研究的内涵与策略研究的教学意义

关于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后期。策略,本为军事用语,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较早将“策略”引进教育教学领域并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的史密斯、加涅、邓金和比德尔。1976年,教育家史密斯史密斯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1985 年出版的《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中,提出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国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师生观;在实践中,找到了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教学策略,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教学策略”一词在我国教育文献中的出现是8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这一术语是伴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概念而出现的。近年来,人们开始了对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李伯黍、燕国材的《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策略是被作为“教学心理”的内容来进行研究的,书中提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即指导的教学策略和发现的教学策略。皮连生在他的《智育心理学》中,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教学策略也可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

“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后,引导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重新认识。人们更自觉得把教学理解为有明确目标、有各种优化手段与方法以保证目标实现的系统。所以阅读策略的研究,促进教学理论的完整性与科学化。对待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的处理,策略如王荣生教授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说。如王荣生强调的当“定篇”教的课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比如鲁迅的作品、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换言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深入地理解、感受这些经典名篇,理解和感受它们何以是经典,理解和感受它们超越时代的思想、情感和杰出的艺术表现力。“定篇”的教学,离不开读与背,但不能止于读与背。关键是要真切地领会,切身地理解它历经淘沙的魅力,乃至伟大。而“例文”类型课文的阅读教学,则是“用课文教”,即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与这篇课文相对应的阅读方法。把课文当“例文”教,相当于“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路径。

语文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考虑的就两个问题,一个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一个是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便关系到策略研究。从内容选择看,“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老师备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什么,学什么是对的,学什么更有价值;优秀老师的课环节是不多的,环节不多意味着各个环节的充分展开。从教学设计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设计每个环节学生干什么,老师要考虑怎么让学生学,怎么才能学得更好。从教学意义上看,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学生自己读不到的东西。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有多则篇目选入教材,尝试整本书阅读,对于篇章教学意义甚大。如,陈友宝在全国生成语文课堂群主讲《红楼梦》微观解读十五个策略:提纲法、绘图法、批注法、鉴赏法等,形成积极响应。

 

窗体底端

2、对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的实践性研究

课题组在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上形成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坚持精将课堂教学作为微观解读的研究切入口,一则区别于大学、学院风格的教学实践,二则对现代解读、政治解读、科学解读、原点解读等诸多解读进行反思。第二个层级,试图构建微专题,探索方法、路径、策略。微专题基于试验班级的学习数据,基于教师的团队研究。第三层级,提炼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研究策略。策略,具备实践性;策略,讲究推广性;策略,有理论背景或理论假设。

其一, 突出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201611-20172月,尝试围绕重点课文的教学目标、文学类类文本写景艺术、作品细节描写的妙处与作用、小说或议论文中关键句子含义、基于原因信息筛选的文本探究等话题,进行公开课观摩,对微观解读中的细微点进行课堂设计。

其二,构建微专题,探索微观解读的方法、策略。课题组20173月着手构建微专题以深化阅读,如:论述类文本的梳理脉络,小说文本与论述文文本的句子意蕴,阅读与概括,人物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个性的探究,古典诗词整体阅读的有效途径等。如,古诗词阅读, 高考的古典诗词鉴赏考察的内容无非是形象、语言、情感、技巧这四大类,绝大多数的参考资料都有针对性的解读指导,并有方法及答题套路的示范,但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发现这些并不重要,或者说并不怎么管用,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读不懂。的确是这样,读懂诗歌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古人说“诗无达诂”,既是应有的态度,其实也是某种无奈。但我们出于解题的需要,在考场上快速把握大意,基本读懂,还是可以做到的。构建本专题就是希望在“读懂诗歌”上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发。

其三,提炼微观解读的有效策略:用批注的方式解读、借助不同的视角阅解读、寻找情感脉络解读、借助关键词细读、借助配角赏读、通过故事或典型事例解读、对比阅读、借助邮票漫画或借助电影海报解读、借助目录解读、借助专题选点式解读、结合成长体验解读、以表格或以概念图解读、以复述解读、通过矛盾解读、利用导读解读、绘制人物关系图解读、借助绘本解读、通过意象解读、通过环境描写解读等。

 

第四,策略应用的理论依据或研究假设。策略应用,一则基于已有的解读经验,如批注法、如依据环境描写解读等;二则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如思维导图、如陌生化带来的体验等;三则,基于文本特质带来的假设,如换一种视角带来的文本处理与阅读体验,或补一个结尾带来的思考。

 

四、课题组成员的构成及分工情况

1、课题组成员的构成

组长:陈友宝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邀请苏州的蔡明和李建邡两位教授级、特级教师担纲顾问,其后又组队加入全国名师严华银工作室;邀请校内包秋英老师、教研员刘生权老师指导。力量的构成,有本市的外校老师:邀入了南菁高级中学的陈亚主任(学科带头人、市中语会副会长)和刘正旭主任(无锡市教学能手)、长泾高级中学的夏海燕组长(江阴市教学能手)和赵妍妍老师(江阴市教学能手)、成化高级中学的顾文伟副校长(江阴市学科带头人)、周建明副校长(市课堂比武一等奖)和吴菊珍老师(江阴市教学新秀);有外市的骨干力量:宜兴中学的陈祖荣副校长(无锡学科带头人)。更主要的构成属于本校老师:主要队伍为本校的中青年老师,力量构成包括带头人、能手和新秀,以及青年培养对象。另外还确定一支对口支持校,即成化中学,并将该校的青年教师作为引领对象,课题主持人也受邀担任该校学科顾问,中期以后又将华士高级中学、成化中学和一中一起纳入实验校。

 

2、课题组分工情况(见开题报告与中期评估)

1)子课题的分工:

子课题组1. 文本的微观解读的经验探索与理论建构研究与实践;

子课题组2. 对基于文本微观解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子课题组3.经典文本的微观解之于教学设计的意义研究与实践;

子课题组4.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及策略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子课题组5.尝试基于学生视角进行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组6.有关成果的整理与推广。

2)主要研究阶段及任务分工

前期阶段:课题负责人陈友宝,主要研究人员方菲负责课题指导、组织实施;陈友宝、方菲负责课题申报、整理资料;刘正旭、许夏、夏海燕负责子课题12的研究;方菲、周建明、吴菊珍负责子课题34的研究;陈亚、赵妍妍负责子课题56的研究;陈友宝、陈祖荣、胡洁、刘生权等负责相关主讲。

后期阶段:课题负责人陈友宝,主要研究人员刘正旭、方菲负责课题指导、组织实施;课题负责人陈友宝,方菲、许夏、陆亦斌负责课题中期评估、整理资料;刘正旭、夏海燕、赵妍妍等负责子课题总结;陈友宝、顾文伟、周建明、陈亚等负责课题主讲与跟踪调查,并进行辐射推广工作。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开展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从20156月至201711月,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6月—20169月〕;(2)实施阶段〔20159月—20162月〕;(3)中期阶段(20163-20173月);(4)总结阶段〔20173月—201711月〕:

()、明确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6月—20169月〕

1.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计划;

2.确定课题成员,组织理论学习;

3.组建课题小组,设计课题框架;

4.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并对此按时间段进行分解;

5.填写课题评审书,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9——2017.3)

1.确立子课题方案;开题论证,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开展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计划,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做好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记录、整理与分析;确定个案,实施辅导;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型实践活动。

4.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资料,完成文献综述;

5.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6.组织研究,分析研究任务,商讨形成课题研究方案。为撰写中期研究报告作准备。

 

第三阶段,中期阶段:(2017.3——2017.11)

1.做好课题研究方案工作。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计划,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全面实施研究;做好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记录、整理与分析;确定个案,实施辅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型实践活动

2.将诊断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相结合,对基于经典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进行观察、分析、评价,针对存在或新出现的典型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与研究,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

3.进行课堂实录、数据收集、分析研究、资料积累、效果检测等工作,为撰写中期研究报告作准备

4.安排课题组成员进行资料分析和汇总,参加中期评估

5.并针对中期评估中专家意见和准备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界定和探究,并结合问卷调查、课题学习等。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7.11——2017.12)

1.进行资料汇总与整理,分析与汇编,成果汇总,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做好相关总结、鉴定、结题工作。

2.运用经验总结法,每个阶段注重对研究的过程中的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3.请有关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分析总结研究经验,并完成课题结题报告与课题答辩。

 

(二)注重实践研究

课题组每阶段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进行沙龙研讨、课例实践、课题研究总结等工作,对课题研究工作不断进行改进、充实、完善。

聚焦问题意识,突出行动意识,课题组将课堂研讨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之一。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它有语言之美和想象之美,有诗无达诂的妙趣,有蓦然回首的顿悟与惊喜,有生命的歌唱,有可以入乐的旋律,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情不自已……教师的课堂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争鸣到和鸣,从主体表达到协同构建,从首席到平等等都存在研究的落点。在面上,课题组每学期以不同形式推进课堂实践研究,如联合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教学处于201510月下旬-11月初,推出了“精致语文周”(跨度十天)研讨,最多一天来自外校200多人观摩,最少一天来自外校20多人观摩。安排依次为:第一天,4位骨干教师执教展示课,本校两位、外请天一中学和常州一中计两位,且同课异构;李建邡教授、刘生权教研员、唐缨等3位教授级或名教师评点,李建邡校长并举行了主旨讲座。第二天,学科组特色课程观摩,举行第九届唐诗宋词吟唱会,观摩者好评不断。第三天,四位青年教师“精致课堂”观摩,华师大特邀专家上海七宝中学原校长张校长、无锡大市教研员张克中和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陈培东主任等三位专家点莅临并评点课堂。第四天,江阴市青年沙龙研讨,围绕“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进行对话,7位教师做代表性发言,课题主持人陈友宝担任主持与点评,教师发展中心蒋志远主任参加。第五天至第七天,移师至江宁和南京,参加曹永军老师教学思想研讨会,期间还于2015111日,于江宁教师进修学校就作文教学,我校方菲组长和我、成化吴菊珍老师,就驳在文写作指导、记叙文写作指导分别上课。第八天,本校四位带队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全国名师专家李仁甫教授等进行指导,并举行专题讲座。第九天至第十天,课堂指向2016高考作文难点进行研究与实践研讨,在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就小说与作文教学分别进行课堂同构,南菁中学刘正旭主任与木渎吴芳芳老师,就小说同课异构;陈友宝就作文进行课堂探究。

其后,课题组还于3月底前往浙江省义乌中学,就小说《半张纸》和义乌的楼数敏老师进行同课异构。课题主持人还于201512月于严华银工作室公开活动中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于20164月,又在黑龙江佳木斯市农垦中学执教小说《半张纸》。课堂之于课题研究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围绕文本与学生的亲近与对话、研讨活动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的形成等,课堂之路就是课题推进之路。

此外,利用讲座、沙龙等进行研讨,质量高、层次高。如请进特级教师和语文报社学术权威举行沙龙研讨,如在省级培训上进行主题交流等。

立足应用意识,倡导推广意识,在微观解读策略建设上,课题组围绕语文学科课程的全部内涵积极推广应用:其一,语文课程是指向生活的课程,语文是学生全部学习的总和,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其二,语文课程是指向素养的课程,语文学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三,语文的课程是指向教师成长的课程,在课程开发、教改探索上,工作室的视野需要开阔一点。如在微观解读策略建设上,课题组着力推出唐风宋韵古诗词吟唱会、校园青春诗会、家乡的景观文化解读与设计和致敬经典读书节;课题组还推出《鲁迅研究》《红楼导读》《戏剧表演与脚本撰写》等微观解读课程。当课题组不仅立足阅读教学进行研究,更立足学校课程建设与教改探索发挥工作室的智慧,探索并撰写《基于协同教学的课型改革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行动方案》(2015),旨在总结课题成果,形成校级前瞻性项目研究报告,该研究获得江阴市第一批前瞻性项目推荐。

立足成果意识,在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推广上,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了各级各类组织的经验交流、论文提交、能力大赛等,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腰鼓各类资料,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

课题研究期间发表支撑课题研究的系列论文,如课题主持人2016学年度发表省级论文9篇,如《牵动诗意与教养的提问》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15.12),并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2016.3)全文转载;《<春意挂上了树梢>的双重视角》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06期);《2015年高考作文题评析》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07期);《读写三味:文韵书香别有天》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9A);工作室成员刘生权、刘正旭、顾文伟、方菲、赵妍妍等多人均有省级论文发表。课题组还编辑出刊了《语文·外一章》《雅文集》《雅文密码》《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等校本阅读教材。学科教学质量上,每位老师在所在学校甚至在市级层面上其个人的教学质量都有提升,如成化中学在2016暑期高考与市级高一高二联考中成绩达标,个别学科组还有超越;2016暑期市联考,一中的高二语文学科组总成绩位居全市第二,文科组成绩更是位居全市第一。在学科群“澄色语文”和学科基地群建设上,课题组室成员发挥了积极影响,每学年提供的教学共享资源逾百篇,并与江阴学科网同步共享。

2.秉承课题研究的契约精神,夯实课题研究经常性工作

课题研究,需要回归研究本身,坚持研究的本义,秉承课题研究的契约精神:审视研究上的科研方式、文献阅读、比较方法、课堂观察、包括理论建构等;开展了各类调查与分析,如对照班的跟踪调查与分析、问卷设计,如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问卷分析,突出五个意识,即立足课题的问题意识、行动意识、应用意识、推广意识、成果意识等。

 

六、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交流、获奖情况:部分成果(论文、课堂教学、讲座、专著等)

名称

成果形式

刊物名称或出版社、时间

字数

获奖情况

 

陈友宝《基于“教-学协同”视角的课堂研究》

论文

《语文教学通讯》2017.06

5500

 

 

陈友宝《经典文本微观解读三题》

论文

《学语文》2016.6

 

5200

 

 

陈友宝《依照文本的逻辑性引导去蔽》

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2016.12(核心期刊)

 

5000

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

 

陈友宝《雨霖铃》艺术探究

论文

《教学研究与评论》2017.4

4500

 

 

陈友宝《春意挂上了树梢的双重视角》

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

4600

 

 

陈友宝《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论文

《基础教育研究》2017.4

5300

 

 

陈友宝《诗歌鉴赏:关乎素养的呈现》

论文

《现代写作》2016.04

2800

 

 

陈友宝《通顺、流畅、好动;简明、具体、准确》

论文

《现代写作》2016.03

2200

 

 

陈友宝《审题:诗无达诂,题有定向》

论文

《现代写作》2016.03

2100

 

 

刘正旭《重要的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论文

《人民教育》2015.12

4200

 

 

刘正旭《诗心 诗道 诗技》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